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和氏璧的真相
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親身經歷了規模化養殖之後,易承覺得老一輩人總結的經驗智慧確有道理。
養幾隻雞很簡單,養十幾隻也不是問題,養幾十隻放養足夠大也能養,可一旦飼養幾百隻雞乃至上千隻雞時,集中化養殖就會產生很多的麻煩。
首先就是孵蛋的問題。
自上次六百多枚蛋只孵化出不到五十隻雞鴨后,易承就一直不停的嘗試怎樣規模孵化。
從孵化室的孵化情況來看,孵出小雞的雞蛋,基本都集中在孵化木架靠近火炕的部分。
這說明只有靠近火炕的部分溫度接近四十度是合適的,而遠離火炕的地方,溫度達不到孵化標準,所以雞蛋孵不出來。
重新實驗了兩次之後,易承又重新設計了一套孵化室,這一次他把木架直接放在火炕上方,然後火炕上鋪滿麻布,上面也放著雞蛋進行孵化。
經過改進,效果好了許多,上升的熱氣流能極大的提升孵化的效率,不過木架上方最多也只能放三層木板,再多,熱量衰減,也孵不出來。
解決了孵蛋,然後就是養殖了。
本來易承還打算雞鴨一起養殖的,後來才發現,雞鴨這種根本不是一個物種的東西,放在一起就是災難,而且鴨子需要大量的水,水不夠,經常養著養著就開始大量死鴨。
最後還是選擇分開養殖,不過相較於鴨子,養雞的可行性更高,易承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在養雞上。
山上的房舍不夠養雞了,易承就又在後山清理出一大片空地,然後找人蓋起了雞舍,雞籠全都用木頭打造,雞飼料用小麥混拌著菜葉米糠。
其實李長安那一世時,易承也養過雞,不過都是小打小鬧,只在宏莊裡散養百來只雞,平時吃雞蛋,逢年過節的時候吃雞。
現在既然打算規模化養殖,那怎麼說也得養個一千隻雞,如此,才能證明在這個時代規模化養殖的可行性。
不過隨即而來的一場寒冬,打斷了易承的計劃。
大雪紛紛揚揚的落下。
外面的氣溫急劇下降,這降溫速度就連易承也是第一次見。
大雪下了三天,天地蒼白,白霧一片,雪停之後,氣溫驟降,一夜之間彷彿整個天地都像是被冰雪凍住了。
聽說大雪壓垮了不少建築,長安三輔皆有凍災,好在今年秋收是個豐年,老百姓此時都躲進家門,數著日子熬過寒冬。
易承出去走了走,很快就又回到了山門的暖房中,一邊圍著暖爐烤火,一邊思慮萬千。
穿越了那麼多世,看慣了許多生死,易承其實一直以為自己的心早已硬如鐵石。
直到太宰去世,易承都不覺得自己有太大的悲傷。
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死。
每一個他所關心、愛護、傾注心力的人,最終都會死。
易承深知這一點。
所以他以為自己完全看開了,對任何人的離去,都會保持從容。
可是當太宰真的離世后,易承才發現自己心中莫名的悲傷,不可抑止的從內到外包圍了他。
雖然他和太宰僅僅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可這一世重生為陳耳的記憶卻與太宰相依相伴了十六年。
太宰雖不是他的生父,可卻勝過生父。
太宰走了,易承的心也空了一塊。
原本他以為只是自己矯情了,特別是看到影衛眾人為太宰守靈時的悲凄模樣,易承多少還有些不能理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親人離世的痛楚還是不可避免的襲來,以至於在太宰去世后的半個月,易承經常會夢到太宰。
夢醒了,易承才發覺只是一場夢,隨即又是一陣悵然若失。
閑著的時候,易承就會不可避免的陷入到傷感的情緒中。
這讓易承常常獨自一人,默默悲傷。
易承知道,自己不能繼續這麼下去了,他必須給自己找些事做。
於是在看到東綉縣令送來的雞鴨蛋之後,易承才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試一試能否在這兩千多年前實現規模化養殖。
自從開始飼養雞鴨,易承就變得忙碌起來,養殖說起來簡單,可實際做起來,卻有很多需要操心的各種事。
雞舍、通風、防雨、飼料、供水、排污、儲存等等,每一件都需要親力親為。
用忙碌麻木自己的方法果然很奏效。
在忙與規模化養殖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易承都沒有再過多的思念太宰。
心中的那一處空缺,也慢慢長出了肉芽,雖然還能看到傷口,可卻不像開始時那般痛在心扉。
現在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雪,終止了易承的忙碌。
整個人閑了下來,坐在暖爐旁的易承,又回憶起了與太宰的點點滴滴。
......
「耶耶...這是?」
「熊掌。余的身子剛剛好些,需要大補一番,正巧吾下午見了一頭熊,用弩弓射住要害,尾隨其過了三個山頭,見熊流血力竭,遂將其砍殺,並把熊掌帶回給余補補身子...」
...
「耶耶怎麼知道始皇帝會復活呢?」
「那是因為耶耶曾親眼看到始皇帝陛下服下了長生不死仙丹,故才知始皇帝一定會復活...」
...
「這是始皇陵的秘匙。把秘匙對準缺孔塞進去,二者嚴絲合縫之後,可以拉出中間的這個空環,向左旋轉三圈...
整座始皇陵,只有兩處入口,一處是此地山澗中的入口,另一處乃是南面懸崖的一個通風口...」
...
「耶耶,這些是什麼?」
「此乃天地造化的仙石,於暗中光芒盡顯,那些凡夫俗子追求的金銀玉器與這些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王將這些世間罕有的奇珍仙石作為獎賞給吾太宰家族,可見王對太宰家族的信任...」
...
「耶耶之前...經常來這裡么?」
「哈哈,那倒是不經常來。」...「吾曾聽聞,這些仙石都乃仙界之物,散落世間各地,其表面光華流轉,仙氣蕩漾,離的近了,吾等凡人受不起這些仙光仙氣,故會頭暈目眩,不得久賞...」
...
「這些仙石以後都是余的啦。」
「耶耶自己留著吧。」
「耶耶老了,百年之後,這些仙石,除了給余還能給誰,這些是咱們太宰一族的傳承,比什麼都珍貴,余還是要傳給余兒子的,兒子再傳給孫子,子子孫孫為太宰三世四世乃至萬世也...」
...
「是耶耶把這東西從皇陵中拿出來的?」
「正是...陛下在世時,曾親自與吾說『此和氏璧,便交余太宰一族,二者同壽,壁在人在,壁亡人亡。』如今,吾已把第三代太宰之位傳與汝,自然是要將這和氏璧取出來交於余的...」
......
太宰將他的一切都傳給了自己。
作為臣子,他一生盡忠職守,為始皇帝護衛皇陵,至死不止,可謂忠;作為太宰,他把影衛眾人視為兄弟,不顧生死相助,同甘共苦,可謂義;作為父親,他傳承太宰之位,將一切秘密傳給自己,無愧祖宗,可謂孝。
雖然太宰有時候看起來有些死板,可作為一個人,他已經做到了盡忠盡義盡孝。
和太宰比起來,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做不到這些。
易承打開了那個太宰最後留給他的鐵盒。
溫潤如玉,潔白無瑕的和氏璧靜靜地躺在鐵盒中。
易承還記得自己在後世,學過的卞和三獻寶玉的故事。
可在這個時代他並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因為他的橫插一腳,原本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和氏》,作為道門理綜隱派的接班人,韓非早早被張家人害死,導致這篇文章也沒有了。
和氏璧的起源變得撲朔迷離,易承只聽說過,它是楚國祖上傳下的寶玉,後來流落趙國,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騙到,可被完璧歸趙的藺相如阻止,不過天下風雲變化,幾十年後,幾經輾轉的和氏璧,最終還是到了秦國,並被秦始皇所喜愛。
在秦國坊間多傳聞,始皇帝把和氏璧做成了一塊傳國玉璽。
可是現在,易承從太宰的遺言中得知,真正的和氏璧,從來沒有被雕刻成玉璽,而是被放在了始皇陵中。
看著那塊瑩瑩白玉,易承陷入了沉思,歷史上又有多少道聽途說的事,隱入塵世的煙塵中,無人知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