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曹孟德起勢
這廂,曹操急馬弛出相府,奪命奔出城外,跨山涉溪,欲遁譙城。
李儒棋差一招,走脫了曹操家眷,心中窩火:
「這曹阿瞞攻於算計,棄相國恩寵如敝履,當千刀萬剮之!」
遂令兵士畫影鎖形,遍發布告,捉拿曹操。
擒獻者,賞萬金,封萬戶侯;
窩藏者同罪處之。
曹操途經中牟縣,繞城無路可過,只得犯險進入城關。
他愈是多加掩飾,愈是欲蓋彌彰,守關兵士見其行為可疑,攔住盤問,以緝圖比之,確信無疑,以粗繩縛之,下獄后呈於縣令。
曹操臉憨皮厚自報家門:
「吾販夫走卒,複姓皇甫,為何縣令大人不分青紅皂白將我捆來?」
中牟縣縣令熟視曹操,沉吟半響,乃曰:
「汝為曹操不假,休要誆騙於我。
吾在洛陽與汝有幾面之緣,吾官階低微,孟德不嘗熟記耳!
且下監落銬,待明日押送京師請賞。」
至夜幕低垂,縣令攜親隨暗往牢監,屏退獄卒,親審問曰:
「董相待汝不薄,其位高權重,安於麾下早晚隨之飛黃騰達!
孟德何故自取其禍?」
曹操當世女干雄,從縣令口中嗅出敬仰的意味來,昂首悍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吾世食漢祿,不思報國,與那禽獸何異!
大人可斷我頭顱,邀功領賞去,何必多言!」
縣令佩之氣概,嘆道:
「孟德好氣魄,不知欲將去何處,行何事?
吾乃陳宮,字公台。
汝莫小覷於吾,我非俗吏,未遇其主,大志未酬,渾渾鬱郁,今得見明公,幸事!」
曹操聞言,慷慨陳詞:
「今事不成,天意也!
吾歸故里,舉義旗,發矯詔,號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賊,不辱使命!」
陳宮感言,親釋其縛,請為上座,再拜之:
「公真為忠義之士也?
罷了!
董賊遣兵追汝甚急,吾也顧不了東郡老母妻女,願棄官與兄同去,從公而逃,助兄義舉!」
曹操喜從天降,無望中脫離囹圄。
是夜,陳宮收拾細軟,兩人各背長劍一柄,更衣易服,連夜趕往陳留。
路上曹操侃侃而談,聊政史,定經緯,言談磅礴大氣。
陳宮折服,對自己棄官棄親亦無怨無悔。
數日奔波,行至成皋,曹操與陳宮留宿曹父結拜兄弟呂伯奢家中。
呂伯奢見侄兒遠來,也不避諱曹操為流犯,令莊客磨刀殺豬相款,自己騎驢到西村沽酒相待。
豈料,曹操身負罪名,疑心多慮,聽聞磨刀聲,臆想呂伯奢背信棄義,欲砍殺兩人,脫離干係。
於是乎,當先發難,與陳宮二人,拔劍直入屋堂,男女不問,一連斬殺呂家八口。
見那灶房待宰豬豚,這才恍然大悟,錯殺了好人矣!
兩人追悔不及,見已釀成大禍,只得負罪逃逸。
離村路上狹路遇上沽酒而歸的呂伯奢,避讓不及,迎頭撞上。
曹操不顧呂伯奢熱情挽留,奪路而走,后又復回,詐呂伯奢分神,一劍將呂伯奢砍下驢背。
陳宮大驚,慌呼道:
「適才已冤殺了不少,汝何故再取叔伯性命?」
曹操收劍入鞘答曰:
「形勢所迫,吾只能一錯到底。呂伯奢家中人丁盡損我手,他安肯干休?
若報官率眾追來,你我豈能脫身?
必遭其禍!」
陳宮駭然,半響問道:
「知而故殺,是為大不義!
汝殺人如剁草,與那董賊何異?」
曹操不覺行事荒唐,直言道: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默然,這曹操的嘴臉竟是如此齷齪不堪!
我謂曹操是個俠士,棄官捨命的跟誰,原來此人狼子野心,冷血無情!
可嘆我陳宮老眼昏花,所託非人!
陳宮拔出利劍,回想幽州城被黃巾軍攻破后自己僥倖逃生,回居鄉里,后舉孝廉任職中牟縣縣令。
本該從頭開始,再謀偉業,此刻卻與這豪賊同流合污!
罷了,殺不義!
我且速速離開,與之劃清界限。
陳宮插劍上馬,長嘆一聲,無視曹操反應,自投東郡去了。
曹操笑之:
「陳宮心胸狹隘難成大事!
聽我說了這句生隙,疑我不仁,舍我而去,徒留無益!
我當急行,自舉大旗,取拿董賊狗命!」
曹操不敢久留,鞭馬趕至陳留,拜見老父,備述前事,欲散家資,招募義士。
曹父恐家資不足以舉事,遂置酒張筵,拜請鄉紳衛弘到家,曉以利害,詳述宏願!
衛弘被曹氏父子豪言壯語蒙蔽,出資籌備舉兵。
先發矯詔,馳報各道,再招募義軍,豎招兵大旗上書「忠義」。
一時間震動鄉里,四下皆聞。
數日間內,應募義士如雨駢集。
聞知曹操起兵,沛國譙人夏侯惇攜族弟夏侯淵領壯士千餘來投。
曹父曹嵩本是夏侯氏一脈,後過繼給曹家為子,如此算來還是同族。
后又有曹氏宗親曹仁、曹洪各聚義兵千餘來助,聲勢浩大,漸具規模。
待到山陽巨鹿人李典、陽平衛國人樂進赴會共舉大事時,曹操軍眾已逾一萬,戰馬軍械無數,糧草物資豐足。
這六人槍棒嫻熟,武藝精通,皆是將才。
六將於村中操練兵馬,軍眾舞刀縱馬,凜凜生威!
曹操入目,喜不自勝,片即愁眉緊蹙。
帳前武將生猛,唯獨少了一位運籌帷幄的軍師。
這日他挑燈撰寫檄文,咬文嚼字,文思枯竭,正暗自愁悶,曹父不請自來,喜道:
「吾知我兒心思,今文若到來天助我也!」
說著領入一人。那人作揖長袖拂地道:
「明公義舉浩然長存,吾豈能坐視不顧,特投靠明公傾力相助!」
曹操棄筆立身雙手相迎,詳望之。
來人幹練,身材瘦弱卻精氣十足,兩眼聚神聰慧無比。
曹操扶之上榻,恭謙問道:
「荀彧兄才高八斗,名存海內,我傾慕已久!
兄台到來,解我近渴,好比高祖得子房,天佑我討伐董賊也!」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
其祖父荀淑知名當世,號為神君。
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
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彧年少成名被稱為「王佐之才」,舉孝廉出身,任守宮令。
荀彧好觀運勢,目睹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深感漢庭衰敗,大道中落。
於是棄官歸鄉,將宗族遷至翼州避難。
於冀州避禍時,冀州已為袁紹所得。
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
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任事。
荀彧眼光獨到,認為袁紹格局甚微,終不能成大事,故輾轉來投曹操。
荀彧見案上檄文僅廖廖數字,一眼即過,不做停留,也不發聲詢問。
曹操見狀,暗道:
為人臣者,不妄聞,不妄斷,不妄議,不妄動。
此人理數得當,必定是個大才。
當即行禮,恭敬問道:
「吾這拙筆文若兄見笑了,我才疏學淺拼湊幾句就再無所得,還請文若兄賜教,替我續上此文!」
荀彧回禮答話:
「明公韜略不知幾何,腹中早有成文,只是不甚滿意。
既然明公有令,屬下便勉為其難續上。」
說罷,荀彧拿筆蘸墨,萬毫齊力,濃墨透紙,筆走龍蛇。
少頃,一片洋洋洒洒的討賊檄文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