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5奎的困惑
這天下午,我們四人一起來到了銀川文化城,來拜訪了小魚的朋友王舜和呂希勤。
王舜是個建築學碩士,酷愛傳統木工,這些年一直在他的木工房做著木匠活兒,後來和呂希勤共同使用這個房間,一個做木工一個做大漆。
小魚以前來過這個木工房,做了一個精巧的小木魚,一直帶在身上,她和王舜比較熟悉,一進門就擺弄起王舜的各種木工工具。
這兩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愛說話,也沒有很豐富的表情,屬於極端木訥的人。
尤其是呂希勤,看我們來沒有什麼表情,我和他坐在茶台前喝著茶,給他解釋著我們的來意,他似乎不太理解,也不說話,我感覺我是在給牛彈琴,以至於我們的談話顯得極為尷尬,坐了不到五分鐘,就只好站起來去看他們的作品。
王舜的手藝很不錯,他做的魯班鎖引起了我的注意,王舜做的魯班鎖都很精緻,打磨的很光滑,魯班鎖也叫孔明鎖,種類繁多,常見的為6根組合,其次為9根組合,依照不同榫形,它們可以變出多種。如9根孔明鎖,挑選其中的若干根,可以完成「六合榫」、「七星結」、「八達扣」等。
傳說春秋時代魯國工匠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6根木條製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
王輝站在呂希勤做的巨幅的大漆畫前,仔細的研究著,他也很喜歡大漆工藝,因為大漆葫蘆也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文玩。王輝和呂希勤交流著大漆的製作工藝和心得,小魚騎著王舜做的搖搖馬悠閑的晃悠著。
在中國傳統傢具中,大漆的使用,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就有關於漆樹的記載。《尚書·禹貢》曰:「兗州厥貢漆絲」。《山海經·北山經》中說:「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上面所說的兗州、虢山系指山東、甘肅一帶多漆樹,在幾千年前已經用漆絲作為貢品了。
楠桿生漆「明清時期」作為皇家貢品,素有「貢漆」之稱,曾一度遠銷東南亞各國。《貴州府志》《德江縣誌》介紹楠桿生漆有特色,品質非常好。有詩讚曰:「生漆凈如油,寶光照人頭;搖起虎斑色,提起釣魚鉤;入木三分厚,光澤永長留」。
我問王舜生意怎麼樣,王舜搖搖頭:「別提生意,說起來都是眼淚。這是在文化城,又不是在萬達。」
看時間不早了,我們請他們兩個考慮一下願不願意一起干,他們說考慮考慮再說。於是,我們就一起逛著文化城,看看這兩年有什麼新變化沒有。
銀川文化城是由56棟仿甘肅臨夏明清時期獨棟建築構成,具有濃郁的民族特徵。
銀川文化城採用回歸傳統的中心對稱式建築群落布局,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布局均衡,層次分明,建築群形象恢宏。
為滿足現代商業運營的需要,中區設有多個主次分明的出入口,主入口朝南面向BJ路;文化城周圍設有通暢的道路和充足的停車場空間,其周圍的綠化和環境設計緊密結合;南向主入口處設有下沉景觀廣場,底景為「戲台」;中心處東西向的軸線上設置了中區與西區的入口,並圍合成了兩個景觀中心,各有風情,同時又互相滲透,共同形成高品質的園林式休閑購物空間。
銀川文化城建築立面造型採用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力求創造出富有自身獨特魅力的建築形象,
使之成為YC市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群。
銀川文化城由YC市政府投資建設,國有企業運營管理,作為一個文化地產項目,應該說這個項目是個典型的失敗的「面子工程」。從規劃設計到運營管理,有著嚴重的滯后性,嚴重脫離市場規律,而只是看起來高大上的「政績工程」,銀川類似的項目不止一個,都是政府投入巨資,完成「政績」后大肆宣傳一番后,主政者陞官加爵,然後扔在那裡不死不活,反正任務完成了。
據銀川晚報的一則報道介紹:「在銀川文化城,各家經營寧夏文化旅遊產品的小店一如既往的冷清,即使是在剛剛才獲得了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大獎的李五奎的黑陶工作室,這幾天,也僅僅售出了一件黑陶掛件;」對於筆者有關經營情況的詢問,所有的商家都用了「熬著唄」這三個字作為回答,「熬」已經成為他們目前狀況的最簡明最確切最真實的描述。
「李五奎老師還在這裡不?」老王問我。
「李五奎老早就搬走了,去了幾個地方,後來又去了西夏風情園,現在也從西夏風情園搬走了。」我第一次認識李五奎就是在文化城,那是我剛回來銀川的時候,幾年過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了。
我剛回銀川的時候,工作室設在新新大廈,距離文化城很近,所以經常來文化城轉悠。有一天,我來到李五奎的小店裡,被裡面的黑陶作品深深的吸引了。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是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
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SD省章丘縣(現JN市章丘區)龍山鎮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遺存,故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徵,又稱為「黑陶文化」。黑陶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
黑色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划紋、鏤孔等幾種。黑陶採用輪制,器形渾圓工整,造型優美,裝飾精巧,具有「黑,薄,光,紐「的藝術特點。
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陶種,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世人對這一來自古老的文明無不驚嘆!
中國黑陶的製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緻、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黑陶已達到與瓷器相媲美的工藝程度。
黑陶選用的泥土來自黃河沖積平原,是黃河在其流經的過程中所攜帶的大顆粒泥沙沉入河底,經過不斷沖刷,因此它的深層泥土土質特別細膩、無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種礦物元素,在燒制中能產生純黑均勻質感。
泥土取出后經晾乾,後用紗布過濾製成泥坯,經過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貝殼反覆壓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鏡,再以特製的雕刻工具運用線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絢麗神秘的圖案。最後給黑陶作品安裝耳、環、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現純凈的黑色,是以獨特的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而成的,出窯后就是渾然天成,不再做任何處理,其外觀效果黑如漆、亮如鏡。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加入大量柴草,封閉窯門與煙囪,產生大量炭素,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
五奎陶藝的黑陶用傳統輪制后不上釉,在胚體晾乾過程中壓光、雕刻、高溫燒制后封窯,做焦煙滲碳處理,燒制出來的陶器黑中透瑩,宛如黑金,堅實凝重,扣之如馨,給人以烏金墨玉之感,如鐵之質,似玉之潤,充分體現著黑陶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
黑陶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淵源龍脈。
我認識五奎的時候,他在黃河邊有個窯,靠著祖傳的手藝,偷偷的在那裡燒制他的黑陶,但遺憾的是,隨著環保風暴的來臨,他的土窯因為「污染」被強制封停了。
雖然他的黑陶藝術獲得了國家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大獎,成為當年中國陶藝第一人,但還是沒能逃脫無情的政策碾壓,以至於環保風暴后,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燦爛的黑陶藝術作品,也只能成為我們紀念歷史的珍品,陳列在博物館與達官貴人們的家中了。五奎身雖在,但路已絕,欲哭無淚,雖多次申辯,不但無果,反而得罪了很多人,以至於一個全國著名的藝術家,擁有罕見的傳統絕技,卻不知何故,連一個傳承人的資格都無法獲得。從此以後,五奎的朋友們再也沒有人在他面前提起黑陶二字。
後來,五奎為了生存,只好轉行潛心研究西夏陶瓷的製作工藝,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五奎又成為寧夏西夏陶瓷的代表性人物,所以被邀請來到了西夏風情園。
但好景不長,西夏文化又被禁止傳播,五奎再次失去事業發展的根基,離開了風情園,四處流落。
我一直想不通一個問題,作為黃河流域文化中重要的源泉和龍脈符號,因為一個環保風暴,就可以讓它從歷史中消失,一點變通的餘地都沒有?作為黃河流域文化一部分的西夏文化,為什麼不能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天天喊著文化自信和傳承,但我們的自信和傳承又在哪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否早已不再是我們文化的主旋律?誰能明確的告訴我?
每當我來到文化城,不知道為啥,心裡總是很複雜,總是勾起我對五奎那間小屋美好的記憶和五奎無奈的、無比失落的表情。
「李五奎老師最近不知道怎麼樣了?頭兒,我特別想去拜訪他。」我們聊著李五奎,小魚看著我說道。
「聽說他最近去了賀蘭,有空我們去看看。」我答應小魚。
「嗯,我們一起去看看李五奎老師吧,他太不容易了。」老王也提議。
「丁哥,後天,也就是這周六,你們有沒有時間?」電話響了,是安琪打過來的。
「周六有時間,什麼事安琪?」我趕忙回答。
「周六我們在金鳳萬達有一個活動,你們能不能來參加?」
大家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高興,在銀川的人都知道,金鳳萬達可是個好地方,在那裡搞活動參加的人一定很多,影響力也很大。
「可我們沒有那麼多非遺證。」我忐忑的給安琪說道。
「沒事,你們來吧,你們做的就是非遺的事,有沒有證沒關係。我們設了12個非遺展演的位置,明天上午你把項目和人物資料發給我,我幫你們宣傳宣傳。」
我趕緊給李明昆主任打電話,說明了情況。
「你們去。」李主任堅定地告訴我。
安琪邀請我們參加她的活動,這事兒可太讓我們激動了,真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聽到這個消息,心中的陰霾也一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