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從明朝初期開始,地處粵桂湘三省交界處的粵西北連州,是一個漢、瑤、壯、侗等多民族雜居的地區。這裡不僅山高林深,貧窮閉塞,災荒不斷,匪患嚴重,而且從海上登陸的倭寇還時不時流竄到此搶劫。明正統至景泰年間(1436-1457年),由於官府的苛捐雜稅,橫徵暴斂,當地百姓不堪盤剝,舉行大規模的起義。戰亂局勢惡化,一直延續到了萬曆3年。在此期間,朝廷開始在廣東的肇慶設兩廣總督,下轄總兵,參將,守備等武職,組建清剿營,對起義軍進行軍事鎮壓。這年,受朝廷委派,新上任的兩廣總督凌汝成接替前任,前往肇慶赴任,不料在路過連州賈家寨時,被起義軍伏擊,由於所帶的親兵人數太少,差點做了義軍的俘虜,多虧援軍及時趕到,才僥倖逃脫,還丟了自己心愛的寶馬坐騎玉照獅子驄。
次年8月,連州大旱,蝗災,歲大飢。
連州城外,田野里一片荒涼蕭瑟,地里幾乎顆粒無收,當地的斗米售價已經上升至百錢,饑民爭食蕨根樹皮,連竹子結的「竹米」,也被採摘下來作糧食,餓死者甚多。各地到處都是衣衫襤褸,面帶菜色的饑民和叫花子。連州城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各地聚集於此的流民。
當時的連州下轄陽山、連山兩個縣,在任知州嚴壽道到任已經有2年多了。幾個月前,他剛剛幫助相鄰的肇慶懷集剿滅了境內的瑤兵,不料,從湖南境內又湧入一股起義軍的部隊。他們從桂東南的龍勝一路長驅直入,殺入懷集縣,一面收攏從懷集逃散的人員,一面分兵襲取了四周的連州,清遠,羅定、寨崗,坑尾等要地,就地高築營寨,屯糧拒守,擺出一副要以此地為立足點,建立根據地的架勢。
這支義軍的首領叫李有發,是廣東陽山人,這裡也算是他的老家了。嘉靖三十六年他跟隨應天承運都元帥馮天恩、李汝端,在清遠縣和懷集一帶舉旗起義。當時朝廷調集廣東、廣西近10萬官兵進行鎮壓,眾多義軍官兵被殺,李有發這麼多年來一直帶領他的殘部一路轉戰湘黔桂粵,遭到官軍和當地團勇的圍追堵截,最後只好退入自己的老家,想在這裡利用自己的關係人脈建立根據地,讓弟兄們有個吃飯練兵的地方,再秣馬厲兵,徐圖發展。
李有發的部隊突然進襲連州,讓嚴壽道猝不及防。當他得知義軍攻城時,沒做任何抵抗,匆匆忙忙帶著手下逃往了肇慶,慌亂之間,把全部家小和財物都丟在了連州城裡。
到了肇慶,挨了上司兩廣總督凌汝成的一番訓斥,被罰俸半年,嚴壽道只好帶著人馬乖乖地回到了連州,在離連州30公里地的橫雲嶺一帶駐紮,和李有發的部隊展開了對峙。恰在此時,凌汝成從外地調來的明軍援兵也到了。有蠻將之稱的參將董奇帶著5000手下,從湖南趕赴粵北幫助嚴壽道剿滅義軍殘部。這5000官軍,人數不多,可長期在外作戰,都是飽戰之兵,實力不容小覷。只奈此時退入連州的李有發部尚有上萬人,加上他們一路裹挾的流民,實力還很可觀,董奇、嚴壽道的全部人馬也不過幾千,輕易也不敢發動攻擊,只能採用圍困為主,攻心為上的策略,打著招降納叛的旗號,不斷派人進城,利用各種關係,分化拉攏起義軍將士,散布各種謠言,想法製造混亂,千方百計試圖瓦解這支武裝。而與此同時,面對官軍的圍困和滲透,義軍高層內部,特別是主帥李有發和副帥李唯財之間也對隊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和方案產生了分歧。隊伍是突圍去貴州、就地堅守老根據地,還是揮師東進,向粵東閩贛發展,兩人意見不一。就在這個時候,清遠陷落的消息傳來,副帥李唯財丟了清遠,城裡出現朝廷甚至倭寇間諜,義軍大營里爆發了騷亂,連州城裡局勢日益複雜。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形勢下,不少官兵對前途感到悲觀迷茫,一場投降的危機正在連州城裡醞釀。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