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癥結探究

第十一章 癥結探究

政事府,李子房辦公室,就業辦主任楊潔蘭將一沓厚厚的文件放在李子房辦公桌上,苦著臉坐在了辦公桌對面的椅子上。

楊潔蘭:「城主,我是來向您請罪的。」

李子房:「哈哈哈哈……,楊主任工作向來勤勉周到,是老同志了,你要是有過,那一定是我這個城主失職在先啊。」

楊潔蘭:「城主,我真是力不從心了,這個余燁嘯的就業問題給我們就業辦搞得是上下交困。您知道,咱們市本來不存在就業問題,我們就業辦人力也不多,就是每年統計一下就業形勢和就業保障這些常規的流程業務。自從余燁嘯留學回來后,在就職的前三家企業從事戰略規劃工作被接連辭退後,他就登上了這一行業的黑名單。後面四家金融公司負責項目投資的工作,都是我們就業辦鼓動這幾家公司解決本市就業問題,這些公司完全出於配合咱們市政策才接收的余燁嘯。」

楊潔蘭叫苦不迭,李子房聽得眉頭緊鎖。

楊潔蘭繼續說道:「這下好嘛,自從半個月前余燁嘯被盈建匯巨也辭退後,我們整個就業辦所有同志都忙著他的就業問題。咱們市總共就7家金融公司,他已經被4家辭退過了,剩餘3家公司除了凱辰財航,其它兩家壓根兒就不見我們就業辦的人,我親自到那兩家公司堵他們人事、堵業務主管、甚至是堵董事長都不給面子啊!」

李子房:「楊主任說到凱辰財航,是考慮到什麼因素沒有找他們協助呢?」

楊潔蘭:「城主,凱辰財航知道我們就業辦的困難后倒是主動聯繫過我。他們完全是出於先進企業的榮譽稱號,願意給余燁嘯一個面試的機會,但只是面試。您也知道凱辰財航是我市實力最強的金融公司。余燁嘯接連被辭退本來就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走個流程又讓他多承受一次被淘汰的心理創傷,我們也於心不忍啊,再說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李子房:「楊主任說得對,需要解決根本問題。」

楊潔蘭:「城主,說到根本問題是不是該從余燁嘯身上找找啊!不然他的就業永遠都是問題。」

李子房:「你之前交給我的余燁嘯檔案,我已經交給了文禮部譚部長,他正在研究這個問題,相信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

得知譚先洋已介入,願施以援手,楊潔蘭頓時鬆了口氣,眉眼霎時間也舒展了開來。

楊潔蘭:「譚部長是大學者,他見多識廣,知識淵博,有他施以援手,相信這個問題一定能徹底解決。城主,要是譚部長那邊有需要我們就業辦配合的,我們隨時積極配合。」

李子房:「好的,楊主任和就業辦的同志們辛苦了。我一會兒就問下譚部長的研究進展。」

楊潔蘭:「好的城主,那我回單位了,不打擾了。」

楊潔蘭如釋重負,抱起放在辦公桌上的一沓文件,走出李子房辦公室。

官場、職場,亦如球場,團隊之間需要保持高度配合。當你沒有把握將腳下的皮球送進球門時,要及時、準確地將球傳給隊友,然後做好助攻準備。

楊潔蘭就深諳此道,她決不允許讓球壞在自己腳下。即便要壞在自己腳下,那也一定是她已然盡了最大努力,以及協調過隊友助攻后依然無力扭轉局面的最終結果。

次日上午,文禮部長譚先洋來到李子房辦公室,闡述他對余燁嘯就業問題的研究結論。

李子房將譚先洋迎到窗戶前的沙發間,二人一同落座。

譚先洋從文件夾里拿出一疊厚厚的文件遞給李子房,說道:「城主,這是關於余燁嘯就業問題的分析、推導報告。」

李子房翻看著框架繁瑣、分段細密的報告,說道:「先說說你的研究結論。」

譚先洋:「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羅巴西洲工商管理學和金融學有著較為完善成熟的學科發展體系,這套體系能夠適應現行市場的經濟發展規律,可以推動市場良性循環、有序發展,也完全符合培養經濟專業人才的相關需求。余燁嘯是羅巴西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優秀畢業生,所以他就業遇到的困境並非他的專業素養和個人能力問題。」

李子房:「問題出在哪裡?」

譚先洋接著娓娓道來:「有兩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經濟體制,我們神鷗城的經濟模式在此次全面對外發展的方略基礎上,正在由宏觀趨向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漸過渡和轉型,但是目前還處於兩種經濟模式過渡的階段,尚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而余燁嘯的經濟學術理念只適用於成熟的市場經濟。」

李子房:「這個問題隨著全面對外發展的進程自然會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的因素呢?」

譚先洋:「文化差異造成的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

李子房面露思疑,將手裡的報告緩緩放到茶几上,然後看著譚先洋說道:「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態固然也有所不同。可我們神鷗城的文化傳承是東方大陸正統的文化傳承,能有多大的差異會導致先進的經濟理念不被我們兼容?」

譚先洋:「羅巴西洲工商管理學和金融學的成熟和完善是以羅巴西洲社會的發展為基礎,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市場經濟制度作為保障,學科的不斷建設和發展與完善的經濟制度相得益彰。我們神鷗城的社會形態是以道德自覺、協作自律的農耕文明形態,我們的核心是整體,是社會。這兩種社會形態有著巨大的差別,人們的意識形態自然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見李子房仍有思疑,譚先洋接著解釋道:「在法治社會中,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基礎意識是法制,個人權利和責任涇渭分明,有法可依。而我們神鷗人的仁禮思想和利益與共的觀念,使得我們在社會活動中更注重個人的道德自律。余燁嘯把法治社會基礎上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應用於我們神鷗城,自然會產生嚴重的傾軋反應。」

聽完,李子房下意識地看向茶几上的報告,神色逐漸凝重,感慨道:「想不到我們和西方世界的差異如此巨大。」

譚先洋:「城主,您還記得齊伯嶼部長當年為什麼極力反對您對外發展的決策嗎?」

李子房:「齊部長是擔心複雜的外來文化會侵蝕我們的文化傳承。」

說罷,李子房從沙發上起身,轉身到窗戶前,抬眼看著遠處說道:「我們的祖先是為了子孫免於世間無休止的戰亂和紛爭,才來到這個與外界關山阻隔的海島。1700年了,現在的世界已經不同了,早就不是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了,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真實樣子,神鷗人也有權利知道神鷗城並不是全世界。」

譚先洋從沙發上起身來到窗戶前,看著面色凝重的李子房說道:「城主,齊部長的擔心也是有道理的,和士開就是一個例證。」

李子房沉默了,他深知和士開現象的發生,與對外發展帶來的外來文化影響有著難以切割的關聯。

沉默片刻后,李子房語重心長地說道:「對外發展是我們神鷗城必須堅持的大略方針,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可預計的風險,但面對神鷗城的長遠發展,神鷗人的未來命運,除了踔厲奮發,迎難而上,我們別無他途。」

前任文禮部長齊伯嶼在任時,極力反對李子房對外發展的方略,反對持續了將近二十年。

作為齊伯嶼的愛將及接班人,譚先洋卻深刻地領略李子房對外發展方略的正確性和歷史必然性,站在了李子房一邊堅決擁護對外發展。

同時,譚先洋也深知齊伯嶼的顧慮並非杞人憂天。當看見老上司曾經的顧慮已然成了神鷗城正在面臨的現實時,他不得不道破齊伯嶼當年諱莫如深的真正顧慮。

譚先洋麵露艱難之色,緩緩說道:「當年齊伯嶼部長堅決反對對外發展,還有另一層原因他始終都沒有跟您道破。」

李子房:「哦?是什麼原因。」

譚先洋神色凝重、緩緩說道:「西方世界的民族根基是血統認同。而我們的先祖早在東方大陸生活時,就根據自然秩序和理性提出了仁禮思想,又基於仁禮思想的共同觀念在廣袤的地域建立了龐大的民族體系,我們的民族根基是文化認同。齊部長顧慮的是神鷗城的文化傳承一旦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會存在民族分裂的隱患,這就是他始終難以說出的真正顧慮。」

25年前,李子房任職城主后,便開始大力改革,神鷗城上上下下在他的號召下一同築夢,一同憧憬美好未來。

身為文禮部長的齊伯嶼,出於恪守文化傳承之責,堅決反對李子房對外發展的方略。

雖然齊伯嶼的反對堅持了將近二十年,但卻從未道破自己真正的顧慮。因為他所看到的憂患很遙遠,且沒有幾人能看到。

若唐突道破,不光沒人會相信他所謂的憂患,還會造成民眾恐慌、影響民族情感,所以他只能於職責範疇內,化身「頑固派」阻擋歷史前行的車輪,以至於他被神鷗人冠以「衛道者」的稱謂。

得知前任文禮部長齊伯嶼對神鷗城的長遠憂慮和良苦用心,李子房不禁感慨、神情複雜地說道:「齊部長的顧慮是深遠的,但是發展的問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當年從東方大陸來到神鷗城的先祖不到600人,經過1700年的繁衍,神鷗城至今已經有200萬人口了,現在的每個神鷗人早已血脈相通。只要是同文終究會同種,人類歷史中的民族觀念都是以文化認同而融合形成。極端、狹隘的血統劃分只應存在於原始叢林里那些未曾進化過的野生動物。」

譚先洋將齊伯嶼二十來年的憂慮今日道破,是想讓李子房意識到對外發展帶來的現實風險以及潛在隱患。

李子房此前雖然對齊伯嶼的憂慮並不詳盡的了解,但在他推動對外發展之初,就已經做好了面對一切風險的準備,以及堅持改革的決心。

譚先洋是對外發展的堅定擁護者,是神鷗城經濟改革的忠誠衛士,二十來年追隨李子房一同築夢、一同見證神鷗城的飛速發展。此刻,他再一次見證了李子房堅持改革的決心和毅力。

二十五年來,神鷗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子房卻依舊是那個步履不停的開拓者,不曾改變。

譚先洋:「城主,我理解您對外發展決策的高瞻遠矚。神鷗人只有勇毅前行、主動和諧的融入世界,才能駕馭未來。」

李子房:「面對未來的長遠發展,面對與世界的各方交融,我們需要採取有效的興利除弊措施。外來的精華要採納,糟粕要抵拒,我們神鷗城的文化傳承更要恪守!」

譚先洋:「對,興利除弊!」

李子房:「余燁嘯的就業問題並不是個體現象。自對外發展以來,神鷗城就有不少學子留學海外以期建設家鄉,這是我們神鷗城未來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所以,余燁嘯就業問題解決好,就是我們打贏了文化交融的第一戰。」

譚先洋:「城主,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研究組,把各界學者和專家都請來,一同為我們在文化交融中探求一條出路。」

李子房:「好,你看看需要請哪些學者和專家,我與你一同去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生規劃局:隱形的陣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人生規劃局:隱形的陣地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一章 癥結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