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能力固然重要,但心態更為重要。
王陽明作為500年來的第一等人物,是思想家、軍事家、心學專家於一身的集大成者。
不可思議的是,他在鑽研這些的同時,還要帶兵打仗,幫忙治理朝政。
似乎王陽明的一生做什麼都能成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他的知行合一。
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複雜多變的生活和工作中遊刃有餘,並且很快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01
知行合一:做了再說
「夫學、問、思、辨,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王陽明
意思是不管是學習、詢問、思考、分辨,都要學會並且掌握,只學習不實踐那是不可行的。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因為猶豫不決,遲遲沒有行動。
孔夫子說:「三思而後行」,告訴我們凡事都要考慮周全之後再開始行動。
然而大部分人在思考的時候就猶豫不定,內心的勇氣也被日漸消磨,再加上自身的惰性,「三思」便成為自己拖延的借口,一拖再拖,最終實在無法拖延的時候,才急忙開始行動。
然而在行動中種種問題就會暴露出來,但可惜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了,只能草草了事。
事前的三思往往會使得事實脫節,因此不管結果如何,先做了再說,有什麼問題,在做的過程中發現了,再及時解決。
王陽明自小就立志為聖,但他的父親卻認為他太狂妄了,竟說出如此大話。
可事實證明王陽明從立志開始就一直在行動,從未止步。
他四處尋覓良師益友,想要學習如何成為聖人,儘管失敗多次,也沒有阻止他成聖的決心。
曾經他為了去驗證「格物致知」,特意去格竹子,可惜沒悟出什麼道理還把自己弄得一身病。
但他並未氣餒,通過這次他明白了藉助外物找尋到的並不是真理,因此他決定創辦心學。
吃過才知道是酸甜還是苦辣,穿過才知道鞋子是合腳還是夾腳。
什麼事都是先做才能發現問題,然後邊行動邊思考,才能更好地去解決問題,並且勇往直前。
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
做了或許還有一絲成功的機會,不做卻是一點機會也沒有。
別想太多,行動起來再說,縱然華麗的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
02
知行合一:循序漸進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王陽明
意思是,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世間萬物都是靠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想要知行合一,就必須循序漸進。
《荀子·勸學》中說:學習,從哪兒開始呢?到哪兒終結呢?
儘管人都有無盡的潛能,但做人做事還是應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只有專心致志地做事情,才能在一件件事情中領悟到新的真諦。
小樹剛發芽時,不能澆太多的水,隨著它一天天長大,澆灌的水量也是在循序漸進地增多,根據樹的大小來決定澆灌水量的多少。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否則成功將會與你背道相馳。
03
知行合一:事上磨鍊
「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王陽明
意思是說人一定得多磨練,多用功,才能做好事情。
如果只喜歡安靜,那麼遇到緊急之事時必定會手忙腳亂,很難繼續長進。
安靜的時候看上去很收斂,實際內心卻是在放縱沉淪。
王陽明的眾多弟子中有一位是朝廷官員,他特別想學習知行合一的精髓,但是公務太忙以至於無法專心學習,便問師父該如何取捨這二者?
王陽明笑了笑說:「我從來就沒要求你丟下公務來聽我講學,其實你平常的斷案就是在修行心學。」
當你面對犯人的時候,不會因他的無禮而動怒,不會因他的討好而開心,不會因他的懇求而丟棄主見,更不會因自己事情繁雜而敷衍了事,無論何時都能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時刻反省糾正,這便是知行合一的真諦。
因此知行合一要依附在切實的事物上,一旦離開反而毫無邊際,甚至會無從下手。
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是在修行。
能力固然重要,但心態更為重要。
王陽明被派去南贛平叛時,面對險境他能做到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帶兵打仗之時,他不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反而是仔細觀察形勢,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因此他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在日常生活中多磨練自己做事的方法,鍛煉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心境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遇事不慌,臨危不亂。
04
知行合一:篤行極致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王陽明
意思是說我們已經辨別清楚,思考縝密,問得詳細,而且已經學會了,還在持續不斷地用功,這就叫篤行,這才是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單做學問是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要想做到爐火純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當年孔子去找音樂大師師襄子學習琴技,他每天彈奏同一首曲子,這讓師襄子看不下去了,便告訴孔子:
「你彈的真不錯,-試著彈彈別的曲子吧。」
孔子說:「雖然我很熟悉這首曲子,但是並沒有完全掌握彈奏的技巧。」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已經完全掌握技法了,可以試試新曲子了。」
孔子又說:「我雖然掌握了技法,但卻沒有領悟作者寫這首曲子的情感。」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提醒孔子:「你已經領悟了作者曲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嘗試彈新的曲子了?」
但孔子依舊說:「我還未能參透這位作曲人的為人如何。」
慢慢地,孔子彈奏出來的曲子給人感覺清新脫俗,跟普通的琴師完全不一樣。
孔子很開心地找到師襄子,他說:
「我終於明白了作曲人的為人如何了,他應該是志向高遠,能夠統治四面八方的諸侯,歷史上只有周文王姬昌才是如此之人。」
正因為孔子花費了超出常人的數倍時間和精力,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做到極致,才彈出如此爐火純青的曲子來。
這便是「熟能生巧,巧能生化。」
孔子精益求精的態度,使得他在別的曲目彈奏上也十分得心應手。
現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心浮氣躁,無法鎮定神閑地去做事情,而這個「篤行」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和需要學習的。
表面會並不是真的會,只有經過篤行去反覆練習琢磨,才能把事情做精、做深,才能將自己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中。
記住了,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