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97 自殺?還是成仙?
「花甲之年?」聞聽公孫弘已是老翁,王娡有些失望。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漢朝人的壽命,五十歲都算老人了。六十歲這樣一個老者,命脆得路走不好咔吧就倒了,能為官出仕嗎?
「公孫弘原是淄川國小吏,父亡丁憂,加之犯錯,未再入仕。生計無著,養豬奉養繼母。人品出眾,孝感天下。四十歲才學《春秋》,拜胡毋生為師,精研公羊經學。」竇嬰回應王娡。
王娡聽著點頭。
文景二朝,讀書人的仕途大致有三條:一條是郎官。家有財產,自備車馬服裝生活費,到京師做郎官,等候皇帝的提拔擢升;一條是在本地做小吏,不計財產,無什前途,混口飯吃;一條是有高才大名的賢人達仕,被官府徵召。
郎官貲選了一些家世好的人才,但也阻了寒門子弟的上升通路。一些貧寒士子就做地方小吏,聊補生計。
公孫弘能放下讀書人的矜持,養豬持家,年四十又拜名師研讀儒學,終於因《征賢良詔》得以出名。
從混飯吃的小吏,到養豬為生,再到賢良達仕被徵召,這是一個老屌絲的奮鬥史!
一個經歷底層磨礪的人,有了生活的閱歷和積澱,重拾書本,自然和富家子弟的認知不同。
聽說董仲舒出身士族大家,自幼天資聰穎,少年時酷愛學習,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和睡覺。其父董太公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了讓孩子能歇歇,他決定在宅后修築一個花園,讓孩子能有機會到花園散散心歇歇腦子。花園三年建成,親戚朋友攜兒帶女前來觀看,都誇董家花園建得精妙無比。父母叫董仲舒去玩,他只是點點頭,仍埋頭學習。留下「三年不窺園」的佳話。
窮富不同路,而公孫弘要養家養自己。年過四十,土埋脖子的年歲,才開始學儒窮經。他的政見策論,少了富家子弟的浮華和激情,多了沐雨櫛風的樸素和務實。
「真是朝聞道,夕可死啊!」王娡油然而生敬佩之心,「先留他到太學做博士吧!老成必持重,視情況再作安排。」
*
「……視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忍而誅之;視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忍而誅之……」
董仲舒的策論讖緯之說,炸得朝堂上下誠惶誠恐。
河中郡失火!高祖陵失火!皆為神讖——外有不法的諸侯王,內有不安分的臣子,必須將其誅殺!
回京酎金獻祭的諸侯們,脖頸發涼,連忙檢討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有沒有做過不法的事情,招致天怒?
諸位朝臣們,攬鏡自照、捫心自問,有沒有失德失范?有沒有心存不軌?
君王可哄騙,他人可欺瞞,但上天不可瞞!
人人惶恐之下,收斂行止,小心翼翼觀察別人。這天殺的刀,會砍到誰頭上?
「臣有奏報!」朝議時,田蚡出列,「臣以為,百越相攻,屠戮無辜,百姓凄苦,招致天怒!吾皇應發兵誅之!」
眾臣面面相覷,恍然大悟:是呀!還有百越這幾個藩王呢!羈縻之地,比諸侯王的譜擺得大。雖然對吾皇稱臣,不納稅不獻祭,每年使者朝貢的土特產,還不夠皇帝的賞賜捏!
既然失火事件昭示了神罰,必定要有人掉腦袋來應神讖的,那就讓百越之地的藩王來頂缸吧!
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精神,眾臣都興奮莫名,中氣十足、義正辭嚴地對百越藩王,進行了道德上的譴責、道義上的口誅、行為上的伐撻!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
朝堂之上難得的口徑統一、步調一致。幾天的陰霾一掃而光,大家用眼神傳遞著彼此的興高采烈——我們的腦袋,可以安安生生地呆在老地方了!
眾人的興奮,也感染了皇帝劉小豬,他高興地轉臉,看到垂簾聽政的母后,微笑著點頭。
那就讓大家議論一下,發兵誅之的事吧!
「臣反對!」
這一聲,猶如平地驚雷,把大殿里震得鴉雀無聲。
大家定睛一看,原來是淮南王劉安。
劉安是淮南厲王的長子,劉小豬的堂叔。此人是黃老之學的名宿大家。
景帝劉啟執政,是黃老之學的黃金時期,竇太后極為崇信「清凈無為」的黃老之學。在這種深厚的道家文化氛圍下,醉心於學術及修仙的劉安,精研歷代黃老經典之後,決意要編撰一部黃老之學的集大成之作。
於是,他集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治學名家,足有數千人,精心編寫了一部奇書,名為《淮南鴻烈》,「鴻」義為「廣大」,「烈」義為「光明」。
這部書可與《呂氏春秋》相媲美。流傳到後世的只剩一部分,被後人習稱為《淮南子》。
劉小豬皺眉,但還是恭恭敬敬地問:「皇叔何出此言?」
「越,方外之地,劐發文身之民也。非有城郭邑里,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言語各異,人如禽獸,長幼無別,交通閉塞,不知牛耕。越人愚戇輕薄,負約反賈,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風俗與中國異,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南方暑濕,近夏痹熱,暴露水居,蛇蟲蜇生,疫疾多作……」
劉安從百越的荒蠻無用、瘴癧躉蟲,到呂後派兵與南越作戰時的落敗無奈;從黃老「清靜無為」,到孝景皇帝的守喪三年之制,把發兵百越說得毫無意義、勞民傷財。結論是,討伐百越是一場對國家有害,困難,且得不償失的舉動。
這老朽哪裡知道,嶺南的富庶,對後世中華的重要性?閔粵兩廣出海口,對航運的巨大貢獻?對於農耕之國,單是稻穀的兩季收成,就能養活多少人口!真是鼠目寸光,不明白「寸土寸金」的道理……
哪個大國的崛起,不是靠戰爭與屠戮打下生存空間、穩定基本盤?第一桶金,都是血腥、帶著原罪的!
王娡聽著劉安文縐縐地大唱反調,不由氣得搖頭。
「皇叔此言差矣!」江都王劉非跳了出來,「神讖已明示,越地藩王為患!怎可置上天警誡不顧?本王願領兵前往,取無郢與趙眜首級獻與吾皇!」
劉非本就好武鬥勇,驕橫淫逸。前段時間強誣、擅殺了朝廷派去的國相,正擔心神讖應在自己頭上,被皇帝和太后砍腦袋,哪肯聽劉安老uncle絮絮叨叨?
「雖需為先皇守制,可神讖已現,不能違逾天意啊!」
諸侯王和列侯們也都出來反駁劉安。他們早恨不得躥上去捂住淮南王的嘴——不誅殺百越藩王,難道從老哥們、老叔侄們中間扒拉一個出來獻腦袋?勞什麼民,傷什麼財,與我腦袋無瓜!
眼見勢單力孤,劉安只得閉嘴。
「啟稟陛下,臣弟願領兵前往百越!」江都王又鄭重上言。
「江都王忠勇護國,勇氣可嘉!領兵之將,還需再議。」劉小豬安撫劉非。
自吳王劉濞叛亂后,孝文皇帝就將兵權從諸侯王手裡收走。諸侯國與郡縣各有軍隊,但調用兵力,需持皇帝虎符。
一則要等庄助從越地傳回的消息;二則不會讓諸侯王手握兵權,劉小豬就把劉非領兵的請求婉拒了。
*
「淮南王請坐吧!」王娡客氣地說道。
劉安,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子,是景帝劉啟的堂弟,算來該叫王娡皇嫂的。
作為因「尺布斗粟」吃過虧的王娡,淮南厲王劉長的故事,她是深刻在腦中的。
當初高祖劉邦路過女婿張敖的封國。張敖拍馬屁,將自己的小妾趙姬獻給老丈人,劉邦一夜風流后拍屁股走人。不久張敖捲入謀反案,府內所有人都被投入監獄,包括趙姬。
趙姬已懷了皇帝的龍種,在獄中生下一個男嬰后就自殺了。這個男嬰就是高祖劉邦的第七子劉長。劉邦出於內疚,就將劉長交給皇后呂雉撫養。
因禍得福的是,呂雉對劉長視如己出,劉長也一直拿呂雉當親媽。既然已經被過繼給皇后,按照宗制禮法,劉長其實就是嫡子。
諸呂之亂后,劉長捏著鼻子,把一口窩囊氣窩在心裡——假如你自認是呂雉的嫡子,那你是不是該上斷頭台?假如你想活命,就得跟呂雉斷絕關係,那麼你的嫡子身份從何而來?
對於四哥代王劉恆做了撿漏皇帝,劉長心底是不服氣的。總認為他是嫡子,漢文帝以庶代嫡,得位不正。他退而求其次:四哥當皇帝,我當個土皇帝不過分吧?
劉長心底窩著的這口窩囊氣,拱得他驕橫跋扈,目無法紀。不僅袖裡藏錘,公然錘殺辟陽侯審食其,還趕走朝廷為淮南國所安排官員,自己重新任命,擅自封爵侯94人。
而文帝因高祖親子只剩下他和這個七弟,也是百般嬌縱。對於劉長的無法無天,群臣的參奏,都被文帝壓下冷處理。所以有「鄭伯克段於鄢」傳言,意思是文帝故意放縱劉長,等他張狂到死罪難贖的時候,一舉拿下,永除後患!
最可笑的是,劉長很無腦,「嫡子」兩個字說不出口的情況下,聯絡南越和匈奴,要南北夾擊,搞了70個人,40輛車就宣布造反了!
劉長最終因謀反罪,被文帝裝於囚車,流放蜀地,死於流放途中。
之後出現了「尺布斗粟」的歌謠,逼得文帝擱置了削藩的計劃,把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了劉長的三個兒子。劉安作為長子,繼承了淮南王的爵位和最大的封地。
劉安此番進京酎金獻祭,特意帶了《淮南鴻烈》,獻與皇太后。
「哀家早聽聞,淮南王聰穎好學,精通音律,文采斐然。果真好書、好書啊!」王娡捧著劉安獻上的《淮南鴻烈》,愛不釋手。
這書包羅萬象,集故事、道教哲理、生活習俗、文藝、音樂、美食等於一策。
梁啟超評價這部書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胡適評道:「道家集古代思想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之大成。」
魯迅盛讚:「文辭優美,實惟道家。」
後世人隨口而出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福由己發,禍由己生」,皆出自於這部巨作里的典故。
「蒙太后虛贊!臣只是淺知拙見。此書未編纂完整,尚需時日續后。」劉安謙恭地垂首致禮。
「古之聖人,其和愉寧靜,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性命雙修,正符合道家的觀點。
王娡讀著點頭,抬眼看到劉安謙恭表情下眼神的窺探,心裡咯噔一下。
後世對劉安的結局,有兩種傳言:一是淮南王劉安與其太子劉遷,多次謀划造反又舉棋不定,最終被朝廷發現,無奈自盡,除國滅族;
二是策劃謀反被發現后,在朝廷誅殺的追兵趕到時,服食丹藥,飛升成仙。連家禽吃了丹爐里的殘渣,都跟著飛升。所以有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傳說。
這樣一個編纂《淮南鴻烈》巨作,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於一身的集大成者,怎麼就逃不掉謀反的魔咒?
三代淮南王:英布,謀反被誅;劉長,謀反被流放絕食自盡;劉安,謀反……自殺,還是成仙?
無論自殺,還是飛升成仙,都是在謀反這棵樹上,分出的兩個杈結出的果。
王娡對飛升成仙,是不大相信的。
但一個對皇權統治、大道人心,著述巨作的皇族,離皇位近在咫尺,又以嫡系正統自居,分明心存非分之想。是野心成就了這部《淮南鴻烈》,藉此書沽名釣譽,為謀反博聖名、攏人心?
還是因為編纂《淮南鴻烈》,擁有了通古博今的才華和經緯天地的見識,為了實現一展雄才的抱負,才處心積慮地要謀反篡位?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慾平,嗜欲害之。」
書中多麼優美的辭句!多麼明晰的哲理!可作為總編的淮南王劉安,只是把這些話做成了名言警句,並沒有警示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