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縣令

第369章 縣令

明嘉靖年間,華陰新來了一位知縣,姓張名義。這天是張知縣赴任的日子,縣丞王權早早就領著一干官吏,在縣衙外等候迎接。

眼見日上中天,眾人見一騎驢者悠然而來。驢上所坐之人五十來歲,穿著一身布衫,像個鄉下老頭。他眯著眼睛,在驢背上似睡非睡,樣子很是滑稽。

只見隨行的僕人走上前來,施上一禮,問:「此處可是華陰縣衙?」王權點頭,那僕人便迴轉身沖驢上的人說:「大人,我們到了。」那人張開眼睛說道:「啊,這麼快?」說著,他從行囊中取出一紙公文交給僕人,僕人再轉交給王權。

王權一看,原來這老頭就是新來的縣令張義,於是忙帶人上前表示歡迎,張義從驢背上下來,拱手說:「客套話咱就不講了,張某為了赴任趕了半天路,早已餓得前胸貼後背,不知有沒有吃的?」

王權一聽,忙說酒宴早已備好。誰知張義擺了擺手,說酒宴就不吃了,隨便弄點東西,能管飽就行。

新官上任不吃接風宴只吃便飯,王權做縣丞多年還是頭一次遇到。飯後張義問王權,當地可有什麼土特產。

王權是本地人,便得意地介紹起來,說此處地域遼闊,土地肥沃,黃河到此流速放緩,形成一個天然港灣,所以這兒的鯉魚不但個大,而且肉質鮮嫩,用它熬出來的湯口味醇厚,味道特別鮮美,堪稱天下一絕。

見張義有興趣,王權忙命人去捕魚做湯。不多時黃河鯉魚湯做成了,張義吃了口魚肉,又喝了口湯,果真別有風味。

王權見狀討好道:「大人,味道不錯吧?不瞞大人,這黃河鯉魚湯可是本地酒肆飯店的招牌菜,凡吃過的客人,沒有不稱讚的。」

誰知張義聽后,竟把筷子往桌上一拍,說:「傳我的命令,從即日起禁止捕黃河鯉魚,凡有捕魚待客者,一律重罪論處。」王權驚問道:「大人,這、這是為何?」張義沉著臉說:「為什麼?難道你不知道?」王權仗膽說道:「大人,小人還真不知道。」

張義冷笑道:「你不知道,那還要你這個縣丞幹什麼?」

王權一聽,當即就嚇得跪倒在地,說:「大人,小人明白,我這就去傳令禁止捕魚。」說完他爬起來,三步並作兩步就跑了出去。

過了幾天,王權陪張義考察民情,來到一片杏林。

此時正是杏子成熟季節,枝頭上黃澄澄一片,掛滿了小孩拳頭大的杏子,甚是喜人。別說吃了,看上一眼,也滿口生津。

王權說,此地出產的杏子又大又甜,別地方的杏子都比不上。王權讓人摘了幾個,張義咬了一口,頓覺滋味甘甜,滿口生香。

吃完杏子,張義望著杏林,不禁搖頭嘆息:「可惜,可惜了……」王權不明白什麼意思,但因有上次的經驗,所以也不敢問。

一會兒,張義開口了,說是這麼一大片良田,要種成莊稼,不知能養活多少人,隨後他讓王權令人把杏樹全部砍掉,種上莊稼。

王權雖然很氣憤,可又不敢說什麼。這位縣令太奇怪了,肯定患有什麼疾病,不然怎麼不喜歡好的東西?王權想試一下,看看這縣令到底有沒有毛病,就告訴他:當地有條河,產一種小河蝦,比黃豆大不了多少。

百姓捕到小河蝦,就用醋腌起來,俗稱「醋蝦」,是吃飯下酒的好佐料。果然,張義一聽來了興趣。

其實,這種河蝦個頭小,肉少,吃起來口感極差,上不了檯面,是貧寒人家的菜。富裕家庭或稍有身份的人,根本不屑吃這種東西。

王權弄來醋蝦,讓張義品嘗。張義吃了一口,初入口味道還算可以,可愈嚼愈沒味。看著張義慢慢皺起的眉頭,王權的心懸了起來。

不料張義放下筷子,竟連聲稱「好」,還要王權多多準備,以便日後待客用。

王權一聽,用手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心裡嘀咕道:「完了,這縣令真有怪癖,喜壞不喜好……」漸漸地,當地百姓也知道了張義的怪癖,背地裡都叫他「怪老頭」。

第二年,欽差巡視到華陰境內,張義免不了要好生招待一番。筵席上,張義特意把「醋蝦」推薦給欽差,欽差沒吃幾口就放下了筷子。

欽差臨走前,看到大包小包的放了一車。張義討好地說都是土特產,以「醋蝦」居多,特意送給欽差的。不料欽差擺了擺手,吩咐拿下車去,說:「你們自己享用吧。」

送走了欽差,王權瞪了張義一眼,心裡說道:就你這種人,官場上還能有什麼前途?

沒過多久,張義發現本縣境內出現了大批難民。最近並無災難,怎麼會有如此多的難民呢?張義忙派人調查。不久便傳來了消息,這些難民都是從鄰縣過來的。

原來,鄰縣有座山,出產一種茶葉,能養顏健體。上次欽差去鄰縣巡視,當地縣令為討好欽差,送了許多茶葉。欽差帶回京城后,被定為貢品,朝廷便要求鄰縣上貢。

可山上的茶葉有限,貢品數目又大,縣令只好攤派到民間,交不出的一律治重罪。交不上茶葉的百姓只好背井離鄉,做了難民……

張義聞聽,不禁仰天長嘆:「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破我家啊!」

就在這時,只見王權「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沖著張義連連磕頭。

張義忙道:「王縣丞,你這是幹什麼,快起來。」

王權說:「大人,王權替本縣百姓給您磕頭了。只怪小人一時愚鈍,誤解了大人的良苦用心……」

張義扶起王權,說:「王縣丞能明白就好,本縣並非怕上貢,可這土特產一旦成了貢品,就得年年上貢,成了慣例,百姓哪能受得了?不如毀之以絕後患!」

後來當地百姓也都明白了張義的苦心,大為感激,還特意為張義塑了石像,據說那石像如今還在華陰老城區里留著呢。

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

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可是,在家中,卻是怕老婆出名,對於孤獨皇后說的話,言聽計從。孤獨皇后,又是個醋罈子,她讓楊堅一生都鍾情於她,後宮的三千佳麗卻遭到冷落。特別是在立太子這件事上,他聽從了孤獨皇后的建議,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建國后,楊堅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孤獨皇后不喜歡楊勇,卻偏愛楊廣。楊廣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也費盡了心機:父皇到他府中巡視,他讓宮女們藏起來,不準露面,只叫幾個醜陋的宮女跟隨左右,家中的古琴故意把線弄斷,放上塵土,父皇看到后,認為楊廣不近酒色,不貪圖享樂,將來必定承其大業。

有一次隋文帝暗地裡叫來幾個相面的先生,給他的五個王子相面,被楊廣安排在隋文帝身邊的楊素知道后,告訴了楊廣。

楊廣花重金,買通了相面先生。相面先生在皇帝面前異口同聲,說楊廣有富貴帝王之相,又加上孤獨皇后經常在皇帝耳邊吹風,隋文帝便廢楊勇太子位,立楊廣為太子。

仁壽四年七月,皇帝病重,皇帝的一個妃子宣華和太子一同侍候皇帝,有一天,皇帝看到宣華兩眼淚痕,問起原因,宣華對皇帝說:「太子無理!」

隋文帝大怒說:「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速召吾兒進宮。」大家要去叫太子,皇上說:「召勇兒。」

楊素知道后,立即告訴了太子楊廣,太子楊廣當時嚇得面如土色,他知道父皇這是要廢他的太子地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他帶領自己的侍衛和張衡,闖進仁壽宮,只聽見仁壽宮裡傳出幾聲凄慘的喊聲,血濺屏風,接著楊廣以太子的身份宣布皇帝駕崩,自己繼皇帝位。改仁壽為大業。

楊廣即位后,假傳皇帝遺詔,殺了原太子楊勇和他的兒子們,並且強行霸佔了他父親的夫人宣華。

楊廣荒*無度,大興土木,大征徭役,人民苦不堪言。

這一年冬天,楊廣得了一場大病,整天恍恍惚惚,到了夜晚就聽見整個皇宮裡面,響起了父皇那凄慘的喊聲,屏風上那噴洒的血跡時時刻刻晃動在眼前。剛一閉眼,父皇就出現在他的夢中:「你這畜生,弒父、殺兄、蒸母,殘殺同胞侄子,你不得好死。」他夜不能寐,經常從惡夢中驚醒。

御醫也看不出什麼病症,道士和尚請了許多,又是念經,又是做道場,絲毫沒有效果。

這一天,皇宮裡來了一位老道,他見到楊廣對他說:「因為你做了傷天害理之事,所以你的父皇前來索命,現在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救你。」「什麼辦法?」楊廣迫不及待的問。「為你父皇修建寶塔,安慰靈魂,再立一塊功德碑,彰顯你父皇的豐功偉績,方可保你平安。」道士說。

「我還有多少壽限,將來後事如何?」楊廣問。

老道士笑了笑說:「天機不可泄露,不過後事么——必被下人所害。」楊廣聽了大怒:「你這妖道,妖言惑眾,來人,推出去斬了。」

從外邊進來幾個侍衛,抓住道士往外就走,道士看了看楊廣,哈哈大笑。楊廣聽了,頓覺毛骨悚然。楊廣殺了道士,喚來心腹大臣,商量建寶塔立碑之事。

有的大臣建議修建在京城,有的建議修建在別的地方,最後楊廣說:「修建在京城,離朕這麼近,父皇天天來嚇唬朕,還是修建在別的地方吧。」楊廣派心腹大臣,到外地查看,選擇修建寶塔的地址,又命大臣撰寫碑文,一旦選好地址,立即把碑立起來。過了幾天,外出的人回來了,他們告訴楊廣說:「在山東博興,有一座龍華寺,修建於北魏太和時期,寺院雖然有些破敗,但莊重氣派,有皇家的特色,我看在那裡修建寶塔立碑,最為合適,那裡離皇城比較遠,環境優雅,皇上你看怎麼樣?」

楊廣沉思了一下說:「好吧,把父皇靈魂安頓在那裡,就不會天天來打攪朕了,再把龍華寺重修一遍,塔么——就叫龍華塔,碑就叫龍華碑,在碑額上一定要寫上『奉為高祖文皇帝敬造龍華碑』,碑文要曆數父皇的功德。」大業四年,龍華寺修葺一新,龍華塔就矗立在龍華寺大門內的正中間,龍華塔的前面有一座碑亭,裡面安放了龍華碑。

四月的一天,大隋皇帝楊廣,率文武百官來到龍華寺,舉行揭碑儀式,寺中和尚跪在大門外迎接,皇帝來到大門前,看了看大門上的對聯說:「『進寺門參禪拜佛,回家后積德行善』。這幅對聯也要改一改,父皇靈魂安頓在龍華寺,他就已經成佛,會保佑我們大隋朝千秋萬代的。」他沉思了一會兒說:「筆墨伺候。」

一位和尚端來筆墨,放在桌案上,楊廣略一思索,提筆寫了一副對聯:「佛心仁慈不責眾生過錯,皇恩浩蕩甘為全民祈福。」

眾人跪倒,高呼萬歲,老和尚雙手接過對聯說:「我叫能工巧匠,用檀香木雕刻出來,掛在大門外,讓大家都知道皇恩浩蕩。」說完,退了下去。楊廣來到龍華碑前,焚香祈禱,然後跪拜,眾大臣和全寺院的和尚也一起跪拜。

三拜九叩之後,楊廣走上前,把龍華碑上面的紅綢子,揭下來,眾大臣又行三拜九叩之禮,高呼萬歲。揭碑儀式完成後,楊廣率百官回皇宮去了。

糞土當年萬戶侯,帝王將相都已經被歷史所淹沒,龍華塔也不見了蹤跡,只有那塊龍華碑在向後人講述著當年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鄭板橋在山東范縣任知縣時,有年遇大旱,農民糧食大面積減產,乞討的窮人隨處可見。

這天,在通往縣城的大道上來了十幾輛馬車,拉著成捆的羊皮,旁邊有武師騎馬護送。正當他們人困馬乏時,忽然聽得一聲口哨聲,接著從路邊的高粱地里跳出幾十個衣衫破爛的壯漢,他們手持棍棒,把貨車圍了個水泄不通。

兩名武師一見這麼多窮漢要拚命的架勢,自料猛虎鬥不過餓狼,只好下馬賠著笑,請他們高抬貴手。貨主早已嚇得渾身哆嗦,叩頭求饒,乞求放行。不料,這幫人不吃這一套,人背驢馱不多一會,就把十幾車羊皮搶光了。這時兩名武師拉起癱軟在地的貨主,騎上馬趕到縣衙去報案。知縣鄭板橋一聽擊鼓馬上升堂問道:「誰是原告?誰是被告?」貨主顫巍巍地說:「大人,我們都是原告,狀告有人強搶我們十幾車羊皮。」

「可有人證物證?」「沒有,大人。」鄭板橋一聽這是一起「無頭案」,料定是本縣饑民所為。他深深體諒窮人疾苦,不管,難以服眾;管,又怕刑加於苦難子民,一時還真犯了難。

他沉思片刻問道:「原告,你們吃得肥頭大耳,聽說話也是識字之人,怎麼事到臨頭就渾了呢?當真沒有他人見到你們被劫?當真沒有一點物證?」貨主答:「當真沒有。」鄭板橋一拍驚堂木道:「既然沒有人證物證,緣何狀告?分明是為難本官,給我每人先打三十大板!」衙役們一擁而上,摁倒武師和貨主。

正要開打,貨主情急之下大喊:「大人息怒,我想起來了,現場有麻棵可以作為人證物證!」

這本是一句搪塞的話,沒想到鄭大人卻吩咐道:「速去帶麻棵回來候審!」接著又吩咐師爺,「布告全縣,三天後,本官公審麻棵,眾人都可旁聽。」布告一出,一傳十,十傳百,本縣、鄰縣百姓都知道了,雖然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都想來看個熱鬧。轉眼到了公審麻棵那天。縣大堂、衙門內外擠滿了人。鄭板橋傳下話來,鄉紳、地主可到大堂聽審案。

其他人等均在大堂外聽審案。審案開始,堂威喝畢,鄭板橋喝道:「帶麻棵!」衙役一聲「遵命」,抱上來一捆麻棵扔到堂上。鄭大人一拍驚堂木道:「大膽麻棵,在你眼前發生劫案為何不告知本縣令?

先重打四十大板!」一陣「噼里啪啦」板子響,麻棵已是枝葉橫飛,滿堂狼藉。

鄭大人又喝道:「麻棵,從實招來,免得再受皮肉之苦。」麻棵當然不能回答,眾鄉紳、地主十分納悶,縣太爺這是唱的哪齣戲啊?鄭板橋見大堂鴉雀無聲。

再次喝道:「刁頑的麻棵,為何不招,給我再打四十!」又是一陣亂打,堂中那捆麻棵已經變成了一堆爛柴。

眾鄉紳、地主中有些人已經忍不住偷偷笑了,不知縣太爺哪根神經出了毛病。

又過了一會,鄭板橋已是暴跳如雷:「大膽麻棵,你分明藐視本官,再給我狠狠地打!」這回可沒說打多少,衙役們只管打起來,一個個累得氣喘吁吁,麻棵早已經成了碎片。

而鄭板橋怒髮衝冠,正襟危坐的模樣終於使得堂內的鄉紳、地主們爆笑開來。

這下可惹惱了鄭板橋,他一拍驚堂木怒斥道:「本官審案並非兒戲,你們鬨笑公堂,成何體統,該當何罪!」說完拂袖而去。眾鄉紳、地主見闖了大禍,一個個呆若木雞,不知所措,紛紛跪下,聽候發落。

不一會,師爺傳出話來:「在堂內聽案的一律登記姓名,限七天之內每人交出羊皮五張作為處罰,交不上的戴枷鎖遊街。」

鄉紳、地主們原以為縣令請他們到大堂聽審是對他們的尊重,此時才明白這一切原來是個「圈套」,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當時正是初秋。根本不是殺牛宰羊的時節,哪有那麼多現成的皮貨。百十個鄉紳、地主四處高價收買,到了交貨日期,他們還真把羊皮交齊了。鄭板橋悄悄將原告召回詢問:「你們的羊皮上可有記號?」

貨主答道:「有,是本貨庄的紅印。」鄭板橋把原告領到庫房說:「看看這裡可有你們的貨?」貨主仔細查看片刻后發現其中一半左右的羊皮是自己貨庄的。

鄭板橋命人把加了紅印的羊皮挑選出來,逐一登記。原來他已經事先向師爺交待過,每張皮上都登記好交皮人的姓名,接著又命班頭、捕快將交皮人帶來一一審問羊皮的來歷,最後終於查出劫貨的一幫人。

把追回的羊皮歸還貨主后,鄭板橋又令人將沒有加印的羊皮變賣,把錢分給劫道的窮人們,然後教育安撫一番,了結了這樁案子。

淝水一戰的勝利,謝安雖然為東晉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時機,但是,從此東晉王朝更加急劇地衰落下去,內亂不止,動蕩不安。

公元403年,桓溫的兒子桓玄佔領了長江上游,發兵攻入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

三四個月後,北府兵將領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複位。從此,東晉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就在這個時期,卻出現了一個中國古代的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一名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時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儘管如此,陶淵明從小還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這種個性影響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當中斷斷續續地做了幾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歲時,陶淵明才謀得江州祭酒一職,卻因忍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早早辭了職。在家閑居了五六年後,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屬下當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親去世辭職歸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終究是名將的後代,官場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當他四十一歲時,又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了縣令。

好不容易在彭澤當了幾十天縣令,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消息:東晉的權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這個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奪取皇位了。

陶淵明預感到晉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他十分灰心,便離開衙門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見陶淵明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好多問。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裡嘆氣。過了一會,陶淵明冷不丁地說:「我想辭職回家鄉!」

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又在官場上受氣了,因為像這種辭職回家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

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職,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後再辭職吧。

當時陶淵明總算聽了妻子的話,口氣緩了下來。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了以後,長長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體貼的慰勸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時局的因素,加上陶淵明一副傲骨,他的辭官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一天,衙役來報:過幾天郡里派的督郵要到彭澤來視察。那個督郵陶淵明認識,是個專門依仗權勢、阿諛逢迎,卻又無知無識的花花公子。

陶淵明想到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忍受不了。

他的倔脾氣又發作了:「我怎麼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折腰呢?」

於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了家,沖著翟氏:「收拾行裝,回鄉!」

翟氏告訴他,稻穀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

「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已經鐵了心要辭職了。翟氏問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勸說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裝。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他出任彭澤令,在任僅八十餘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終於結束。

從此,陶淵明在家鄉過著隱居生活。對於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辭官后,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他歸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輓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更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高度。詩文中通過虛構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織,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託他的美好嚮往,以及對當時混亂時世、黑暗政治現實的不滿。

陶淵明的詩文辭賦,在中國文學佔據了一個重要的地位。

唐代詩聖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艱難,50多歲時,攜妻兒全家到了沙頭鎮。

他剛到沙頭鎮時,沒有生活來源,雖有弟弟杜觀及朋友們的接濟,但畢竟是寄人籬下,非長久之計。

於是,在眾人的幫助下,他開了個百草堂中藥鋪,以賣葯為業,聊度歲月。

藥鋪開張后,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有的窮人實在無錢付藥費的,還免費贈送。

當地百姓對此讚不絕口,都到這兒來買葯。藥鋪門庭若市,生意興攏這樣一來,百草堂就得罪了另外幾家藥鋪的主人。他們買通了當地縣令,想砸杜甫的百草堂藥鋪。

有一天,天陰沉沉的,下起了小雨,百草堂藥鋪里顧客不多。這時,只聽門咣當一響,進來一位書吏。只見他橫眉立目,旁若無人,將手中的藥單往櫃檯上一甩,大聲說:「這是縣令大人急需的葯,趕快照單發葯,若缺一味配不齊,你們休想再在此賣葯!」藥鋪的夥計趕快拿過藥單,一看都愣住了,只見上面開的四味葯是:「行運早,行運遲,正行運,不行運。」

有個老夥計忙賠笑問道:「你老哥是請哪位高明郎中開的藥方,怎麼我們見都沒見過?……」書吏不等他把話說完,開口就罵:「他娘的!你們開的是什麼中藥鋪?快給我把杜老倌叫出來,要是配不齊縣令大人的葯,我就砸掉你們的招牌!」夥計們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訴杜甫。

杜甫一聽就知道這是來故意刁難的,拿過藥單一看,便冷冷一笑,區區雕蟲小技,也來班門弄斧,真是不自量力!隨手取了四味葯,走了出來。

見了書吏,仍然以禮相待,拱手問道:「這位大哥請了,不知縣令大人有何見教?」書吏並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們縣令大人要你照單發葯,否則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滾蛋!」「哦,原來是這樣,」杜甫不慌不忙地說:「縣令大人需要的葯,我們藥鋪應有盡有。」說著,杜甫拿出四味葯:一片蘿蔔乾,一塊生薑芽,一隻鮮李子,一顆干桃僵。

書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這怎是藥單上的葯?你想幹什麼?」杜甫道:「蘿蔔乾是『甘羅』之意,甘羅十二歲就當了丞相,你說他是否『行運早』呢?」「是。」書吏忙答。

「生薑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歲遇文王,是否『行運遲』呢?」「是,是。」書吏又連聲回答。

「你看這紅皮李子,雖說酸不溜兒的,卻正是目前市場上的俏貨,可說是『正行運』吧!」「啊!」書吏無可奈何。

「這是隔年的桃子,經過雪凍霜打,算不得鮮果,只能入葯,所以說『不行運』了。」書吏無話可駁,只得連連點頭,拿起這幾味「葯」,灰溜溜地回去交差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有一座小酒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我有一座小酒館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9章 縣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