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章:若要看懂本書,關於唐朝和晚唐 你必…
而安史之亂后,才是本書將要重點探討的領域。
如果要簡明扼要地總結中唐時代的特點那就是:藩鎮割而不據(除河朔三鎮外),經濟極大發展,政治黨同伐異,財政絕處逢生
以及朝廷,藩鎮,州縣三者的微妙平衡。
先看第一點,自府兵制崩潰后,募兵制下,為了統領規模越來越大的軍隊,為了應對規模越來越大,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且形式越發複雜的戰爭,節度使作為地方軍政及經濟的三重主官應運而生。
但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在中唐甚至晚唐直到黃巢起義前,絕大部分藩鎮中的節度使在很大程度上都更親近和依賴朝廷。
這點從《唐代方鎮年表》與《唐刺史考全編》中所記錄的全唐節度使中70%為進士出身且由朝廷任命,並且聽從朝廷命令不斷轉任各地可見。
另一個佐證則是,哪怕是長期公然叛亂的河朔三鎮,也會按時按量向唐庭輸出防秋士兵用於對抗吐蕃,而出身河朔三鎮的士人,官員,名臣將相也絲毫不少,如盧龍節度使張仲武父子。
而真正帶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則是牙兵,中晚唐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童謠:
長安天子,魏府牙兵。
民間將魏博節度使治下的牙兵與長安天子的權勢等同觀之,可見牙兵的威勢已然路人皆知。
自募兵制誕生以來,為進一步控制以失地流民為主要組成的軍隊而建立的牙兵制度便高度適應中晚唐時代部分封建化的社會經濟局面。
始終處於財政危機中的唐庭無力維持龐大的軍隊,但河朔三鎮等叛亂藩鎮帶來的軍事壓力又讓唐庭不得不維持更龐大的軍隊從而加重財政危機進而導向政治危機。
唐德宗建中年間為削平河朔三鎮而發動的戰爭最終演變為涇原兵變和四王二帝之亂便是這一循環的最佳例證,而四王二帝之亂對唐庭的破壞和威脅甚至要超出安史之亂,唐庭在叛亂期間很長時間內是事實上的一無所有。
為了擊敗強大的叛亂藩鎮而扶持弱小順從的藩鎮,周而復始,強藩輩出,曾經的忠誠藩鎮屢屢變為叛亂藩鎮,背後的根本原因便是各地的牙兵集團實際控制了藩鎮的經濟和軍事。
如若節度使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往往便遭到殺戮驅逐。故而在刻板印象中飛揚跋扈的節度使在中晚唐時期的實際歷史事件中卻常常表現出委曲求全以及對朝廷權威的高度依賴。
這便是中唐以來藩鎮割而不據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
但在這樣令人窒息的重重危機下,相較於李隆基執政後期的公然擺爛,中唐時期的唐朝君臣則可以說是殫精竭慮,拼盡一切地自救。
很短的時間內,在第五琦,劉晏與韓潢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唐庭建立了以鹽鐵轉運統銷官營制度為核心的新財稅體制,並將度支司這個戶部下級機構的權力擴大到與上級部門等量齊觀甚至一度取代戶部職能的地步。
並在日後演化出了宋代三司使之一的度支使,徹底從戶部中獨立為平行財政機構,可見其重要性。
鹽稅的收入和鹽業制度的變革深刻塑造了中晚唐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面貌,故而本書的第二個題眼是「私鹽販子」,因為這是個最能集中體現晚唐社會矛盾的行業,也是晚唐時期所有階層都深度參與的行業。
主角必須要先解決好「私鹽販子」的問題,然後才能重整舊山河。
而中晚唐時期第二個至關重要的財政改革則是由楊炎主導的兩稅法改革。
乍一看,楊炎的兩稅法不過是將租庸調進行了整合,並更改了徵稅的對象。
然而兩稅法背後代表的財政理念則與以往所有的朝代截然不同,首先是以土地為徵稅對象,故而所有階層均要繳納賦稅,避免了土地兼并帶來的財政收入萎縮,使土地兼并和貧富分化問題得到緩解。
其次,兩稅法的財政理念是「量出為入」而非「量入為出」,這一改變在危機頻發的中晚唐時期多次拯救了唐朝,但最終也變為了唐庭的絞索。
同時,兩稅法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使得失地農民可以自由進行制茶,捕撈,經濟作物種植銷售,採礦等等行業,南方茶產業的崛起便得益於兩稅法的推行。
將稅收定於每年6月和11月夏秋兩季末期完成徵收,符合了唐代以來農業生產普遍為一年兩熟制的發展趨勢。
儘管自然經濟仍然佔據主流地位,但客觀上中晚唐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宋代商業的普遍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稅收的貨幣化,在客觀條件限制下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並加重了社會矛盾,但它體現出的思想相較於傳統的實物稅和徭役并行的體制而言有了極大的進步,在事實上開始打破貴族社會的人身依附關係和良賤制度的藩籬。
稅收貨幣化與貴金屬短缺導致通貨緊縮進而引發社會動蕩這一問題一直到清代中後期才算解決。
當然,兩稅法改革時承諾的可用繳納貨幣或布帛代替徭役的制度並未真正得到實施,唐庭的貪婪和短視也讓兩稅法在武宗之後迅速淪為惡政。
而唐宣宗唐懿宗接連推崇發展佛教與寺院經濟也讓中唐以來歷代皇帝宰相努力恢復的財政根本和戶口又一次崩潰。
兩稅法和鹽鐵度支改革讓原本崩潰的唐朝財政和戶籍制度起死回生,在兩稅法施行后,自安史之亂后崩潰的登記戶口數量一路上升,在唐武宗會昌滅佛后達到頂峰,約為天寶十四年盛唐巔峰的1/2。
而這一時期的朝廷能直接掌握的戶口是不將高度發達的河朔地區計算在內的,可見中晚唐以來的制度建設之卓有成效。
到宋代后,貴族社會已然作古,而這一歷史性變革的起點便是兩稅法的廣泛實施。
而在本書重點描述的晚唐時代江南東道地區,初唐時期兩京那些標誌性的特色如坊市制度,宵禁制度,將土地與人口高度綁定的均田制都不再存在,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同時由於晚唐時期官營經濟只統購而不統銷,故而像宋代時對一切社會生產進行廣泛課稅的行為是不存在的,相較於宋代的官營經濟,晚唐時期的商品經濟自由度更高,發展也更為便利。
農民的生計也出現了多樣化發展的趨勢,進城務工出賣勞力,集中勞動,靠手工業或漁業補貼家用甚至致富都是史料有載的。
故而在分別觀察經濟和政治時,晚唐會給人以截然不同的印象,這種局面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也頗有相似的地方,割據局面並未帶來經濟的全面衰退,反而激發了新的活力,打破了舊有制度下對人身自由的束縛。
但這種微妙的平衡最終在唐憲宗死後遭到了破壞,並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唐德宗時期為加強朝廷軍力而大肆派遣宦官監軍,並讓宦官主導禁軍神策軍的做法,最終讓神策軍也成了朝廷內的「牙兵」集團,故而唐憲宗后的唐庭更像一個超大號的藩鎮而非統一王朝。
總之,如果說初唐,盛唐以華麗,宏大而引人注目,那麼中晚唐則以其堅韌,變革和複雜惹人喜愛。在對於後世的制度變革的影響深度上,中晚唐的實踐甚至要高於初唐和盛唐。
晚唐以來高度繁榮的社會發展不該以如此慘烈血腥的方式而被打斷。
在黃巢之亂徹底打破一切平衡后,藩鎮才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割據,封建社會歷史也迎來了最黑暗動蕩的一頁,而本書的主角顧柯與他的同伴們要做的,便是如同三國時的蜀漢那般,在所有人都破壞秩序時,守天下道義之准,挽山河破碎之危。
為此我要引用《蜀道難》中的名句: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
讀者須知:蜀道雖難,五丁開山。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作者題外話】:作質量單位時:
唐代(貞觀期間):一斗=6.25斤=3.1公斤
一石=106斤=53公斤
每斗鹽約為1.42kg,可供一重勞動力食用6個月
唐制每畝約為0.8市畝
壯年男人一天是2斤左右糧食,壯年女人是8兩左右。(此處是現代市斤和市兩)
作容量單位:
每唐升約為660ml
每唐斗約為6.6l
每唐石約為66l
糧食產量參考:
晚唐江南東道每市畝地年產180市斤米(3.75石),即唐制每畝地約產30唐制斗米,即唐制三石。
注:此處為未脫殼的原糧,平均出糧率在6成到7成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