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北方的1個村莊
李強他們一家世代都生活在冀南地區,這個地區既沒有高山、也沒有大江大河、在這個相對平坦的土地上,散落著一個個村莊,他們的村叫李家莊,整個村都是一個姓,村莊小到這也就三四百人口。如果是飯後遛彎可能還沒放開走就已經出村了。
那個年代每家孩子也比較多,像李強這麼大歲數的,一家有五六個孩子很是常見,那時候生產力不發達、多一個人就多一個勞動力,但這也意味著家裡多一張嘴。這也恰是那時候人民對物質生活要求極地,也不講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才能讓這個家庭在通過辛勤勞作,也不一定能裹腹的情況下不斷隱忍,挺過那段吃苦的時光。
與其說他們是在剋制自己的物質慾望,不如說他們根本就沒有打開看這個世界的眼界,在這裡他們有很多人三十來歲了,還沒有到過自己的所在市裡,特別是女性,那個年代幾乎沒有外出務工的,一年到頭也就去次縣城趕一次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孩子和其他家人買身新衣服,更多的情況下是小孩子只能穿自己哥哥姐姐們穿小的衣服。那時候沒有人會嫌棄這種事情,因為每家情況幾乎都差不多。大人們也是為了寬孩子們的心還編起了順口溜:「穿剩衣,張大個」,也至於到現在每次遇到給別人衣服的時候這句話就不自覺的浮現在自己腦海里,以往自己穿剩衣的畫面匆匆的在腦海里過一遍。
這個年代是土地綁著一個家庭,吃喝都是向土地要,附近沒那麼多工廠,不需要工人。人們也更熱衷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和老婆孩子熱炕頭。更甚至看到有外出打工的他們就以為這人家是活不起了。反而滋生出抵抗外出務工的心態。相對幾十年後的今天簡直是兩個極端。物極必反、越是以往的剋制和無知,就越會在時代極速變遷的潮流下快速做出心態調整,以至於在沒有做好心理建設的情況下做出了決定和改變。
雖然這個村莊很小,但是沒有脫離人情世故,家長里短、婚喪嫁娶、在他們一顆樸實無華內心裡少不了對八卦的好奇。在這個信息一點不發達的年代,在每個村都會形成多個「情報中心」,他們不像戰爭年代搞地下工作那樣偷偷摸摸,反而明目張胆,佔據本村最好的位置。夏天他們背靠大樹好乘涼,佔據這村口的樹林。秋季他們佔據著田間地頭,忙裡偷閒和地挨著的鄰居拉會家常。冬天和春天沒有被遮擋的牆角是他們的堡壘,牆角被整齊的擺放了一列石頭磚頭,那是他們的寶座。每每在這些主人沒有在「指定的時間集合」,來晚的人只能蹲在外圍伸著脖子探著頭來旁聽,有些人為了引起大家注意或者加入,則會主動補充信息或者爆更猛的料。那些愛爆料又能繪聲繪色把故事脈絡描述清楚的人時而久之就成了「情報站站長」。雖然千人千面,但是能加入到情報中心的人卻又那麼相似,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家長里短的態度是一致。這也是他們情報站能夠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特別是在遇到像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這種需要走親戚的節日。節后他們會各自互換很多信息。這也意味著又是一次信息大爆炸。在這連黑白電視都沒普及的日子裡、這些信息簡直是農忙人的精神補給。
這個年代的印記只會留存於經歷過的人心裡,隨著歲月的增長,而逐漸淡去,有的人對這些記憶形成了鄉愁,有的人卻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