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 舊王秘聞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這場戰役也讓中國古歷史改朝換代,周武王推翻商朝最後的統治,開啟800年周王朝。
文獻記載,牧野之戰周軍大約有4.5萬人,戰敗了商紂王帝辛的17萬軍隊,是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典範。但是撥開歷史迷霧,真相卻並非如此。
人數上,當時的周軍確實較少,但是戰鬥力上,周軍還是使用了詭譎之術,也有姜子牙坐鎮。他們是早有預謀的,給商紂王來了個措手不及。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大環境。
眾所周知,商周時期國家的統治和治理,實施的是「分封制」。那時候在有效的管轄範圍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幾百個方國。即便到了春秋時期,並存的還有200多個方國。
商朝統治時期,商朝是國家的政治中心,那時候的周國不過是西陲方向的一個小方國,大致位置和戰國時期的秦國位置差不多。
商朝經過600年的發展,內外部都出現了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最後一任君王商紂王帝辛,生活極度奢靡,後來又有妲己魅惑,商紂王沉淪不拔,最後滅國。
傳統文學論述中,對商紂王的評價非常低。如: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但實際並非如此,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可圈可點的。
在已出土的甲骨文里,可以得見這樣的記載:
1、癸亥王卜…?才(在)九月。王正(征)人方,才(在)雇。
2、王卜,貞:旬亡?王…,隹(惟)王來正(征)人方。
3、亥王卜,貞:旬亡?[王]…月。甲子,妹工典其…,王正(征)人方。
上述甲骨文可見,紂王時期,商朝曾屢次出征,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最終擊敗對手,虜獲大量奴隸。由此可見,紂王並非無能之輩。論行軍作戰,周武王和姜子牙未必是他的對手。
商朝末期,紂王的多次用兵,多半是為了鎮壓管轄區內其他方國的造反。這本就分封制的弊端。當商朝強盛的時候,大家都很臣服;當逐漸式微的時候,又都開始想著推翻他,取代他。
周方國也是其中之一。它地處西陲,天高皇帝遠,早就有了推翻商朝的計劃了。他們在謀划牧野之戰之前,已經悄悄地征服了它們周邊的幾個小方國,甚至切斷了西方方國和商王朝之間的聯繫。同時還夥同其他方國一起造反,推翻商朝。
當時商紂王時期,內憂外患,商朝核心的軍隊基本上天天都在外征戰。至少在發生牧野之戰的時候,周王朝朝歌的守軍很少,也不是精銳,還有很多是臣服過來的奴隸。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商紂王迎來了最憋屈、最無力,也最無奈的牧野之戰。
大約公元1046年2月的一天,商紂王從喊殺中驚醒。4.5萬人的周軍已經整齊劃一的列隊在宮城之外。不到半個時辰,甚至天還沒亮,商朝的政治中心已經淪陷,商紂王自殺身亡。
這一切,都記載於一尊銅簋的銘文里。
1976年,SX省臨潼鎮零口鎮出土了一尊銅簋,名曰利簋,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從做工與材質來看,屬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
令學者們驚奇的是,器內底部鑄有銘文4行33字,簡單記述了牧野之戰的經過:
「武征商,唯甲子朝,
歲鼎克。聞(昏)夙又(有)商。」
意思是說,武王討伐商朝,在甲子之日早上,天還沒有太亮的時候就把商滅了。
另外,《國語?周語》中也記載:「王以二月癸亥夜陳未畢而雨。」,也就是說,周軍在發動進攻的前一天晚上已經開始布陣了,還沒布陣完畢,就下雨了。
《尚書?牧誓》中記載:「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說的是周軍到達朝歌郊外,布陣完畢后,在進攻之前,也開了誓師大會。
這麼大的動靜商紂王竟然一無所知。由此可見,當時的精銳部隊都被派出去鎮壓方國去了,整個朝歌城中空虛,給了武王和姜子牙的周軍一個可乘之機。
還有學者考究過資料說,牧野之戰可以說是周軍的出奇制勝,根本不是商朝的真正實力。表面上看以少勝多,其實不過是乘人之危,偷襲而成的。
當時紂王看到兵臨城下,匆忙間集結部隊,大約17萬人,可都是烏合之眾,很多都是奴隸和百姓,根本沒有戰鬥力。周軍一鼓作氣,一下子商軍就潰不成軍,四散逃竄了。
商紂王一看大勢已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
1917年,「甲骨四堂」中的「觀堂」王國維則以一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被郭沫若稱「新史學的開山」。他通過對甲骨文字的識讀與考證,爬梳出商代帝王世系,並與傳世的史料如《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等相對應,把過去大家都懷疑和否定的上古歷史推到商朝武丁時代。
考古組就立即組織考古隊員到安陽進行大規模的發掘。1928年至1937年就進行了15次挖掘。解放后,考古工作人員也對安陽進行了長期的發掘,在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都有大量甲骨出土,安陽一地也因為甲骨的出土成為最具波詭雲譎歷史感的地方。甲骨到21世紀初的時候,在商朝在東方的一個軍事據點——今天的濟南大辛庄遺址也出土了許多2016年,中國文字博物館重金懸賞可以識讀甲骨文的人:每認出一個甲骨文就獎勵10萬。兩年過去,只有南開大學的蔣玉斌以一篇《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對商代文字兩種「屯」形的關係以及對「屯」字構形的闡釋,成為唯一獲得這十萬元的人。
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甲骨們從不見天日的地下被發掘,之後編碼、存放在暗暗的倉庫,如今終於得以在燈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熠熠的光輝。每一絲的裂痕、每一個細心刻畫的文字都承載著三千多年前豐厚的歷史訊息和關於時間的隱喻。
不同於尋常的古代藝術展側重於視覺化的美感的體悟,甲骨文的展覽則給人觀眾多一重的壓力:面對這一片片殘缺的甲骨和久遠的文字卻難以識讀、茫然不知其所言。
騰訊文化在展覽現場對專家學者及策展人進行了採訪。在採訪中,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副主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趙永也告訴記者:「甲骨文內容晦澀,如何在展陳中使其通俗一些是我們要考慮的,即我們要堅持學術性內核並以通俗的方式呈現。內容上就是不只展示甲骨,還要展示甲骨的發現與製作,同時展示與之相關的青銅器、陶器、玉器、書籍等文物。形式上,展覽中配以相關的輔助展品和多媒體,讓文物能夠活起來。」
現場
下面我們就跟隨著這次展覽,一起進入到甲骨的世界。
「商朝重大的事都要占卜,他們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後的力量」
首先我們來看一片完整的甲骨上記載了什麼,如上圖所示,一片完整的甲骨上將刻有前辭、命辭、占辭、驗辭四個部分的內容。因為絕大多數甲骨在發現時都已經零零碎碎,那麼能完整保存著這四部分內容的甲骨則顯得格外珍貴。
如下圖的這片甲骨名為「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是羅振玉舊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曾著錄於《殷虛書契菁華》。此骨碩大而完整,敘辭、命辭、占辭及驗辭四項俱全,只有局部殘損,十分難得。其性質屬於卜旬,即卜問旬日(十日)之內的凶吉。
一般來說,卜骨的內容頗為豐富,涉及祭祀、田獵、天象等諸多方面。如甲骨的第四列內容就寫了商王也做了相同的卜問,「占辭」顯示了不好的預測,一日後甲午日,王逐獵犀牛,小臣的車馬與王車發生碰撞,子央還從車上跌落,又應驗了占辭。
甲骨「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
這片甲骨對應的每一列的文字內容
有趣的是,這片甲骨的背面也非常重要。前幾天網上還有關於在中國古代,有霓虹出現是吉兆還是凶兆的討論,這片甲骨的背面的內容則給出了回答。這片甲骨背面的釋文為:
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雲自東,宦母昃有出虹自北飲於河。癸亥卜,殻貞:「往來無禍?」王占曰:「旬無禍。」……其亦有來艱。五日丁卯,子……,吉。若稱不殟。
癸巳卜,殻貞,旬無尤?王占曰:「乃茲(有祟)。
大致的內容就是:庚戌日,層雲從東方湧來,投下一片晦暗,而日頭偏西時北方出現彩虹,在黃河中飲水,反映了出虹為龍吸水這一古老的民間傳說,「乃茲有祟」則是證明出虹為不祥之兆。
該甲骨背面刻文
背面刻文拓片
下面的這塊土方征塗朱卜骨刻辭,長22.5厘米,寬19厘米,為武丁時期的甲骨,也是四辭俱全,字口塗朱,也是羅振玉《殷墟書契菁華》著錄的著名大版之一,性質屬於旬卜。殘辭內容主要記載了四天之內,商朝遭受了五場異族侵犯的事件。第一條記載巳日,異族侵害田稼並掠走七十五人。第三條記載丁酉日,土方侵害商東部邊境沚地的兩個小下面的這塊為般無咎全甲刻辭,即便純做藝術品欣賞也是相當漂亮的。這塊卜甲保存比較完整,舊錄於胡厚宣所輯《甲骨續存》。卜甲正面契刻有對貞二辭,貞人古貞問般這個人是否有災禍,兩側還刻有兆序刻辭。反面契刻占辭,王占斷般沒有災禍。般為商王武丁時期的貴族,常受商王使令征伐。從此片王親自為他占卜是否有災禍,可見其地位非同一般。
人祭、捕犀:撲朔神秘的殷商世界
在展覽現場騰訊文化也採訪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他介紹:「商朝重大的事都要占卜,他們相信一切重大事情都有其背後的力量,有可能是上帝,或是祖先。要想得到他們的幫助,就需要占卜儀式,判斷事情好壞。從這些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殷商時期王室的重要記錄,對於研究當時的歷史、禮制文化和重建殷商文明非常重要。」
現場有記者提出是否有表現「積極正面」的甲骨卜辭時,黃德寬頻著大家在展廳找了一圈兒也沒有找到,他說:「甲骨卜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祭祀、征戰等,表現祭祀的內容非常多,有各種形式的祭祀,甚至有以人來祭祀的內容。商代晚期,商王採用翌、祭、洅、劦、彡五中祭祀方法。」據了解,商代祭祀儀式據統計有一百多種,有些祭儀為商代獨有,如萬祭、燕祭、束祭、爿祭等;祭品大多是祭牲,為羊、小牢、牛、牢、犬、豕、豚等,甚至還有人牲。
學者胡厚宣在《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上篇)》中統計:「記錄人祭的卜辭是1350片,卜辭1992條,僅在商王武丁時期(大約42年)的人祭卜辟就有甲骨673片,卜辭1006條,祭用9021人,另外有531條卜辭未記人數。其中一次最多用五百個奴僕作祭祀。」
如下面這塊甲骨拓片中的「用羌」,即殺羌人祭祀。
羌人在殷商時期非常悲慘,只要我們在甲骨文中看到一個手抓在脖子上、或者腳上掛了鎖的字形,都是可憐的羌人又被拿來祭祀了。
在脖子部加「手」字形,表示「擒獲羌人」
腳上也綁了鎖的羌人的形象
甲骨文的卜辭也不都是那麼細碎,比如下面這塊很有名的小臣牆刻辭,就記載了殷末一次重要的戰爭中擒獲的首領、渠帥、活著的眾族以及被殺的人。
下面的這塊宰豐骨匕非常精美,背後嵌著綠松石,就骨版上文字的解讀,普遍讓人接受的辭文為:壬午,王田於麥麓,獲商戠兕。王賜宰豐、寑小、(矢旨)兄,在五月,唯王六祀肜日。大概的意思是:「壬午那天,商王在麥這個地方,獵獲了一頭兕(犀牛),賞賜了臣下,這件事發生在商王六年五月,並進行了肜祭和供奉。」
現場拍攝照片
網上可見的這塊骨匕的正反面
甲骨文有多重要
回到甲骨文究竟有多重要這個話題,19世紀末,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掀起了一股懷疑中國歷史的思潮。很多的學者認為中國的上古歷史靠不住,有的學者就提出了觀點:「東周以上無信史」。
而甲骨文的發現和王國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寫作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則發現,甲骨上有非常完整的商朝各個王的世系,王國維把這個王的世系跟《史記?殷本紀》加以對照以後,發現這兩者基本上是吻合的,這就證明這些傳世文獻如《史記》《三代世表》都是可靠的。一方面王國維印證了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資料,另一方面他又通過對甲骨的研究,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是準確可靠的商代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