第17章 進入揚州

第17章 進入揚州

經過徐坤和家人的陪伴與開導,楊丹彤慢慢從痛失祖母和父親的傷痛中走出來,直到此時,徐坤才把楊江平讓他轉交的信拿出來,捧著沾滿父親鮮血的信箋,楊丹彤痛哭失聲,信很短,字跡潦草,明顯是出征之前匆匆寫就,但字裡行間洋溢著一位將軍即將走上戰場的決絕和一位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

「彤兒:

「為父明日即將率部出征,雖征戰了半生,歷經無數戰陣,然此戰非同小生,實為我大杭與北夏之決戰,恐凶多吉少,為父已抱定血灑疆場、馬革裹屍之決心。兒清楚為父一生清廉,未留下任何財富予你。令坤正直、勇敢,可以託付,為父也已然知曉你對他的情意,望你們在此亂世之中平安。

父絕筆。」

楊丹彤悲痛欲絕,徐坤慌得手足無措,他輕輕接過楊丹彤遞過來的信細細讀起來,眼前浮現出楊江平仗劍艦首、渾身是血的慘烈情景,原來他在出征前已做好了有去無回、為國捐軀的準備!他心裡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蹲在丹彤的旁邊,輕輕拍著她發抖的肩膀,見慣了鐵與血、冷靜得近乎冷酷的心也變得柔軟起來,輕輕地把楊丹彤摟在懷裡。

留在臨安的探子,把李知廷赴任揚州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回給了張岳,這對他來說不吝於天大的好消息,自從襄陽城破后,他東奔西走,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處釋放,在當前哀鴻一片的大杭國,李知廷是少有的既有堅決抵抗意志又有真才實幹的將領,因此張岳決定馬上趕赴揚州追隨李知廷。長江龍尾洲一戰,天一寨兄弟折損過半,張岳心理非常不安,但就這樣獨自走了似乎也不妥,畢竟他還是山寨的二當家,因此他把準備去揚州的消息告知了孫大林,山寨的去留由孫大林決定。孫大林接到消息后,馬上帶著山寨一些兄弟趕來匯合,隊伍的士氣都很高昂,這讓張岳有些意外,這些外人眼裡賤如螻蟻的草寇本來可以躲在山上,過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草莽生活,卻在他的召喚下,心甘情願地跟著他去闖蕩,明知前面凶多吉少,卻無所畏懼,這比那些身居高位、吃著朝廷俸祿的范虎、謝貴之流不知要高大多少!頗為感動的張岳對著孫大林和山寨的兄弟們拱手施禮,真心實意地說道:「張某感謝大當家和兄弟們!」他這一說,孫大林卻不幹了,「二當家,你這樣說就不對了,你沒把我們當兄弟!我們去打北兵,是為了國家,不是為了你的私事,你沒必要感謝大傢伙。再說,真要說感謝,該是我孫大林和兄弟們感謝二當家,如果不是你,我們至今還在干著攔路搶劫的生涯。」其實他心裡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說出來,山寨把楊丹彤截來了,這消息終究會傳到楊江平的耳朵里,如果不是當時張岳及時制止了他們的行徑,山寨也許已經被楊江平的官軍踏平了。正是因為這件事,孫大林對楊丹彤一直心裡有愧,這次下山來,他都不敢正眼面對她,來到楊家后他先去祭奠楊江平,和她打了個招呼就趕緊躲了出去,楊丹彤吩咐僕人給孫大林和山寨兄弟們準備好了食宿,還讓徐坤陪著過去看望大傢伙,橫七豎八躺著的山寨兄弟們慌忙起身,一個個惴惴不安,但出乎大家意料,楊丹彤不但沒有絲毫的責怪,還特意表示了謝意,「長江上一戰,感謝大當家和山寨眾位好漢拚死阻截敵人,把家父的遺體搶回來!」說完,深施一禮。

身著重孝、連遭不幸的楊丹彤眼中噙滿淚水、深色悲戚,想起當初的行徑,這些粗莽的山寨漢子心中愧疚萬分,手忙腳亂地回禮后僵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孫大林緊張地搓著雙手,結結巴巴地說道:「楊......楊姑娘,你千萬別說什麼感謝的話,你大人大量,不和我們計較,還好酒好肉地招待,楊將軍是個大英雄,雖然貴為大將軍,打仗時卻沖在最前面......」他還想繼續說,卻看到徐坤連連朝他使眼色,連忙打住,囁嚅道:「楊姑娘,請節哀!」

楊丹彤抹去臉上的淚水,微微頷首致意,「大當家能迷途知返,帶領大家為國效力,很好。」

想起二當家當初把楊丹彤綁上山做壓寨夫人,孫大林就窘迫得無地自容,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勾著頭說道:「是我沒有管好手下的人,楊姑娘要打要罵都沖我來,我絕無怨言!」

「大當家誤會了,我沒有怪罪的意思。如今外族入侵,我大杭山河破碎、黎民家破人亡,我們必須讓北夏人血債血償,才對得起那些戰死疆場的英靈!」楊丹彤的眼裡迸發著將門虎女的堅毅光芒。

「楊姑娘請放心,從跟著張兄去打仗開始,我們就準備了隨時戰死沙場,我已經殺了十幾個北兵了,夠本了,這次去揚州,我們天一寨的人絕不會當孬種,楊姑娘你就看我們的!」說到打仗,孫大林頓時豪氣滿懷。

楊江平雖身居高位,但楊家並不富裕,楊丹彤把家裡的銀兩盤點清楚后,拿出一些作為盤纏,然後把家裡的傭人全部遣散,只留下一個本家的老人看家,凡是遣散的人都領到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補貼。這些傭人都在楊家多年,看著她從小長大,如今看著這個東家僅存的獨女繼承父親遺志,跨上戰馬、奔赴戰場,一個個都萬分不舍。楊丹彤心裡也是五味雜陳,這些人名為主僕,實則就是一家人,對她一直如自家閨女,萬般疼愛,今日一別,有些人也許這輩子都見不到了。望著眼前熟悉的老屋和陪伴自己長大的老人們,她不禁淚流滿面,跳下馬朝著站在大門口不願離去的人們深鞠一躬,旋即扭頭上馬,和在路口等她的徐坤匯合后追隨大隊而去。

張岳帶領隊伍日夜不停地趕到揚州,見到李知廷后,說起襄陽城破后的艱辛歷程,李知廷和在座的諸位將領既憤怒又感嘆。當此局勢,多少食朝廷俸祿的文武官員都明裡暗裡與北夏人聯絡、為自己和家人留後路,相反這些平民百姓卻把拯救國家的道義扛在自己肩上,雖命途多舛卻矢志不渝!當得知楊丹彤是楊江平的獨女時,眾位將領紛紛上前,慰問這位同僚的遺孤,向民族英雄致敬。李知廷雖然和楊江平生前交往不多,但同為朝廷高級將領,且都是堅決抵抗的硬朗派,英雄之間惺惺相惜,當初得知楊江平戰死沙場,已削職為民的李知廷心痛不已。因此當他看到眉宇神似父親的楊丹彤時,心裡已經有了打算,英雄已為國而死,不能讓英雄的子女無依無靠、孤苦飄零,這是他作為一名軍隊高級將領在長期的領兵生涯中鑄就的品格,也是他的帶兵之道!故而他把楊丹彤認作義女,帶回家與家人相認,慈愛的李夫人非常喜歡這個義女,極力挽留她住在自己府中,一來更好照料,二來一個年輕女子,在全是男兒的軍中確實非常不便,張岳和徐坤也建議她留下,如此他們也可以放心了。楊丹彤經過權衡,同意住在府中,她自幼喪母,楊江平也再未續弦,在李夫人這裡,她慢慢又找回了多年不曾有過的母愛!

揚州地處北夏人南下進攻大杭的必經之路上,和東邊的泰州互為依託,構成了大杭在長江以北的最後一道防線,揚州一旦失手,北夏鐵騎將直接飲馬長江,這也是大杭皇帝派李知廷去鎮守的原因。李知廷到任后,積極備戰,一方面加固城牆,守城的將軍、軍士日以繼夜地修築,把城牆進一步加高、增厚,他自己的兒子、女兒都加入了建城的隊伍;同時大量囤積糧草、守城器械,做好長期據守的準備;另一方面擴充軍隊,廣泛招募當地忠勇之士補入官軍,強加操練。他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得到了很多市民百姓的擁護,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當時,揚州附近滯留有大量從北邊逃亡過來的流民,這些人拖家帶口、無依無靠、缺衣少食,靠乞討續命,李知廷把這些人安置在城市周邊,將其中的青壯年男子組織起來,成立了一支新軍,命名為「武稅軍」,人數達到兩萬人,既增加了守城力量,軍士的家屬也暫時得到了安置。這些軍人和家屬對殺害他們家人、摧毀了他們家園的北夏人充滿了刻骨的仇恨,如今李知廷將他們組織起來,發給軍餉,家屬也得到安置,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因而軍隊士氣特別高昂,求戰慾望極強。李知廷將張岳帶來的人也編入了這支隊伍,並委任他為武稅軍的副將,郭攀、徐坤為準備將。

大半輩子的軍旅生涯和朝廷當前的境況,使李知廷非常清楚,要想長期堅守,就要像襄陽那樣,做好憑藉一己之力獨立抗敵、沒有外援的準備,現在的朝廷比起襄陽被圍時更是衰弱,再說到時候就算朝廷有力援助也不一定進得了城,因此必須吸引更多文人武士、達官顯貴、平頭百姓參與守城當中。當時不少富戶、還鄉的官員都不看好戰局的發展,不願參與揚州的守備,躲到鄉下的莊園中,各自組建家兵看家護院。如果能把這些人召集起來,他們的財力、人力將成為揚州守城的重要資源。但李知廷明白自己威望還不夠,所以發出的號召得不到響應,只有聲望更高的重量級人物才能把這些人請出來。但這種時候了,皇親國戚都躲在臨安城裡,誰還會身涉揚州這種險地?李知廷憂心忡忡。

一日,李知廷正在帥府中處理軍務,知府劉曦過來看望,這兩位揚州城的軍政最高官員為了守城之事,過從甚密,配合得非常融洽。劉曦見李知廷在如此危急時刻挺身而出,還把家人都接到了揚州,明擺著是決定與揚州共存亡,故而對李知廷非常敬佩,工作上極力配合。他對李知廷的設想深以為然,今天來,就是他獲知一個人的消息,也許符合李知廷的要求。

「大帥日夜操勞,要注意休息啊,守城可全靠你統領啊!」看到李知廷憔悴的面孔和深陷的眼窩,劉曦這樣說並非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關心和憂慮。

「多謝知府大人關心!」李知廷揉著太陽穴,「不瞞劉大人,現在戰況越來越不妙,北兵在長江擊潰官軍后,勢不可擋,快速東來,正在逼近江寧,一旦攻破江寧,將直下揚州,屆時揚州將南北兩面受到北兵的夾攻,真正成為一座孤城!」

李知廷的話讓劉曦深感震驚,他平日主要負責地方事務,軍事上只是協助籌集糧草等後勤事務,因此對急劇變化的戰局不是十分清楚,「那我們該如何應對?」

李知廷站起來,負手來回踱步,聲調不高但非常沉著冷靜:「為今之計,首要的是城防和糧草,手中有兵有糧,城裡才能不慌。李某已下令加強泰州的守備,在揚州和泰州之間構築一條堅固的防線,一旦開戰,兩城互為依託、互相支援,打造第二個襄陽-樊城,成為江北兩顆敵人拔不掉的釘子!」

劉曦連連點頭,他絲毫不懷疑李知廷的決心和能力,其實他和李知廷一樣,心底最擔心的還是朝廷的援助,雖然當前吳道已死,新皇繼位,但多年的戰爭,大杭已如一艘破舊的大船,雖然身形還很龐大,但年久失修、四處漏水,時刻都有傾覆的危險,一旦敵兵壓境,臨安自保都成問題,哪還有能力援助揚州?因此,在李知廷的計劃中,都沒有把朝廷的援助計算進去,一切只能靠自己!

氣氛凝重,兩人都沒有再言語。少頃,劉曦想起今天來的目的,於是說道:「大帥一直設想能有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來揚州,召集各路能人加入守城之列,不知可有合適人選?」

「還沒有,」李知廷無奈地搖頭,「知府大人可有目標?」

「是這樣,」劉曦雖然儘力抑制自己的心情,但話里還是有些興奮,「我剛獲知了一個人的行蹤,我想可能對大帥有用,因此就急急趕來。」

「哦,劉大人快說來聽聽。」李知廷也來了興緻。

「大帥可曾記得寧王?」劉曦趨近李知廷問道。

「當然記得,幾年前和北兵交戰,他死守成都府,誓不投降,後來被叛敵的手下抓獲,押送到北地,被北夏人殺了。」寧王是大杭朝不可多得的王爺,在成都危急時,他親自披掛上陣,死戰不退,北兵一直攻不破城池,就收買了寧王手下的將領,就是後來和阿術率兵攻打襄陽的劉真,把寧王抓獲獻給北夏人,寧王寧死不降,而劉真則獲得重用,一路擢升。

劉曦面露喜色,輕聲說道:「對,就是這位寧王爺。」

「可惜了,這麼一位王爺,竟然栽子自己人手裡。唉!」李知廷嘆息一聲。

劉曦見狀,身子往李知廷這邊又靠了靠,壓低聲音,「大帥有所不知,據可靠消息,寧王並沒有死,並且還有一個兒子也在世。」劉曦話語中偷著掩飾不住地興奮。

「哦!太不可思議,消息可靠嗎?」李知廷又驚又喜,此事實在太過驚人,因而雖然是知府親口所言,他仍然不免懷疑。

「確實是讓人難以置信。」劉曦很理解李知廷的心情,當初聽到這個消息時,他也是如此。「但是消息確鑿!劉某當年就在成都任職,眼睜睜地看著寧王被劉真那個反賊押走卻無力相救,城破后隻身逃了出來,輾轉來到了揚州。前幾日,一個當年一起在成都供職的生死兄弟冷飛龍找到了我,當年成都城破后他就離開了軍營,這些年他一直在中原和西北兩地之間販賣貨物,前段時日,他在肅州的一座喇嘛廟裡見過寧王,兩人還相認了。」

「太好了!」一向穩重的李知廷站了起來,緊握的拳頭有力地按在桌上,「寧王真是大難不死啊!」

原來寧王被俘虜后,北夏人一直對其威逼利誘,但寧王寧死不降,最終北夏人逼迫寧王父子出家為僧,對外則稱寧王身亡。為防止其逃跑,寺廟被嚴密看管起來,外人一律不準接近,這麼多年過去了,寧王每天都是伴著青燈誦經禮佛,從不和外人接觸,沒有絲毫逃逸的跡象,於是北夏人的監視才稍微有些放鬆。這些年冷飛龍一直在給這個寺廟喇嘛送茶葉,但直到兩個月前才無意中發現了寧王,兩人都非常震驚,冷飛龍沒想到,早就盛傳已亡的寧王竟然還活在人世,久居邊塞度日如年的寧王也沒想到此生竟然還能見到先前的部下,兩人都是唏噓不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殘陽如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殘陽如血
上一章下一章

第17章 進入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