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司馬炎八方出兵 吳守將節節敗退

第九章 司馬炎八方出兵 吳守將節節敗退

第九章

司馬炎八方出兵吳守將節節敗退

雙闕中天,風樓十二春寒淺。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瑤池宴。玉殿珠簾盡卷,擁群仙、蓬壺閬苑。五雲深處,萬燭光中,揭天絲管。

馳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換。今霄誰念泣孤臣,回首長安遠。可是塵緣未斷,漫惆悵、華晉夢短。滿情幽恨,數點寒燈,幾聲歸雁。

━━━上調《燭影搖紅》

咸寧五年十一月,司馬炎本欲第二年開春才興兵伐吳,並詔令大將軍杜預作好準備。杜預聞訊后,上表勸諫曰:自閏月以來,賊但敕嚴,下無兵上。以理勢推之,賊之窮計,力不兩完,必先護上流,勤保夏口以東,以延視息,無緣多兵西上,空其國都。而陛下過聽,便用委棄大計,縱敵患生。此誠國之無圖,使舉而有敗,勿舉可也。事為之制,務從完牢。若或有成,則開太平之基,不成,不過費損日月之間,何惜而不一試之!若當須後年,天時人事不得如常,臣恐其更難也。陛下宿議,分命臣等隨界分進,其所禁持,東西同符,萬安之舉,未有傾敗之慮。臣心實了,不敢以曖昧之見自取后累。惟陛下察之。

為求皇上採納自己的意見,杜預不久又上表曰:羊祜與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畫而密與陛下共施此計,故益令多異。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利,其一二止於無功耳。其言破敗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計不出己,功不在身,各恥其前言,故守之也。自頃朝廷事無大小,異意鋒起,雖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慮后難,故輕相同異也。昔漢宣帝議趙充國所上事效之後,詰責諸議者,皆叩頭而謝,以寒異端也。自秋以來,計賊之形頗露。若今中止,孫皓怖而生計,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諸城,遠其居人,城不可攻,野無所掠,積大船於夏口,則明年之計或無所及。

杜預的意思就是要司馬炎當機立斷,立即下令揮師伐吳,而不要等到第二年開春時節,白白浪費大好的伐吳時機。杜預的表送達朝廷時,司馬炎正與中書令張華在御書房下圍棋。張華聽后,立即把圍棋一推,跪地對司馬炎奏道:陛下聖明神武,朝野清晏,國富兵強,號令如一。吳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當依鎮南將軍杜預之意,今討之,可不勞而定。司馬炎於是令張華起草伐吳詔,決定即日興兵伐吳。

第二天,司馬炎臨朝頒布伐吳詔曰:

自東漢末年以來,戎車出征,罔有寧歲,死亡流離,傷害和氣,只有消滅吳國,結束南北對峙,然後得休牛放馬,與天下共饗無為之福耳。

詔下,即舉全國之兵,大規模伐吳。派遣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顒出兵塗中,安東將軍王渾出兵長江西岸,建威將軍王戎出兵武昌,平南將軍胡奮出兵夏口,鎮南將軍杜預出兵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出兵夏口,廣武將軍唐彬率領巴蜀士兵,順長江向下游進軍。東西共有軍隊二十多萬一齊參戰。任命尚書令賈充擔任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作副手,總領各軍。

大軍正在開拔時,北地傳回捷報,秦、涼二州已全部收復。消息傳回,軍威大振,士兵鬥志高昂,各路伐吳大軍按既定的作戰計劃,如期開進。滅吳之役在晉朝六路大軍的水陸並進中拉開了帷幕。

軍隊既已出動,司馬炎知道,滅吳成功與否繫於巴蜀龍驤將軍王濬的水軍戰績如何,能否如期順江東下建鄴。因而,開戰之初,即命王濬駕駛樓船順江東進,務必攻克荊州的西北門戶吳國的建平郡。並令王濬,攻克建平之後,其所部完全劃歸鎮南將軍杜預統一指揮。

龍驤將軍王濬接令后,率水軍直撲建平。王濬的樓船隊每艘船上有水軍兩千餘人,船上還造了城牆城樓,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攻擊,而敵人卻只能望塵莫及。船上還可以任意馳騁戰馬,完全如當初羊祜所期望的一樣,如此強大的水軍,照理說,吳國守軍絕難抵擋。不料王濬出師第一戰即遭到了吳國建平太守吾彥的頑強抵抗。

為了滅吳大局,王濬一時攻不下建平,只得率領水軍繞開建平城,順江東進,欲攻丹陽。不料又被吾彥在江中設置的鐵錐鐵鏈所阻,船隻不能前進。王濬早從羊祜那裡得知吾彥的軍事布署,便命令士兵造了幾十隻很大很沉重的木筏,每個木筏上面立著眾多用草做成的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槍,每隻木筏上又派幾個精於水性,特別機靈矯健的兵士駕馭著木筏順流而下。那些江中設立的鐵錐的尖芒碰到木筏就扎在了木筏底下,木筏借水勢橫掃,鐵錐便被木筏掃掉了。

對付鐵鏈,更有辦法,王濬命令士兵在木筏上架著一個個很大的火炬,每支火炬都灌滿了麻油,一點就著,能長時間熊熊燃燒。這些火炬在兵士的操縱下,駛在戰船的最前面,遇到鐵鏈,士兵就燃起熊熊大火火燒鐵鏈,時間一長,那些鐵鏈都被燒斷了。

吾彥所設的江中阻礙一除,面對晉國如此強大的水軍陣勢,無可奈何,只得堅門閉守,拒不投降。王濬素知吾彥是忠直的吳國大臣,很敬佩他的為人,也並不強行攻戰,而是趁機繞過建平城。如此一來,王濬、唐彬這路大軍再未遇到強有力的吳軍的抵抗,即揮師迅速東下,克丹陽。太康元年二月,王濬大軍又克吳國西陵重鎮,其鎮軍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據、西陵監軍鄭廣,宜都太守虞忠全部被晉軍所殺。在取得這一系列戰果后,大軍直撲江陵,欲與先到那裡的杜預大軍匯師。

杜預聽聞王濬大軍已克西陵,與之書曰:足下既摧西藩,便當徑取秣陵,討累世之逋寇,釋吳人於塗炭。自江入淮,逾於泗卞,泝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王濬接書大悅,表呈預書。

江陵是荊州冶所所在地,是荊州的政治、軍事中心。吳國在此設有重兵,吳江陵都督伍延,亦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屏蔽江陵城的是設在樂鄉的吳都督孫歆和設在江陵段的長江水軍都督陸景。這三人不但擁有重兵,而且均精於謀略,善於打仗。因此,江陵克則預示著滅吳戰役已勝一半。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司馬炎對鎮南將軍杜預下達的命令即是攻克江陵,平定荊州,為大軍東進建鄴掃平障礙。

杜預初出兵江陵時,吳人得知杜預脖子上長了一種囊狀的瘤子,由於吳軍十分害怕杜預的智謀,有那信奉巫術的人便把杜預的名字寫在瓠子瓜上,又把瓠子瓜系在狗的脖子上,以詛咒杜預早死。又凡有大樹樹枝上有狀似瘤子的地方,吳人便用刀斫開樹皮,然後在上面寫上「杜預頭」的字樣。時晉人見杜預脖子上的病一直不見好轉,均對吳人此舉恨之如骨。杜預知道吳人惡意如此,心中也十分痛恨。

杜預陳兵江陵后,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眾循長江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戰爭進度與杜預預計和謀划的如出一轍。但因江陵守軍頑強抵抗,江陵城一時是久攻不下。大大阻撓了晉軍推進的速度。

正在杜預為如何及時攻克江陵犯愁時,王濬大軍已順利東進,一路攻打到江陵地段,杜預立即命王濬率軍從水路進攻江陵。

此時,屯兵樂鄉的吳都督孫歆見晉國水軍果然如江陵都督伍延所說的一樣,自西南向東進攻江陵,於是便出兵迎戰。意欲把王濬這一路軍隊阻在樂山外城,不讓其東進江陵半步。

正在圍攻江陵的杜預聞知王濬水軍受阻江陵,料定孫歆大軍重兵阻撓王濬一路水軍,其本部樂鄉必然空虛,於是馬上挑選了八百精兵,遣牙門將管定、周旨、任巢等率領,乘夜暗渡長江,準備奇襲樂鄉,直搗孫歆的老巢。

周旨等人乘夜橫渡長江取得成功,到了江對面后,根據杜預的計謀,多張旗幟,在樂山附近的巴山點起衝天大火,以迷惑孫歆所部,擾亂其軍心。

正在樂鄉西部迎擊王濬水軍的孫歆望見樂鄉巴山大火后,大懼,以為樂鄉城已被晉軍突破,擔心自己又被王濬的水軍打敗,到時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立即回軍救援樂鄉,並給江陵都督伍延匆匆寫了一封信說: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孫歆收兵回到樂鄉城時,周旨等所率的八百精兵正潛伏於城門之外,見吳兵亂紛紛地擁進城中,也從隱藏處閃身出來,悄悄尾隨吳兵進了城。由於天黑夜暗,吳兵又心慌神亂,竟沒有人發覺。

進了城,周旨等人率精兵暗隨樂鄉都督孫歆直至其軍中大帳,伺其不備,八百將士突然行動,擒獲了孫歆。主帥被擒,駐守樂鄉的吳軍又不知敵方到底來了多少人馬,加上晚上所受的恐懼,竟無一反抗,全部舉手投降了晉軍。

於是,樂鄉城遂被晉軍佔領,由此,杜預便截斷了守護江陵城的右臂。

周旨等八百奇兵夜襲樂鄉大功告成。杜預的水軍在長江江面上與吳水軍都督陸景展開大戰,王濬率領水軍也投入戰鬥,陸景哪裡見過晉朝如此巨大的樓船,軍士更是聞所未聞,心驚膽顫中,陸景戰敗當了俘虜。吳平西將軍施洪不得已率軍向杜預投降。由此,屏蔽江陵城的兩隻臂膀全部被斬去。此時的江陵城,已成為了一座孤城。外無援兵來助,內無久守之糧,軍心渙散。江陵都督伍延見晉軍掃清江陵外圍守軍,江陵危在旦夕,便想孤獨一擲,以詐降之計擊敗杜預大軍。

此時,杜預也認為江陵必克,但為減少戰爭傷亡,他親筆寫了一封勸降信,用箭射入江陵城內,勸伍延認清形勢,替城內百姓著想,納城投降,以免血流成河,枉死無辜。

伍延見杜預的書信后,將計就計,在城內盡伏精兵,自己則於城頭上高懸白旗示降,欲以詐降的方式,斬殺晉軍,以解江陵之危。誰知,江陵城中早已有杜預安排的探子,關鍵時刻,探子報來消息,杜預得知準確消息,也將計就計,率大軍進到江陵城外后,不待伍延下城投降,立即下令強攻江陵城。江陵守軍本打算待晉軍入城后,再作拼殺,未料敵軍剛到得城外即發動了強攻,一時城內守軍大亂,伍延見自己的計謀被對方識破,組織軍士奮力還擊,無奈大勢已去,雖全力督戰,但面對晉軍強大的攻城軍隊,只得仰天大喊,擁上城頭的晉兵更不識何人為伍延。亂軍中,伍延被亂刀砍死,以身殉東吳。於是江陵重鎮便被杜預大軍攻克。

樂鄉一失,江陵一克,荊州不守,平南將軍胡奮又克江安。王濬大軍東進之路障基本被全部掃除。吳國守軍見晉朝軍隊挾勝之威武,鋒利銳不可擋,紛紛節節敗退。

晉朝六路大軍各按預定計劃完成既定戰役,並拿下江陵后,下一步如何打算,是休整軍隊還是乘勝進攻的事擺在了司馬炎的面前,也擺在了前線將領賈充、張華和杜預、王渾的面前。賈充作為晉國伐吳的兵馬大都督,雖見伐吳初捷,但並未有多大的喜悅。在他的頭腦中,滅吳的時機未至,伐吳最終是個敗的信念仍根深蒂固地植於他的腦海。他雖此時身披帥袍,手握帥印,心中卻一直想著該如何說服司馬炎見好就收,趁軍隊得勝之際,及早撤軍,班師還朝。因而,在六路大軍成洪流之勢連克吳國城池之後,大軍是否直撲建鄴,各軍如何調配,如何布署,是進是退的問題上,賈充根本不提出任何新的部署和建議。他仍在力爭讓皇上頒布詔令,撤軍回朝。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身在洛陽的司馬炎根據前線傳回的消息進行綜合分析后,詔令王濬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頒下了著名的乙亥詔書曰:

睿、彬東下,掃除巴丘,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騖,直造秣陵,與奮、戎審量其宜。杜預當鎮靜零、桂,懷輯衡陽。大兵既過,荊州南境固當傳檄而定,預當分萬人給睿,七千人給彬。夏口既平,奮宜以七千人給。武昌既了,戎當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頓項,總督諸方。

乙亥詔書的意思是:

王濬、唐彬向東進軍,肅清巴丘以後,與胡奮、王戎一起攻克夏口、武昌,然後再順流東下,直達東吳京都建鄴。要求胡奮、王戎審時度勢,相機行事。杜預應當穩定零、桂,安撫衡陽。大軍既已前進,荊州的南部地區,定要傳布檄文予以完全平定。這些地方平定后,杜預應分一萬士兵給王濬,分七千士兵給唐彬;夏口攻下后,胡奮應分七千士兵給王濬;武昌得手后,王戎分六千士兵以增加唐彬的兵力。命令太尉賈充移駐項城,總管監督各方事宜。

杜預接獲詔令,杖節綏靖安撫歸順之城池百姓。凡所斬及生擒活捉吳國的都督、監軍十四人,而俘獲的牙門、郡守一百二十人全部予以釋放,並給以官職或妥善安置。杜預分兵給王濬、唐彬后,便將部隊駐紮在江北,讓部隊開墾江北的土地,給當地老百姓帶去實惠。又在南郡等昔日本屬晉國的地方設地方官。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和管理,荊土人民生活好轉,人民安居樂來,都對杜預肅然起敬。吳國人未予討伐即歸附者不計其數。

王濬、唐彬接獲詔令后,唐彬仍為眾軍前鋒部隊,直奔夏口,胡奮親率大軍從左路開進,王戎遣參軍羅尚、劉喬領前鋒,直接進攻武昌。

中路軍唐彬剛至夏口,胡奮左路軍亦兵臨城下,夏口守將見戰無取勝的可能,退無出路可走,只得舉全城投降。

王戎大軍剛近武昌,吳將楊雍、孫述,江夏太守劉朗各率守城兵士及全城軍民向王戎投降。王戎趁勢以大軍進逼江北,吳國牙門將孟泰大懼,以蘄春、邾二縣降於王戎。

王濬水軍順流東下,與王戎、胡奮兵不血刃即攻佔了夏口、武昌及附近各郡縣。

上流既平,於是沅湘以南,至於交廣,吳之州郡守軍皆望風而降,無復重大戰事。

再說長江西岸的安東將軍王渾,其所率大軍出征后,兵出橫江,遣參軍陳慎、都督張喬攻尋陽、瀨鄉,又擊吳牙門將孔忠,皆各個擊破。並斬獲吳將周興等大將五人。

開局勝利,王渾又遣滅吳護軍李純據「高望城」,討吳國將軍俞恭,俞恭哪裡是王渾的對手,兩軍剛一開戰,王渾軍即大破俞恭所部,斬獲敵軍較多。其部乘勝攻擊前進,吳國萬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朱明見晉軍兇狠,亦不戰而降。

王渾此路大軍從陸路直接攻向建業,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吳國為防王渾所部長驅直入,果如當初司馬炎預料的一樣,派丞相張悌、大將軍孫震等率大軍主力數萬渡江開赴城陽防守。

其時,龍驤將軍王濬已破武昌。折衝將軍、揚州刺史、射陽侯周浚的別駕何惲對周浚進言道:張悌率精銳之卒,悉吳國之眾,殄滅於此,吳之朝野莫不震懾。今王龍驤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順流而下,所向輒克,土崩之勢見矣。窮謂宜速渡江,直指建鄴,大軍卒至,奪其膽氣,可不戰而擒。周浚也認為其謀甚好,便準備派人告訴王渾,令王渾定奪。何惲見狀又對周浚道:渾暗於事機,而欲慎己免咎,必不從我。讓他先不要告訴王渾。周浚不聽,仍派何惲前往中軍告訴王渾。王渾果然如何惲所說,他對周浚派去的使者說道:本將軍受詔但令江北抗衡吳軍,不使輕進。貴州雖武,豈能獨平江東!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且詔令龍驤受我節度,但當具君舟楫,一時俱濟耳。

何惲聽他如此一說,便反駁道:王龍驤克萬里之寇,以既濟之功來受節度,未之聞也。且握兵之要,可則奪之,所謂受命不受辭也。今渡江必全克獲,將有何慮?若疑於不濟,不可謂智;知而不行,不可謂忠,實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王渾不為所動。於是下令讓龍驤將軍王濬率軍與自己的大軍匯合。但王渾下令之前,王濬已經得到了杜預讓他率兵直趨建鄴的信,便欲直接舉帆直指建鄴,哪還想受王渾節制。但皇上又曾讓王濬受王渾節度,因此,王濬又不得不回信於王渾。於是,王濬接王渾命令后,便回書報曰:風利,不得泊也。以此搪塞王渾,根本不聽其節度之命。

王渾此時才醒悟過來,立即令司馬孫疇和揚州刺史周浚迎戰張悌大軍。雙方在橫江和城陽之間展開對攻。雙方互有勝敗,曆數日之久。因吳國荊門、江陵、武昌、夏口盡失,建鄴告急,張悌所部軍心渙散,這才被王渾所部在版橋地界擊破,張悌、孫震在戰亂中喪命,其部下被王渾所部殺死七千八百餘人,其餘大眾全部歸降。但王渾雖大敗張悌,卻因害怕吳**隊會全力反撲而至全軍覆滅而不敢貿然向吳國的建鄴揮師急進,錯失獲得滅吳首功的絕佳機會。

正在伐吳各路大軍凱歌高奏時,長江上游沿岸春雨如注,連綿不絕,提前而至的長江春汛,使長江水位持續上漲。給除水軍以外的軍隊進軍造成極大困難。此時,由於吳軍主力軍隊仍未受到晉軍重創,而到夏天,因長江春汛引起的夏季瘟疫又極有可能在晉軍士兵中流行。據此,晉朝國內保守派為代表的大臣等皆以為「下游未可輕進」,賈充更是以為又找到了停止伐吳的借口,便根據天氣的變化,急忙飛檄上奏請求司馬炎准許伐吳大軍班師還朝,以為後圖。

賈充行大將軍令統帥晉朝六路大軍伐吳后,洛陽京都能為司馬炎分憂的就只有中書令張華了。張華在伐吳之役中既是司馬炎的高級參謀,也是晉**隊後勤轉運供給的統帥。當賈充派出的特使到達洛陽,並呈上了請求班師還朝的奏摺后,張華立即上前進諫反對說:「皇上,我軍士氣正盛,眼看即將攻佔吳國京都建鄴。只要再進一步,即可達成千年心愿,完成一統中國的宏願,此時更應進軍滅吳,失此良機,未可再有也!」司馬炎本來就堅定伐吳必亡吳的決心,見張華信心十足,更堅定了他的信心,便傳旨賈充,勿談班師之事,即日催軍東進,以早日攻克東吳,實現統一中國的偉大使命。

賈充聞知自己上奏的意見又被中書令張華諫破,怒不可喝,又立即上表說:「皇上,臣冒死以諫,晉軍東進,他日染疫,敗於東吳,雖則腰斬張華也不足以謝天下,請皇上納臣之意,速速下令收兵。」賈充上奏的表文剛到洛陽,秘書監荀勖聞得賈充心意后,亦上表請求班師。

司馬炎見賈充不一心一意在前線行軍打仗,不把心思全部用到滅吳的戰役中,老想著撤軍還朝,接到奏報后心中火起,對賈充派回來的使臣說道:「你回去告訴賈大都督、賈太尉,伐吳必克建業,不然朕斷不收兵。這是朕的意思,也是唯一給他的旨意,令他不克東吳不得再提班師還朝之事。」並草擬一詔,令賈充督軍東進,不得再行拖延。

賈充接詔見皇上心意已決,大罵張華和杜預蒙弊聖聰,還傷心地說:「亡國之患由此二人起矣。」但皇上既已連發詔令,賈充只得遵皇命移師進駐項城,督各路大軍繼續東進伐吳。

正是:

六軍兵鋒指東吳

晉帝千里決勝籌

天命屬晉亡孫皓

五代吳君從此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晉王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西晉王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章 司馬炎八方出兵 吳守將節節敗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