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初入洛陽
丁寬送走典韋,己吾之事已了,安排所屬人員都去東阿暫待,自己只帶了五六個伴當,直奔大漢的都城洛陽(雒陽)。
這還是丁寬第一次來洛陽,京城所在,豪門遍地,丁寬低調而來,悄悄入住早就在洛陽開設的丁氏書坊。
丁氏書坊,是丁寬在推出丁氏紙與活版印刷術之後開設的,並未選擇商業鬧市,而是臨近太學。
與其他書坊主要售賣書籍不同,丁氏書坊主要出售丁氏紙和活版印刷所需的鉛字、油墨等物。
秉承丁家一貫技術公開的原則,丁氏紙和活版印刷技術,均印製成書公開發售,亦許人隨意抄錄。
書坊同時承接私人書籍印刷和代售。至於各種典籍,雖然太學門外的熹平石經已經公之於眾,丁氏書坊卻並不販賣。
書坊一牆之隔還有一間院落,這是丁寬開設的免費閱覽室。
院落門前樹一石碑,正面書寫「承恩館」,背面碑文則註明「承恩館」是一寒門弟子感念恩師給了自己讀書上進的機會,為了紀念老師恩情,捐資開設這間學館,供人在此免費借閱圖書,卻未寫出捐資人姓名來歷。
閱覽室空間很大,陳設卻極為樸素,只在正中懸挂一個大字「靜」,乃是請大儒蔡邕所書。
字幅之下,橫列一排高案,擺放著茶水點心,認人隨意取用。
此外就是一排排胡桌胡椅,共計四百個座位。桌上擺放著筆墨紙硯,供人端坐觀書、書寫。
旁開一小門,通往裡間,裡間是一排排書架,分門別類,擺放各類書冊,共有一兩千種,萬餘冊。也是任人拿取去閱覽室觀覽。
閱覽室並無太多規矩,無論窮富,任人出入,只是不許喧嘩。除正旦閉館三日,其餘時間全年不休,晝夜常開。洛陽有宵禁,入夜之後,仍可繼續在此看書,但卻關閉了門戶,禁止外出。
漢末之時,太學已發展的規模及其龐大,最多之時有三萬多人在讀。雖然黨錮之禍中很多太學生被抓捕處罰,對太學造成很大衝擊,但太學中的學生人數仍然龐大。
漢末太學生以官員子弟為主流,大多家中富有,但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是大儒推薦的寒門子弟,苦讀之人。這間閱覽室,主要就是為這些寒門太學生提供一個安心讀書之所。
京都居,大不易。在洛陽開設一間如此規模的閱覽室,又要免費提供書籍閱覽、筆墨紙硯、茶水點心,安排人員旦夕打掃歸置,花費很大。
丁寬也未全部大包大攬,而是廣開善門,在「承恩館」門口專門設一小室,接受世人捐資。又將所有捐資情況,記錄為冊,置於小室案上,供人隨時查閱。開支情況,亦列明成冊,公之於眾。
捐資記錄,只按時間前後,不分金額大小。
初時,也有達官貴人想多出金錢,邀名買好,列名在前,卻被嚴詞拒絕。
此事傳入宦官耳中,宦官首領曹節一直對太學生鞭辟朝政甚為惱火,深怕這承恩館成為太學生另一聚集清談之地,趕緊派人查探,發現這承恩館只許安靜讀書,不許攀談喧嘩。這下卻合了曹節的心意,就親自來這承恩館捐資百金。
那管理承恩館之人是徐淑當年的親兵頭領,甚有膽色,居然同樣不肯讓曹節特別列名在前,只言此為公益,捐資之人,無論公卿權貴還是販夫走卒,捐資多寡,皆要一視同仁。
這句一視同仁卻說到曹節心裡去了,欣然而去,自此再無人敢到此攪擾鬧事。
不要以為曹節做了宦官首領,就是那種只知道飛揚跋扈之人。漢時的宦官最早是皇帝身邊幫助處理私人事務的官員,很多宦官是由士人擔任,並非閹人。其後才逐漸被閹人取代。
漢時的宦官是內臣,不是奴僕,千萬不要把漢室的宦官和後世朝代的太監混為一談,後世的太監很多是那種活不下去的底層,狠下心割一刀入宮為奴。
漢時的很多宦官,都是出身衰落的大族,是讀書人出身,為了能夠重振家族,才狠心閹割入宮。這曹節本身也是出自世代兩千石之家。
漢時宦官與士族之間的關係其實非常複雜。
這群人某種意義上說是從士族群體分裂出來的異類,他們以身體殘缺為代價,做了皇帝的內臣,完全依附於皇權,自然與一直爭取相權的傳統士族產生對立,甚至相互攻訐。
另一方面,他們並沒有擺脫儒家傳統的道德理念,十分想獲得士族的認同,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其實就是曹操的爺爺曹騰。
曹騰歷經四帝,在位之時舉薦了非常多的士族,在士族中名聲極好,受到很多士族的擁戴感恩,否則哪有曹操建立曹魏的機會?曹操年輕時為何被重臣橋玄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橋玄與曹騰交情極深。
十常侍之亂中,多少宦官親屬都被袁紹、袁術不分青紅皂白殺光了?甚至很多人因為年輕沒有鬍子,就被誤殺而死。在曹操被罵為閹宦遺丑的背後,曹騰給曹操留下的政治資本可謂非常雄厚。
扯遠了,說回丁寬。丁寬此次入洛陽,除了來看望師兄徐璆,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發售幾本他撰寫的新書。
《農書》此時已經發售了,但《農書》只是技藝類的書籍,短期內《農書》的價值、地位並不會被士人儒家認可。
丁寬要想爭霸,在士族中如果名聲不夠,就要費力許多。儒家經典這方面,丁寬也就是觀其大略,不至於被當成文盲罷了,想要在這方面被士人認可,絕對不可能,這輩子都不可能。
好在還有一門專門的學問,可以讓丁寬鑽空子,那就是算學。
漢時的算學其實已經很發達,不說《九章算術》、漢時的天文計算這些多麼牛逼,就說一點:
漢時採用郡縣制,縣令長於年終需將該縣戶口、墾田、錢穀、刑獄狀況等,編製為計簿,呈送郡國。根據屬縣的計簿,郡守國相再編製郡的計簿,上報朝廷。朝廷據此評定地方行政長官的政績,稱為上計制度。
這已經是非常系統的統計工作,沒有足夠的算學基礎怎麼可能完成?只是漢時的算學還比較零散,多為解決實際問題,不夠系統。
丁寬乾脆把前世學的數學內容回憶出來,寫成三冊書:《算學基礎》、《平面幾何》、《立體幾何》,這三本書基本是前世初中數學的難度,實際很多內容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只是丁寬編撰的更為系統。
同時,丁寬也在書中引入了阿拉伯數字和西方字母標識,使得數學和幾何運算更加清楚直觀,此時已有西方書籍沿著絲綢之路流入中國,因此引用這兩樣東西也可以直接解釋為借鑒這些外國書籍。
丁寬又剽竊了後世成熟的算盤,這次準備一道推出。
未來看情況,找合適的時機丁寬還要把高中數學的內容也編撰出來。
就憑之前的《農書》和這次的幾本算學書,即使丁寬爭霸失敗,也不算白穿越一回,至少對未來的技術發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