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有人無奈躺平 有人愈加奮發
見刺客遠去,蔡瑜兩腿一軟,跌坐在地上,額頭汗珠滑落,後背幾乎瞬間濕透,后怕不已。
當時事發突然,刺客來的太急,蔡瑜不及多想,只知既然歷史上蔡邕並未死在流放途中,那麼這幫刺客大概率不會真的動手殺人,本不欲節外生枝,直到蔡邕主動赴死,蔡瑜這才忍耐不住,別無他法,爭取以「道義」二字挽回一番,成與不成總好過引頸就戮吧?反正這幫刺客如果真的動手,又怎會留下活口?
再說,蔡邕救了自己一命,更有八年養育之恩,自己既然叫了「阿翁」,那麼就是父子,倘若事有不諧,大不了一同上路,就當是做了一場大夢。
萬萬不曾想到,這些刺客沒有殺心,卻偏偏要來嚇人!蔡瑜心中暗罵不已,又不由浮起一絲敬意——這就是所謂的「盜亦有道」嗎?
蔡瑜還坐在地上感慨,卻見蔡邕一把將蔡瑜從地上拉扯起來,這位方才面對生死依舊從容不迫的文士,看著蔡瑜滿是冷汗的臉,此刻憤怒的表情顯得有些猙獰,他大聲怒斥道:「豎子!你不過是個頑童,這等強人豈是你能應付的,偏要逞的什麼能!」罵著罵著卻罵不出口了,只默默與蔡全一同將蔡瑜扶上車駕,兩眼老淚縱橫。
蔡瑜見此,心中情緒激蕩,也不知要說些什麼是好,勉強「嘿嘿」乾笑一聲,一時無言。
經此一事,眾人再無心情閑話,又擔憂再有刺客前來,於是加緊趕路,兩日後,五原縣遙遙在望。
在古代,人口統計是最難辦的事情之一,除了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原因外,依附於士族豪強的隱戶雖然活生生的存在,在官方數據上卻恍如幽靈。據說盛唐時期,官方記載全國共有九百萬戶左右,但實際人口至少一千三百萬戶,也就是說,足有三分之一人口都是隱戶。
史料記載,東漢永壽三年(157年),漢恆帝時期,大漢統計人口約五千六百萬,如果算上隱戶,可能達到六千至六千五百萬人口,作為大漢十三州之一,并州僅有七十餘萬人口,其中朔方郡七千餘人,五原郡二萬餘人,五原縣隸屬五原郡,人口不到兩千,相當於後世大些的村子。
說到這裡,蔡邕明明是被朝廷要求流放到朔方郡,五原縣是五原郡治下,蔡邕怎麼就到五原來了呢?
原因很簡單,永和五年(140年)九月,南匈奴句龍吾斯、車紐叛亂,朝廷實則已然失去了對朔方大部分區域的控制,於是就把朔方郡治所僑置在了五原郡五原縣,此後數十年未改,如今,五原縣就等於是朔方郡。。。
更慘的是,就在去年,即熹平六年(177年),靈帝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等人領兵數萬征討鮮卑,被鮮卑首領檀石槐率軍擊潰,輜重盡失,死者十之七八,朔方、五原、雲中、上郡以及一部分西河均被鮮卑佔領,說來可悲又好笑,蔡邕其實是被朝廷流放到敵占區去了。
更加令人唏噓的是,當時蔡邕曾上書勸阻此次征討,靈帝不聽,結果兜來轉去,此地又成了蔡邕的流放所在,不由讓人感嘆命運無常。
進了五原縣,伍長帶蔡邕等人去五原縣廷交接完畢,一番道別之後,便趁著天色還早,啟程返回雒陽復命。
至於蔡氏諸人,則有縣裡主簿引著安頓下來。
到住處后,主簿請蔡質、蔡邕到廳堂敘話,行禮坐定罷,對二人說道:「仆受縣長之令告知蔡尚書與蔡公一件大事。
」
蔡邕有些疑惑:「不知所為何事?」
主簿小聲說道:「前兩日,朝中有重臣遣人攜重金請託縣長,要縣長伺機鳩殺蔡尚書與蔡公,縣長不敢得罪此人,只得答應,又不願行此背德之事,遂差我前來告知內情,要我囑咐兩位,若有人邀蔡公赴宴,定要推脫不去,如此方可兩全。此中私心,請蔡公恕罪。」
有刺客之事在前,蔡邕心中已有計較,拜謝道:「縣長、主簿高義,邕感激不盡,不知主簿可否告知是哪位朝中重臣欲殺我叔侄?」
主簿面露難色,猶豫半晌,還是答道:「此人乃將作大匠陽球也。」
說罷,起身告辭而去。
見主簿離去,蔡質拍案而起,怒道:「陽球此人向來嚴酷,我任衛尉時,他曾與我有隙,不曾想因這等事竟欲取你我叔侄之性命,堂堂兩千石行刺殺之事,無恥、猖狂之極,當真小人也!我這便向朝廷上奏,揭發於他!」
蔡邕攔住叔父,苦笑道:「叔父,我等沒有實證,豈能如此輕率行事?若朝廷不信,那陽球小人藉機說我等誣陷於他,又遭反坐,該如何是好?況且若行此舉,豈非陷縣長、主簿於不義?」
蔡質重重嘆了一口氣,恨恨道:「難道只能坐以待斃不成?」
「現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你我叔侄二人縱然憤慨,又能如何?且聽主簿善言,深居簡出,保全自身,再圖后報。」
蔡質歷任尚書、衛尉,是兩千石大員,蔡邕是議郎,皇帝近臣,按照慣例,儘管二人戴罪流放,卻不需要服勞役,因此,花費些許功夫收拾妥當之後,幾人頓時清閑下來。
蔡邕任議郎時,在東觀校書修史,尚未完成就被下獄問罪,雖遭流放,對朝廷極為失望,也不願就此放棄此事,如今無他事煩心,正好每日筆耕不輟,以竟全功。
蔡質年過六旬,又受冤獄,除卻對陽球恨意未解,算是徹底躺平了,整日除了教授猶孫,便是飲酒、讀書,自得其樂。
而蔡瑜,與蔡琬、蔡琰一起跟隨叔公學習經史之餘,開始修習弓箭和騎術。
漢時對一個人學識最高的評價是「通五經貫六藝」。
所謂「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相當於後世學生們的主課,屬於必修,「五經」學得好,說明主科成績優秀,是一名績優生。
所謂「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相當於後世學生們的副課,其中「禮、樂、書」又可當作文科,「射、御、數」則可當作理科,如果主課好的基礎上一科副課也優秀,那就妥妥的高考狀元苗子。蔡邕便是文科狀元,「禮、樂、書」造詣冠絕大漢。若是六藝全部貫通,那更不得了,恭喜解鎖文理雙料狀元成就。
漢唐之後,文人日漸文弱,變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六藝」中除了禮、書之外,其餘不受重視,被人捨棄。此中緣由多樣複雜,非幾句所能講清。
而東漢時古風猶存,文武壁壘也還沒那麼分明,比如蔡質儘管是文人,但他擔任的衛尉,便是武職,職掌宮門衛屯兵,負責守衛皇帝和宮廷。
所以蔡瑜想要學習「射」,是正經事,蔡邕、蔡質都粗通射術,便由二人親自教授。
至於騎術,雖然不屬六藝,也是一項重要技能,五原處於北地,地廣人稀,馬匹也多,條件如此便利,俗話說技多不壓身,蔡瑜想要拿個駕照,蔡邕又怎麼會反對呢?為此還特地托主簿為蔡瑜尋了一個馬術精湛人又可靠的本地師傅。
對蔡瑜來說,既然決定參與這場群雄逐鹿,那麼學習弓馬武藝就是一種必需。可惜自己的這具身體才八歲,做些輕度鍛煉有助於發育,鍛煉強度過大,反而不利於骨骼成長,還是要等到十四五歲骨骼定型之後再說,在此之前打好基礎,把身體養得壯壯實實的就夠了。
自此,蔡瑜每日上午射箭,下午騎馬,早、晚讀書練字,過得極為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