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

1893年10月19日,朝鮮漢城,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是個適宜出行遠遊的好時候。整個漢城的街道空空蕩蕩,見不到半個人影,但請不要誤會,此時的漢城市民並不是出門遊玩了,相反他們比平時更加「安分」的呆在家中。但很顯然,人們並不享受這家人團聚的時刻,因為將他們困在家中的是那不祥的聲音——時隔近十年的時間,漢城上空再次響起了隆隆炮聲。

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甲申政變時,清、日軍隊對峙的記憶還未在人們的腦海中淡去,此時在漢城景福宮外再次上演了兩軍隊對峙的場景,不過此時雙方的角色卻完全調了個,變成了日本軍隊圍困大清士兵,而且還是大清軍隊中最為精銳的軍情局直屬部隊。

「噠噠噠!」

隨著一串槍擊聲,高大的宮牆上突然噴射出赤色的火舌,在遠處的牆壁上激起一陣塵土,也將剛剛探出頭來的日本士兵給打了回去。

「切!沒打中!」趴在宮牆上的方輝撇了撇嘴「看來已經長了心眼了嘛。」

就在日本士兵躲避的掩體外,空曠的路面上正躺著一名滿身是血的日本兵,子彈貫穿了他的肺葉,之前士兵還能咳出些血沫來,此時連動靜都沒有了,估計肺部大出血最終導致了呼吸功能喪失,離窒息而死已是一步之遙。而方輝之前,正是靠著這名垂死之人為誘餌,打傷了好幾名前去營救的日本兵。

「看來得換個位置了!」方輝念叨著,拍了拍身邊的士兵,做了個後撤的手勢,隨即拎起手中的麥德森機槍便爬下了宮牆。果然當他們離開沒多久,之前的位置就受到了日本軍隊的猛烈攻擊,甚至還受到了一門克虜伯5厘米野炮的轟擊,不過很可惜,面對高大厚實的牆體,這門5厘米野炮僅僅是在牆面上打出一個凹坑外加揚起一陣碎屑而已。

「呸!該死的小日本!」方輝吐了口唾沫,拍了拍落在頭髮上的灰塵,帶著身後的士兵向前跑去,半分鐘后,宮牆的另一端再次響起了槍聲。

方輝已經不記得這是他第幾次轉移位置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經帶著手下50名大清中情局直屬部隊成員與近600名朝鮮士兵在這個景福宮內守了將近4個小時。原本三天前,方輝在完成與和平飯店的合作后,就應該撤離漢城。可因為在大清對日作戰計劃中,漢城的作用就是給日本軍部的甜頭,讓他們的陸軍更多的陷入到朝鮮半島中去,那麼相應的大清也就不得不演一場「漢城失守」的好戲給日本人看,而漢城王宮的守衛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一環。

作為中情局成員的方輝,他所接到的任務就是死守王宮,為朝鮮王室爭取到轉移的時間,當然,他並不知道大清放棄漢城的計劃。(大清中情局的前身即是新軍的特務連隊,除收集情報之外同時也要進行軍事行動,特別是其中的「直屬部隊」,被張彥打造成了近似於後世美國「海豹突擊隊」的隊伍)。作為日本方面,活捉朝鮮國王自然是最好的選擇,而朝鮮國王李熙所住的景福宮自然受到了重點的「照顧」,直接被日本600名精銳士兵圍了起來。乍看之下兩邊的實力似乎差不多,都是600人的部隊,可要知道朝鮮王宮的守備隊其實也就是個樣子貨,無論在裝備或是訓練上都無法與日本相比,戰鬥力自然也相距甚遠。幸好在方輝的指揮與其所帶來的20多把麥德森機槍火力支援下,硬是把日本一**的攻勢給擋了下來。

丹麥生產的麥德森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實用的輕機槍,從1905年至1950年間,麥德森機槍大量生產裝備丹麥及出口,有不少於36個國家裝備過麥德森機槍,並在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中被廣泛使用,而且直到21世紀,仍然可以看到麥德森機槍的身影。其實早在1890年左右,丹麥陸軍的一位中尉讓·特奧多·斯考博就開始著手設計一種半自動步槍,這種步槍實際上是以「馬蒂尼·亨利步槍」為原形,改造成可以自動射擊的步槍,並採用自上而下的頂部供彈方式,在當時被稱為騎兵自動步槍,歷史上這種騎兵自動步槍在1896年被丹麥海軍陸戰隊所看中並大量生產。不過在這個世界里,大清已於1893年便搞到了這種機槍的最初設計圖紙,開始進一步完善,方輝所使用的是最早生產彈匣供彈的「輕機槍」,是一種便於攜帶同時擁有不錯火力的武器。

不過在最初受到阻擊之後,日軍便改變了進攻方式,轉而依靠手中的火炮來一一拔除方輝在城牆上安置的機槍點,如此一來抵抗變得越發艱難,能再堅持2小時就已經是極限了。

相對於陷入苦戰的方輝,在清軍駐地指揮的袁世凱,他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清、日宣戰之前,大清便有意減少在漢城的駐軍,到了10月18日兩國宣戰的時候,在漢城的駐軍也就1000人,加上朝鮮自己的王宮守備一共也就1800人。而日本方面,雜七雜八加起來則有將近2000人的數量,而且絕大部分還都是裝備精良的陸軍精銳。18日清、日宣戰之後,日本軍隊便開始迅速佔領漢城,目前除了王宮之外基本上已經控制了整個漢城北部,而位於漢城南面的袁世凱所部,只能依靠控制橫跨漢江的幾座大橋來勉強阻止日本軍隊的進攻。原本依照收集來的情報判斷,雖然自己在兵力上弱於日本,但在對方缺少重武器的情況下,依靠地利堅持一段時間再撤離應該是綽綽有餘,可誰知道日本使館居然依靠各種手段在租界中隱藏了眾多的火炮與彈藥,迅速裝備了整整2000人的隊伍。而大清方面,為了便於撤離,之前便將火炮運出了漢城,此時整個軍隊里就連機槍都沒幾架,這讓袁世凱一下子處在了不利的境地。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早知道一早就做準備了,何必為求逼真搞成這樣呢?一不小心可就把自己都搭進去啦!」駐地的指揮所內,袁世凱看著漢城地圖上日軍不斷擴大的控制圈抱怨道。

從漢城撤離故意讓日軍佔領,這是大清在開戰之前便擬定的作戰計劃,為的就要把日本徹底拖進朝鮮半島上來,可凡事總要講個合理性,總不能仗都不打就把漢城拱手相讓吧,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為了避免日本的懷疑,袁世凱就不得不指揮手上這1000名士兵打一場有「計劃的潰敗」。

「看來是時候吧王宮的士兵撤回來了。」看著已經全線被占的漢城北面,袁世凱嘟囔道。

「將軍!」

正當袁世凱在那苦苦思索時,一位士兵沖了進來「將軍!」士兵行了個軍禮「西面的偵查連已經接觸到仁川方向出發的日軍了,人數大約2000人,估計再有兩小時便能到達漢城。」士兵說道。

..終於到了!這樣總算可以撤離了」!聽到對方來了援軍,袁世凱非但沒有緊張反而是如釋重負的樣子

「傳令!」袁世凱說道「部隊立刻炸毀漢江上所有橋樑,一小時后全軍撤離漢城!」

「是!」士兵再次行了個軍禮,便匆匆離開了指揮所。

以大清定下的計劃,一旦日本佔領仁川並開始進攻漢城之時,駐守漢城的所有清軍便要開始撤離,最終撤到開城、鐵原、金化一帶。若是在地圖上將這幾個地方連起來,就會發現這幾個地區正好在另一個世界的「三八線」上,當然這只是巧合而已,大清可沒興趣與沙俄一樣和日本瓜分朝鮮,搞南北對立分而治之。(三八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衝突而未能實現。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

依據大清國參謀部的多次推演,1893年日本佔領仁川、漢城之後最大的可能就是繼續向朝鮮增兵,除了保持仁川的航線外,很可能會在釜山、三陟等地開闢新的登陸點,最終實現向朝鮮增兵三萬人的規模(當時日本常備陸軍也就63000人,另外有23萬預備兵。),期間日本調動兵員與控制朝鮮南部主要地區大致要花去1到2個月的時間,而這段時間裡大清正好可以利用修建到朝鮮北部的兩條鐵路大量調動部隊,10萬人的調動一個月足以!當然這對於大清來說還只是與日本對弈中的一步棋而已,在部隊完成集結之後,日本很可能將會繼續向北部進發,而大清陸軍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與日本陸軍接觸、交戰並後撤,為了控制佔領區,日本所能做的就只有不斷的向朝鮮增兵,最終動用那23萬預備役。根據推測最終日本在朝鮮半島的部隊數量很可能會超過五萬,這對於日本來說已經是極其巨大的數目了,會讓日本國民與經濟徹底陷入戰爭的泥沼中不可自拔。而大清陸軍最終將會退至平壤,並在這個古老的城市中,給予引誘而至的日本陸軍迎頭痛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884光緒中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1884光緒中興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