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劉子俊(下)

第三百二十八章 劉子俊(下)

「子俊,如此一來,陛下提到的這個軍郵系統,想必今年就可以在各地成形。此後,將士們的家書就能夠在川中和他們的家鄉之間往來了,這對軍中的士氣鼓舞之大,簡直難以估量。你為此所建的功勞真的不小。」文天祥再度感慨道。

「宋瑞繆贊了,子俊不過就是希望身在川中,今後家中的書信也能常有來往,故此儘力籌劃而已。若要論功,還是應歸於陛下的深謀遠慮。」劉子俊擺了擺手。

宋瑞搖了搖頭:「不,子俊的建策,畢竟讓此策得以快速達成。陛下會知道這點的。」

他的眼中顯出一縷悠思之色。

「你說的很對,陛下的此策所謀甚遠,它的意義不單單是在今日。須知它在將來還可安慰守邊軍士之心,這無論是對朝廷,還是兵部,均意義非凡。而一旦以後再交給民部,轉為民政,必將使得邊塞之地,與我大宋腹心之間的聯繫,愈加緊密。」

文天祥和劉子俊眼下所商議的事,自然是景炎十七年兵部緊鑼密鼓實施的「軍郵」。這件事對宋軍、對於他們這些常年征戰在外之人的意義,自然不難明了。

但文天祥的眼光,的確不是包括劉子俊在內的其他人所能比的,他在看到陛下的文書之後,很快就領會到這件事背後更深遠的意義所在。

當然,以他的學識同樣還知道,劉子俊所提的建議有著極大的可行性。因為在紹興年間,朝廷就曾以兩百多萬斤鹽,換來了一千五百多匹戰馬。

聽了宋瑞所言,劉子俊頓時沉默。在此事上面,他顯然沒有宋瑞看得那麼深。

宋瑞卻不再提此事,而是轉換了話題。

「子俊,你此次前去,昆州和貴州哪裡現今如何?」宋瑞問道。

劉子俊立刻答道:

「此正為子俊所要說的第二件事。據我所見,張應科先前在貴州、昆州所設立的大營,營地現已基本圈設完畢,其足以成為將來我禁軍牢靠的駐軍處。我和他、黃華共同估算后認為,大約到明年,最遲後年,營田所出,已能基本滿足雲貴都督府軍中所需。」

宋瑞立刻頷首:

「如此最好,這樣一來,兵部的輸送不僅可以大為減輕,就算之後再附加上鹽貨,也不致於煩勞軍中工兵過甚。」

劉子俊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狡黠之意。

「依子俊所見,張應科怕是擔心以後不敷軍中所需,所以在選定營地后,不僅把周圍能圈的地全圈了下來,就是他轄內沿途的幾個軍馬場,也都被他定為軍事用地。這次他就讓我給你帶來了相關的文書和地圖。」

文天祥掩飾不住地露出了笑容。

「只要是無人耕種的荒地,他張應科又覺得自己能應付得下來,圈也就圈了。回頭我再看一下,就讓蕭資立刻行文報備兵部和陛下。」

劉子俊接著說道:「子俊以為,有了這兩座大營,再加上營中的屯田,以此為基,雲南之地以後也就等於納入了我大宋的版圖。」

文天祥再度點頭。

我們說,儘管當初有陛下的旨意,但宋軍真正的圈地,實際上始於陳吊眼和卯大老。因為當時幾個都督府中,只有廣南都督府境內的戰事已基本結束,所以陳吊眼和卯大老首先遵照兵部的指令,在自己的轄區內開始重建軍營。

既然是重建,就肯定涉及到用地的問題。

那時候陳吊眼雖然已經身為國戚,且還晉陞為廣南都督府的都督,但說實話,他和卯大老倆人原本都不是軍中之人,對這樣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個「白丁」,因此他們就向兵部和陛下請示相關的「方略」。

而某人則當他們的面再度重複了過去的話:「……耕地涉及到民生,未得許可,軍中不得有絲毫侵佔,但無主荒地盡可取而用之。……」

這個時候兵部的眾人才忽然想起,某人早就對此有過相關旨意,於是陳吊眼和卯大老就開始圈地了。只不過既然是圈,以陳吊眼賊大膽的性子,還不圈大點?

結果在他的划拉下,廣南都督府的幾個主要駐軍之地,比好多城鎮還大。

兵部的眾人事後頓時開了竅:和文官們去爭地有鳥的意思?咱們何不「開疆拓土」,把哪些荒無人煙的地方整下來?這些地方可比過去的要大多了啊。不僅如此,這些地方以後還輪不到文官們來插手。

從此,他們不僅對所謂的「民地」變得越來越無興趣,而且還樂滋滋地看著地圖上,屬於自己的「版圖」越來越大。

所以到了張應科這裡,他也開始毫無顧忌下狠手。誰知道將來陛下會不會心意一變,就此不讓軍中這樣圈地了呢?

此事劉子俊原本並不太知情,他真正了解此事是在入了文天祥的西南都督府之後。不過他對此舉是非常贊同的,在他看來,這才是保有邊地的長久之策。

當然,此時的他也不能不從兵部的角度來看問題,因為這些事與他自身已經是利益相關。

但他的神情隨即就轉為慎重。

「文相,子俊此次回川,最重要的是為了第三件事。」

文天祥的臉上也已正色。

「子俊請說。」

「林桂芳和詹福在建昌已數次擊退了北兵的來犯,並且在哪裡不斷地囤積軍資,使得建昌成為雲貴都督府之軍入川的前進基地。」

在宋代,昆明和CD之間的一條大路就是:從昆明出發,經會川府(後世的會理),建昌府(後世西昌市),然後出雲南,經嘉定府(後世的樂山),抵達CD。

當初宋瑞和參謀院在擬定經略西南計劃時,其中的後半部分主要內容,就是在宋軍拿下雲南的基礎上,再經過充分的準備,然後沿著這條大路出兵,與從重慶率部進軍的鄒洬匯合,共同拿下CD。

因此,在奪取雲南的過程中,原先張應科的副將、現在的雲貴都督府副都督林桂芳,和督軍副指揮使詹福,就指揮部分宋軍沿著這條大路一直打到建昌府,才停了下來。

「原本張應科和黃華已集結好兵馬準備出兵川中,但我此次前去和他們商議時,軍情司的謝明也來到了軍中。據他所言,眼下的安南頗為不穩,他的手下已經探聽到,北兵已經向安南派出了使者。」

……

黃華是雲貴都督府的督軍指揮使,文天祥自然是知道的,但聽了劉子俊的話,他的臉色瞬時就變了。

以時代而論,即便如今的宋軍很強,他們也沒有能力在剛拿下雲南,緊接著就出兵川中。所以,在整個「經略西南」的計劃中,張應科所部應首先鞏固雲南這個已佔之地,站穩腳跟,然後才能兵進四川。

實際上,宋軍佔據了建昌,這本身已經對川中的元軍形成了一種很強的威脅,讓他們不得不應對,所以從整體形勢上來看,宋軍在西南地區此時已佔了上風。

但宋軍不能立刻就發兵四川的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雲南的周邊環境較為複雜,包括宋瑞在內的所有人,對大宋過去的某些所謂藩屬之國都心存疑慮。

我們說,雲南,過去的大理國,在它的西南面原先主要有四個國家,一個是安南,另外三個是占城、真臘和緬甸。

緬甸此時和大宋的交往並不多,占城、真臘、安南和大宋往來較多。

假如從地域上看,這三個國家也就是後世的寮國、柬埔寨和越南。

其中的占城和安南的國主都得到了大宋的冊封,但他們卻是世仇。大宋在接受他們朝貢的時候,假如遇到他們同時到來,甚至都不得不弄分別接待。

占城的不幸在於,它處於真臘和安南之間,而整個北宋期間,他們三國彼此又攻伐不斷。所以,它始終和大宋維持一種非常好的關係,極力想讓大宋出兵,幫他們滅掉頭號大敵安南。

可惜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到了南宋時期,占城反被真臘滅國。於是真臘的國王之後就繼承了大宋過去所賜予的稱號,也被稱為了占城王。

客觀來說,無論是過去的占城,還是現在的真臘占城,和大宋的關係都還說得過去。真正令大宋非常反感的是安南。

安南這個地方,它原先的沿海地區,在漢代屬於交州刺史治下。唐代雖然有所放棄,部分地方仍屬於安南都護府。是在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最終脫離出來。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大宋立國之後,他們遣使來朝,本朝太祖賜他們的首領為交趾郡王,朝廷上一般也就稱他們為安南。

安南實際上是最先來朝貢的,本應和大宋關係最為密切,但在太宗年間,它的國王被人篡位,於是大宋不僅對新國王不予承認,而且還出兵討伐,想為老國王的後人找回公道,只不過因為遙遠和水土不服等眾多原因,這次討伐失利。

從此雙方開始翻臉,安南之後一面向大宋遣使請和,一面又不斷地到大宋的廣南西路各地搶劫,製造衝突。

(看到這裡,您是不是有點熟悉?還是老話,本性難移啊。)

事實上,如果從海路上講,由廣南到安南要比到占城更近。但正因為過去的緣故,所以即使是陳宜中,當初考慮的也是讓行朝駐蹕占城,而不是安南。

當下,劉子俊接著說道:「我和謝明、張應科、黃華共同商議后都認為,安南之人,生性反覆無常,實令人不得不防。所以他們特意請在下前來詳述此中內情,並請您斟酌一下,是否需要讓他們暫緩入川?」

文天祥的臉色已經嚴峻:「我已收到謝明傳來的軍情,正打算在聽了你之所見后,再報送陛下和兵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八章 劉子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