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又被打
一個星期後的黃昏。
這一天,在家喝了三碗米酒,吃了三斤豬頭肉的李浪走出家門來到大街上。
平日里,他的夜生活大多混跡賭場。
此刻正去往賭場路上的李浪遇到了下班回家的陳立,兩人相遇的地點依然是青雲街。
仇人相見分外臉紅?!
對於陳立來說,他知道自己打不過李浪,他更加也知道;自從上次的事情之後,自己再在街頭遇到李浪的時候,自己唯一要做的舉動是什麼。
這個舉動當然是逃開。只見陳立扭頭就跑。
楊木匠的徒弟看到自己,就像老鼠看到貓一樣,這讓李浪很得意,李浪追了上去。
看到李浪追上來,陳立跑得更快,只是這個時候陳立踩到了一塊西瓜皮。
那踩到西瓜皮的人兒摔了一個四腳朝天。
李浪來到陳立的跟前手腳並用對陳立一通拳打腳踢。
腦袋,面部,胸口,小腹,以及身上等等部位都被襲擊的陳立疼得嗷嗷叫。
這個時候背景音樂響起,背景音樂是一個高亢男性的嗓音;我好想逃!……卻逃不了!……放棄你,是最痛苦的煎熬。
就在背景音樂繼續著沒有暫停的同時。李浪一邊暴揍陳立一邊大聲說:「我說了,見你一次打你一次,你以為我在開玩笑!……打死你個狗娘養……打死你個龜孫……打死你個蠢貨!
陳立奮力的防衛和反擊,但一下子難以站起身子的他,那點防衛和反擊看起來就不痛不癢,起不來什麼作用了。
對李浪來說,像他這樣的醜男暴打一個長相英俊的同性,真能讓他快樂,讓他上癮。
這一次依然有路人在圍觀,不過和上次不同,這一次沒有人站出來勸架。
這個時候賀老漢也不知道跑去哪裡了。
對陳立拳打腳踢能有十來分鐘,李浪才停手離開,離開的當下,他還往陳立身上啐了一口。
今天陳立的一顆門牙被打掉了,他從地上站起身子的時候感到一陣眩暈,腦袋嗡嗡的。
一個路人問陳立:「李浪為什麼打你?是不是你們有過節。」
陳立對人說:「李浪就是一個神經病!」。李浪為什麼又一次打自己?在他看來無非就是以下重要兩點,第一是其今天喝酒了,第二就是欺負自己打不過,不是他的對手。
滿臉是血的陳立回到家中,然後他對父親說:「剛才在下班的路上,我又被李浪打了,這一次我被打掉一顆門牙。」
陳大龍說:「怎麼一開始你不跑?」
陳立說:」一開始我確實跑了,不過踩到西瓜皮摔了,這才被李浪追上來。「
陳大龍抑鬱了:「他為什麼老是打你?」
陳立惱火了:「現在我們就不要糾結李浪老是打我的原因……現在怎麼辦?總不能像上次一樣,又忍吧!」。
像陳大龍這樣的人,遇到麻煩首先潛意識想到的就是;逃避。
對他來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就是至理名言。
他不傻;兒子一而再,再而三被李浪打,這說明事情大了,得想辦法讓李浪不能再在城裡遇到陳立了。
上次被打傷得並不嚴重,這一次被打掉一顆牙齒,這說明李浪下手越來越狠了,搞不好,下一次陳立被李浪失手打死都是有可能。
陳立是家裡的獨苗,兒子要是被人打死?他們兩口子以後還用活?
讓陳立以後不再遇到李浪最好的方法,
似乎就是搬家,一家人離開石牛縣?不過他又覺得還沒有必要走到那一步,畢竟搬家可不是說搬就幫,畢竟一下子給一家人找一個落腳之地也不是那麼容易。
陳大龍二十齣頭從鄉下來石牛縣賣炊餅,這一賣就是將近三十年,也就說他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租房賣炊餅,只是,確實,他認為還沒有到全家搬走的地步。
陳大龍對陳立說:「這樣好了,你暫時回鄉下避一避。」
父親冷不丁的建議讓陳立一愣:「避一避?避什麼避?避李浪!……父親你腦子在想些什麼呀!」
他又說:「我也不能說走就走,要知道米店的活還沒有作完,如果我回鄉下了?只剩下師父一個人做?這就不太好吧」。少了一顆門牙的他,說話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嘴巴會漏風。
陳大龍說:「這件事你不用擔心,我會親自跟楊木匠解釋。」在他看來,陳立的木工手藝已經可以出師了,而且現在兒子幫楊木匠幹活也沒有半毛工錢,再來就是,接下來的日子裡,楊木匠一個人幹活,也不會在許掌柜小兒子結婚的時候,還不做完那些傢具。
陳立摸著疼痛的臉頰說:「我是不會為了擔心再被李浪打,而跑去鄉下……要知道跑得一時,能跑一世嗎?……莫非你讓我永遠留在鄉下,不再回城了。」
「你敢違背我的旨意?你不把我這個父親放在眼裡?……現在我說的話,你都不聽了?」別看陳大龍在外面性格懦弱,但在家裡他從來都是很強勢,從來都是他說的算,陳立小時候不聽話也沒少被他打。
父親的不講理讓陳立感到討厭,他隨口問:「我要去鄉下多久?」
陳大龍說:「待到過年,過年的時候你就回來。」
陳立說:「那樣的話,又有什麼用?……我的意思是,我從鄉下回來了,不就依然會遇到李浪嗎,李浪不可能在我回鄉下期間死掉,或者在我回鄉下期間,他去了別的地方后,永遠不再回來了?」
陳大龍說:「至少你在鄉下的那段時間是安全的,至少你在鄉下的時候不可能個再遇到李浪。」
陳立說:「過年時,我從鄉下回來……然後呢?然後過完年,我又離家去鄉下?周而復始,你是這樣想的?打算的?」
陳大龍說:「過完年的事情,等到那時候再說,反正目前,你暫時得避一避李浪。」
「你打算什麼時候讓我回去。」
「明天一大早,你就回去,回你二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