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現在壓力給到了楊閣老
「紀綱!」
「皇爺,臣在!」
朱棣一喊,紀綱便立刻從暗中走了出來,等待吩咐。
「如今天下讀書人中有幾層是程朱理學一脈?」
「回皇爺,起碼三成以上。」
「是嘛,程朱理學很壯大嘛。」朱棣笑著說道。
能佔據天下十分之三的讀書人,這已經是大派系了!
對於程朱理學,朱棣也是研究過的,這學問對皇權沒什麼壞處,甚至對皇權還有好處。
不然朱棣也不可能任由一脈學問大肆的在民間流傳。
「你去散播一條言論,就說咱們大明朝要有新聖問世了。」
「啊?」紀綱有點懵。
「就說新聖一出,將顛覆程朱理學。」
「……這?那皇爺您說的這個新聖是誰啊?」
「當然是蘇文塘那小兔崽子了,哈哈哈。」
「這……這不是把蘇先生往火坑裡推嗎?」
紀綱看了眼朱棣的臉色,確認朱棣並非是想要害蘇文塘后才開口問的這話。
「你懂什麼!那小子若是能抗住程朱理學一脈文人的壓力,就算不成聖人,起碼也是大儒!我這是幫他。」
朱棣狡黠一笑,換了只手撐著腦袋,笑意透了出來。
這下,這兔崽子就算想不上進也不行了。
他不是要科舉,要免稅嘛,不是不想當官嘛,那就讓他直面天下讀書人。
看看他到底還咸不鹹魚的下去。
「快點回宮,今天我要好好考考瞻基那小子!」
對蘇文塘施加壓力了,那不能厚此薄彼啊,兩個都是孫子,瞻基也得和他哥一樣。
這叫一視同仁!
朱棣笑著催促錦衣衛。
紀綱趕緊讓錦衣衛抬著皇轎,快速前進。
紀綱對朱棣的改變也是看在心裡。
皇爺如今是越來越開心了,靖難之時起兵的那種陰鬱已經少了大半。
也不知是不是蘇先生的功勞……
而另一邊,內閣之中。
楊士奇一邊處理公務,一邊回想著蘇文塘。
「可惜啊可惜,這年輕人怎麼就成了解縉的弟子呢?」
對於解縉,楊士奇心中算是佩服的,佩服他的為官之道,但對他的見識和品性便不是那麼欽佩了。
這人走的路子和他並不一樣。
「天下之間,哪有那麼多清流和濁流,不過都是泥沙俱下罷了。」
楊士奇感慨了一句,對解縉非黑即白的個性深感不屑。
「但到是沒想到這人居然還能收個好弟子,還真是傻人有傻福。」
有蘇文塘在,只要不是運氣太差,解縉就算是有傳人能傳播他的學問了。
而且是真正能繼承思想衣缽的正式傳人,並非是那種只教學短短數月、數年的便宜徒弟。
這種弟子難找啊。
太難找了。
楊士奇已經尋找程朱理學傳人找了半生。
「或許蘇文塘受到打擊便會轉投我程朱學派也不一定。」
想到這裡,楊士奇便笑了起來。
是了。
這天下有那門學派能強的過他程朱理學。
解縉那樣的雜學大家終究是走不遠的,唯有專研一門才可抵達至聖路啊。
他楊士奇要是一直鑽研下去,說不定也能成為程朱學派的又一門聖人。
「那豎子居然說程朱理學不能教化天下人,真是荒謬!」
楊士奇想到蘇文塘說的話就氣的吹鬍子瞪眼。
那小子懂什麼啊?程朱理學,以天理為根基,觸類旁通,就如這蒼茫天空,高高在上。
就如天道!
天道在上,難道還不能教化萬民?
如果這都不能教化天下人,難道他蘇文塘就行?
他想成聖人?
他能成聖人!?
楊士奇大感可笑。
但他也不會專門針對蘇文塘,畢竟蘇文塘和皇上關係匪淺,是他認下的干孫子。
雖然看起來蘇文塘並不知曉皇上的身份,但自己也不可能去針對蘇文塘。
更何況他楊閣老也沒小肚雞腸到這種地步。
「楊大人,這一屆的童試即將開始,還是沿用之前《孟子》之論嗎?」
有禮部官員來詢問楊士奇這一屆童試之事。
往年每年童生考試,考的一大半都是《孟子》,還有一小半是來自孔子的《詩》《書》《禮》《樂》
這些是儒家經典,也是最基礎的學問。
任何研究儒學的人都要先從這些開始學習。
因此用他們來做為考試題目是最合適的。
楊士奇皺眉想了想后,猛的說道:「不,今年換一個!」
「換一個?換成什麼?」禮部官員疑惑。
「換成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
「這……這是否太難了一些?」
對童考來說,根本不需要這麼嚴苛的考題,畢竟這只是用來選拔秀才的考試而已。
是最低一檔的科舉。
要是定的太難,而沒多少人能夠考中,那到時候樂子可就大了。
「就定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若是有人考不上,成不了秀才,那定然是沒有好好研讀過朱子的學說,也沒什麼可惜的。」
「是……下官這就去改一改。」
禮部官員不敢多說什麼,只能告退去改童生的試題了。
「不讀朱子,還稱什麼秀才!」
楊士奇搖頭后,眼中閃過得意。
若是蘇文塘過不了科舉,那可不關他的事,而是自身沒有領悟透徹朱子的學問。
早從皇上那裡他就得知了蘇文塘要參加科舉,如今他正好能用這個機會檢驗一下蘇文塘的本事。
你不是瞧不起朱子嗎?不是瞧不上程朱理學嗎?
那童生考試中便讓你好好感受一下朱子學問的精妙。
而等蘇文塘科舉失敗后定然會好好研讀朱子。
他也只有這一條路可選。
哈哈哈。
楊士奇摸著鬍鬚大笑了起來。
甚好,甚好!
老夫又拯救了一個陷入迷途,頗有天賦的年輕人啊。
除非這蘇文塘真屬於天生聖人,不然他只能乖乖地去讀朱子。
但問題是蘇文塘是天生聖人嗎?
定然不是啊!
要有這本事,自己這內閣首輔的位置直接給他。
自己辭官回家養老去!
朱棣和楊士奇一君一臣,事先沒有溝通過,但想法卻出奇的一致。
或許這便是君臣之間的默契。
但蘇文塘或許真能出乎他們預料。
茶樓內,解縉念叨著之前從蘇文塘那聽來到話。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大有深意!
解縉雙眼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