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一章 內丹
踵息指憑腳後跟呼吸。《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就是說古時候修道的人,睡覺不會做夢,醒來時不會憂愁,吃東西不求甜美,呼吸時氣息深沉。修道的人呼吸憑藉的是著地的腳后根,而一般人呼吸靠的只是喉嚨。很顯然,平常人用喉嚨呼吸,吸入的是凡氣,氣只能到達肺,即為肺呼吸,稍用功夫,最多只能到達丹田;而修道的人用腳後跟呼吸,吸入的是仙,可以遍及全身,可見古時候修道的人已具有很深的功夫。
守靜指收住煩亂的心,尋找一個恬靜的環境來看守它。《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說誠心誠意地守靜,一定會達到心靈空明的境界。其目的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即「歸根復命」。就是說想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就是要入靜,入靜以後,生命就可以得到回復,就能夠體會到宇宙永恆的法則,就能夠體悟到大道,得到真我。
服氣,又稱「食氣」,「行氣」。指呼吸吐納鍛煉。以呼吸為主。稽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就是說在呼吸吐納中吸納天地精,叫做服氣,可以此煉養身體。食氣,神明而壽。」《論衡•道虛論》:「食氣,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說明行食氣功法,要在心情平靜,環境安逸的情況下去做,煉此功法可以長壽成仙。
修行之要,在於服氣。若五行大全。則神真咸備。」
胎食,通稱咽津,指吞咽口津。《後漢書•方術列傳》:「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漱舌下泉咽之,不絕房室。」書中列舉了曹操時的上黨王真人,因行此法,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看起來還沒有五十歲。至於其法。人當朝服食玉泉、啄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啄齒以二七遍,如此名曰煉精。」漱其舌下泉,咽之數十息之間一相繼,就是胎食。道教認為模仿胎兒口津內咽,即能改善體質,健康長壽。
辟穀,也稱斷谷、絕谷、休糧、卻粒、辟糧等,指不食五穀。分為自然辟穀和人為辟穀。自然辟穀指功夫修到一定層次。氣足自然不思飲食。人為辟穀指專做辟穀的功夫。或不食煙火食,而食別的藥草果實等。辟穀分為五種類型:一、不食五穀雜糧。即米面之類;二、不食人間煙火,即不食熟食;三、不食油鹽。中華道家又稱「上清」;四、禁絕一切食物,專門服;五、服用藥物,代替食物。三種目的:一是為了清潔內臟,達到凈化內髒的效果;一是為了休息腸胃,達到治癒身體某些疾病的效果;三是為了解決住山修鍊時,避免斷糧之後造成地困境。總之辟穀是不食五穀雜糧,而代之以別的東西,並不是什麼都不吃。
服食,亦稱服餌,指服用中草藥或金石煉成的金丹。《論衡•道虛》:「聞為道,服金玉之精,食紫芝之英。」道教服食地藥包括丹藥和中草藥,指各種膏丹、丸、散、湯劑、酒方。道教服食的餌指糕餅一類,泛指各種營養品,其原料大致分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靈芝品、香料品、金玉品六大類。其做法分為糕點、酥酪、膏露、清蒸、紅薈、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燜燉十大譜系,可謂是一套完整的營養菜譜。道教服食有時是修鍊的需要,有時是代替飲食,有時為了堅固自己的體形。
行,又稱運、引、通、逼、閉等,指運行體內的真,以通經脈。《抱朴子內篇•釋滯》:「初學行,鼻中引而閉之,陰以心數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就是說開始學習行法,從鼻孔引閉守,暗暗地用心數一百二十下,然後引入身體內部,再從口中將濁氣吐出,微微吸入清,一般要吸入地多而呼出的少,用一根鴻毛放在鼻孔上,以鴻毛不動為最佳。常行此法,能使人長壽,《抱朴子內篇•至理》:「服藥雖為長生之本,但行而盡其理,亦得數百歲。」
房中有許多隱晦地稱呼,如「玄素之方」、「容成之術」、「彭祖之道」、「黃赤之道」、「房幃之事」、「御女術」等等,其異名多達六十多種。其起源於遠古時期先民的生殖崇拜。后成為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和祛病延年的衛生術。道教講少私寡慾,但不主張禁慾,而是反對淫慾。
房中,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弗顧,以生疾而殞性命。」抱朴子稱:「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一事耳」,「服陰丹以補腦,采玉液於長谷。」見《抱朴子內篇•極言》。即道教通常所說的「若要不老,還精補腦。」後來此術在流傳中被人誤用,遭受詆毀,道教遂不傳此法。
胎息,又稱「臍呼吸」、「丹田呼吸」。象嬰兒一樣用臍呼吸。《抱朴子•釋滯》:「得胎息,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說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
呼吸真氣,非口鼻呼吸也。口鼻止是呼吸之門戶,丹田為氣之本源,聖人下手之處,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實際上是說通過意念誘導地一種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
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外丹相對內丹而言,又稱煉丹術、仙丹術、金丹術、燒煉法、黃白朮等,指用爐鼎燒煉金石,配製成藥餌,做成長生不死的金丹。煉丹術在我國起源甚早,約產生於漢武帝時,當時方士李少君「化丹沙為黃金」以作飲食器,就是燒煉金丹。東晉葛洪對當時流傳的外丹加以總結,著《抱朴子》一書,將外丹分為神丹、金液、黃金三種,並稱金丹為葯,燒之愈久,變化愈妙,百鍊不消,畢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南北朝時外丹得到進一步展,唐時臻於興盛,出現了孫思邈、陳少微、張果等煉丹家,服食外丹亦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然外丹術難於掌握,多含有毒性,故進入宋代后外丹漸漸衰微內丹相對外丹而言,又稱修鍊龍虎、吐納、胎息之術等,指以人體為鼎爐,以體內的精、為藥物,用神去燒煉精和,使精、、神三在體內結成金丹。「借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但當時還秘不相傳,直到隋朝時羅浮山道士蘇元朗詔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內丹矣。」唐末鍾離權、呂洞賓的「鍾呂金丹道」,促使內丹學逐漸形成系統,全真道出現以後,內丹術遂成為道教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