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隋文帝上榜說起

從隋文帝上榜說起

【本卷卷名】:棗莊來的小羊羔;前一章:《夏朝,我來自你謎一樣的故事》

*

美國有位學者叫邁克爾·h·哈特,他寫過一本書叫《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隋文帝榜上有名。這是西方人的排行榜。之所以是隋文帝而不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自然有它的道理在。隋文帝在政治體制方面的卓越創舉是其一,繁榮社會經濟是其二,其三,同等重要,也許更加偉大的,恐怕在於他是中國南北分裂三百年後統領一個多民族大融合國度的中國帝王。

然而,多民族大融合卻並非隋代一世之功。

所謂「夷」(北方游牧民族)「夏」的碰撞與融合的態勢,大約從周朝就開始了。周人早時居住在中國西北部,與戎狄雜居。所謂戎狄,也有姜姓姬姓的,說明他們和周人本應同宗,只是在歷史發展的某一點上產生了分化。古公亶父為什麼要率領周人離開原來的居住地而進入關中平原?因為周人經常遭受戎狄的騷擾,生活不安定。古公亶父是一個有仁慈心的人,不想因為兩部之間的戰事而導致生靈塗炭,於是主動撤出。周人南遷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開啟了中原地區與四圍族裔進一步的分化、碰撞、互動乃至最終融合的歷史軌道。從此,有著戎狄之血液和文明因子的周人,在肥沃的關中平原進一步擁抱農耕文明,創造農耕文化,中原核心地帶河洛地區也就宿命般地等待著周王朝的到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時期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關係,有點「大周朝合眾國」的架勢。後來,諸侯漸強,周室式微,西戎的進攻更直接導致了鎬京的崩潰,東都洛陽以她無可取代的地位,正式登上中國的歷史舞台。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的「合眾國」搖搖欲墜,邊陲地區的游牧民族也愈發強悍。「夷」「夏」對峙正是萬里長城的起因,這個無與倫比的巨大工程,為後世許多王朝所繼續。

秦人最早居住於東海之濱,商王朝器重他們,將他們舉族遷徙至西北地區,為商王朝鎮守西陲,抗禦戎狄和周人。秦人處於游牧和農耕兩個文明的交接點上,吸收了殷商、西周、西戎甚至中亞西亞文化里的因素。秦文化一開始就是一個兼容並蓄、積極進取的文化。牧野之戰後,秦人淪為周的奴隸,進入了幾百年的黑暗歲月。後來,由於非子養馬有功,受到周孝王賞識,被封到一個叫「秦」的地方,用以建立他們自己的城邑。「秦」成了這一族人和他們後來國家的名稱。

公元前771年,西戎進犯,鎬京淪陷。秦襄公護送周王東遷洛邑。周王封秦襄公為諸侯,並對他說:只要你能打敗西戎,岐灃之地就是你們的。《詩經.秦風.無衣》就是這一時期的悲壯之作。襄公率秦軍浴血奮戰四年,岐山已然在望,他卻戰死沙場!二十年後,襄公的兒子文公終於率秦人離開西陲邊區,進入關中豐沃之地。從秦襄公起,秦人已開始學習周的禮樂制度,開始了從部落到國家的過渡,並逐步發展壯大,積蓄了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能力。

那以後,中國的歷史似乎就是註定的一般,沿著她既定的目標——大一統——行進。不論東邊六國如何合縱連橫,就是擋不住秦統一中國的步伐。秦始皇,不僅開闢了一個世紀,也開創了一個傳統。此後,歷任大多數的中國封建帝王,都把成就和維護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為己任。四周遊牧部族面對的,不再是分化的各個小國,而是一個統一的中原大國,這使得「夷」「夏」的對立更為明顯,更加激化。公元前210年左右,游牧民族匈奴開始稱雄華夏北方。秦始皇除了加建長城外,也發兵征戰匈奴。

秦朝短命,一切匆匆,鞏固中原一統,包括安內攘外的歷史使命,將由誰繼承和擔當?歷史選擇了漢朝第七位皇帝,十六歲登基的劉徹。在文景之治的物質基礎上,漢武帝劉徹以無比的勇氣和意志,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在漢武帝手上,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中央集權農耕文明的國家,以前所未有的疆域巍然屹立。有了秦皇漢武的努力,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分合,才有了一個可以倚靠的主體核心、中堅力量。

不過,這個為漢人立名的王朝,在經歷她的盛世之後,跌跌撞撞、分分合合三百多年,終於命斷西晉。在所謂「五胡亂華」下,中國分裂成兩大板塊:北方的游牧民族區域和南方的漢人王朝政權。

有一次,我到加州北部的優勝美地旅遊。那裡紅杉林成片,高聳入雲,大部分紅杉樹,都有千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導遊告訴我們,幾千年間,這個紅杉林曾經經過森林野火的考驗,活了下來。事實上,經過了自然野火后,由於樹蟲被焚滅,它們活得更健康。如果不是經歷過森林野火,它們也許都已經不存在了——被害蟲整死了。

平心思考中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蕩、大分裂,我寧願把它看作是中國歷史進程中民族與文明融合的自然陣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南北方都湧現出許多的英雄好漢。北方的拓跋鮮卑不僅最終統一了北方,而且在拓跋宏的領導下完成了漢化。在南方,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征戰大致沒有停止過,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劉宋的劉裕。儘管中國南北的統一最終並不是由南方的漢族王朝來完成,而是由北方與鮮卑民族關係密切的楊堅父子來實現,但在這個最終統一了南北的楊氏隋王朝里,有著深刻的秦皇漢武的根基和精神:大一統,漢文化,農耕,反擊來自北方的進犯,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在經歷了三百年痛苦的分裂、碰撞和融合后,楊堅的隋王朝超越了秦皇漢武:隋王朝不僅是統一的,而且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王朝。這種融合首先從帝王開始。楊堅的兒子,隋煬帝楊廣有鮮卑血統。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有鮮卑血統,李世民並昭告於世他對「夷」「夏」一視同仁。隋唐之交的皇帝和大臣們,許多來自鮮卑與漢人融合的關隴集團。

當然,中原漢族與四周各族的矛盾,並未因為隋唐業績而從此緩和、停止,相反,這矛盾仍然在繼續推演,並在宋元之交達到頂點。之後又演變為明清之交的民族矛盾。辛亥革命時期還曾將「驅除韃虜」列為興中會的宗旨和綱領之一。

歷史走到了現代,有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般,文明的對抗已經被文明的交流、包容與融合所悄然代替。歷史的發展一環扣一環,沒有前面的一環,也就沒有後面的。秦漢魏晉南北朝,成就了隋的多民族大一統;而隋文帝、唐太宗的功績,也為後世樹立了里程碑和樣式。以漢族占多數,包涵了境內所有已獲認定的少數民族的中華民族終於成型。那種認為「中華民族」是偽概念的論調本身就有問題。不管世界如何紛繁變遷,在中國的疆域內,各個民族就有機地構成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不僅展現了歷史和現況,同時也是一個信念,一種謙卑的心態。這種謙卑是在充分認識了我們這個民族和文明的因子,認識了各族都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輝煌文明、甚至有著共同的信奉(比如炎黃、大禹、孔子、佛等等)基礎上的謙卑,它是真正的謙卑。「中華民族」,她更是一種感情,她提醒我們永遠銘記自己的所從來,銘記多少先輩、先賢生命的付出,才換得這一片美麗遼闊的土地和豐厚燦爛的文明,銘記孔子的人文教誨:「四海之內皆兄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月其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明月其姝
上一章下一章

從隋文帝上榜說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