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房產之論
林方政問:「也就是說,邵總的接盤意向已經明確了?」
江企望點了點頭:「嗯,邵總表示願意承接這個項目。明天就可以與秦山嶽簽訂合同事宜,然後辦理轉讓手續。」
林方政道:「好,那承接的問題就算解決了。手續的問題,就請你陪著邵總去跑1跑相關部門,讓他們以最快速度辦好。接下來我們要討論另外1個重要事情。」
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林方政要講什麼樣的重要事情。只有馬辰光若有所思的看著他,似乎猜到了他要說什麼。對於林方政,他從最初的淺顯認知,經過1系列的事件,漸漸看明白了這個人。
在他現在的認識中,林方政是1個徹頭徹尾的改革派。只要是不符合現在發展要求的,他總會不遺餘力、甚至有些不擇手段的去推進。從不懼怕什麼權力壓制、利益阻力。從前幾日的黎開明重大案件中更能看出,他不僅不懼怕利益集團的抵制,甚至敢冒著生命危險去堅決反抗。這種精神莫說在其他幹部身上鮮有看見,就是去翻閱幾千年史書,也是少數人。
當然,古代史料記載基本在官家,由於文字珍貴、年代久遠保存不善,流傳下來的大多是諸如王安石、張居正之類的朝廷大員。如果擁有現代的信息載體,將基層的縣治全部統計起來,為民請命、不懼禍否的官員小吏數量也是十分可觀的。
林方政繼續說:「這個重要事情就是,園區的房地產究竟要怎麼樣沿著1條正確的、健康的道路發展。從中央的精神中,我們不難看出,房地產終究是要回歸到居住屬性上來的,以往依靠房地產輸血土地財政的路子已經迫切需要轉型。要想房地產回歸居住屬性,就勢必要逐步剝離賦予在它身上過重的金融屬性。」
見眾人仍然1臉迷惑看著自己,他接著說:「當然,對於岳山縣來說,短時間要改變賣地財政的發展路徑,不太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想的是,作為政策前沿、改革高地的工業園區,是不是可以先行先試,探索1條目前為止,行之有效的地產發展路徑來。先想辦法限制住房地產不受約束的漲價局勢。」
陳小婧年輕腦子反應快,當即道:「林書記,您的意思是要對居民區項目進行1些政策約束?」
林方政讚賞的點了點頭:「不僅是這個項目,而是整個園區,既然大環境暫時無法扭轉,不如從政策上做1些約束,從而引導地產行業健康發展。這1點並非我們獨創,在很多城市都已經有了相應的政策,特別是12線城市,近年來都出台了1系列限制政策。說到這裡,大家應該知道我要說的什麼了。」
講到這裡,眾人漸漸明白了林方政話中所指。
馬辰光說:「你的意思是在園區里制定房地產的專項政策,比方說從政策限價、限售等等方面著手?」
「對。」林方政說,「要在短時間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用政策的強制手段去約束。我有幾點想法,你們可以再去討論1下,看看怎麼規定比較合適。第1個是拿地限制,這1點閑置土地管理辦法已經有了對應的懲罰措施,但那只是針對拿地不開發的情況。還有1種情況就是,開發商可能建設后卻遲遲不開盤出售。雖然這種情況比較少,畢竟對於開發商來說,要儘快出售回血,保證資金鏈不斷裂。但並非絕對沒有,對於實力相對雄厚的開發商來說,他們很有可能捂盤惜售,坐等房價上漲。所以我們還要從限制開發商的長運進行完善,比如對於封頂半年仍不開盤的開發商,要禁止其繼續在園區拿地,任何性質的用地都不允許!」
「第2點就是銷售限制。目前國內基本採取的是預售制,相當於買房者將自己半輩子積蓄、甚至是6個錢包的積蓄都壓在了開發商的信用上。這在房價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或許風險不大,1旦房價下行,開發商資金鏈玩不轉了,就可能會出現爛尾的情況。你們都知道,這種情況在很多城市都是有先例的。其帶來的群體性事件後果是慘痛的。最後要麼是政府兜底買單,要麼是買房者血本無歸,非常不利於1個地方地產行業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所以我想打破這種預售制度,試行現房銷售!也就是說必須等到房子建好通過驗收后才能開盤上市,讓老百姓看到實實在在的房子,徹底杜絕爛尾風險!」
如果說第1點還能接受,那這第2點就震驚了眾人。
江企望率先說道:「這個……太大膽了,推行難度太大。銷售現房,開發商很難承受這麼久的資金壓力,所帶來的貸款利息成本就會讓他們很難受。」
陳小婧卻說:「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難受總好過讓老百姓難受。」
江企望反對道:「這樣沒有開發商願意來園區投資的。關鍵是這樣的制度在全國層面來看,也是極其罕見的,因為它的阻力太大了。對於我們這麼1個落後的縣城來說,阻力只會更大。我建議這1點還是不要搞,我們雖然是工業園區,房地產不是主要支柱,但將來升格經開區成功,面積什麼的肯定是要繼續擴大的,還是不要斷了自己的財路比較好。」
他的考慮也不無道理,升格經開區后,人口流入會更大,地產需求也會更旺盛,僅僅目前的居民區項目肯定是不夠的,也就會有更多住宅項目上馬。對於1個地方來說,房地產所帶來的財源是巨大的。如果政策在這方面進行限制,勢必會對園區地產行業產生重大打擊。
馬辰光也點了點頭:「這個政策過於前沿,現在邵移山正準備接盤居民區項目,這個時候推出這個政策,我擔心會讓他知難而退。那這個來之不易的成果又要付之東流了。」
改革處處是阻力,有的是來自利益集團,有的則是來自內部的不同政見、不同發展理念。對於林方政這樣過於創新的想法,他們深植腦中的傳統理念1時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