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拜會盧植,太常教授禮儀(求追讀,求收藏兄弟們)

第七十六章 拜會盧植,太常教授禮儀(求追讀,求收藏兄弟們)

盧植帶兩人到了正殿中,邁入屋內,盧植示意兩人入座,隨後盧植走到案前坐下。

「老師,數年未見,可曾安好?」劉備向盧植說著。

盧植沒有直接回話,看著一身冠服的劉備,十分滿意,自己的徒兒數年未見,儀錶如此不凡,身為老師,十分自豪高興,甚是慰藉。

「玄德在北海可好?」

「弟子一切安好,牢記恩師教誨,不敢懈怠。」

「郡縣事務繁雜,不要過度操勞。」盧植關心的說著。

「知道了老師。」劉備微笑著說道。

「平定平原的賊眾可遇困難?」盧植問著劉備平叛時候的事情。

「十分順利。」

「張舉張純不比黃巾賊眾,若天子仍讓你前去幽州平定,屆時可要多加小心。」盧植想了想說著。

「嗯,幽州有伯圭在,他應該可以的。」劉備提到了公孫瓚。

盧植點了點頭說著:「伯圭勇武,但軍眾偏少,交戰起來或為不易,你平素與伯圭交好,可要多加幫助啊。」

「弟子明白。」

「德然,現在是否跟隨你左右啊。」

「德然現隨我治理政務。」

「一郡事務繁多,總要有親近之人相助解憂。」

劉備點著頭沒有回答。

「德然適合研究經學,若是不隨你左右,我定舉他做博士。」盧植想到劉德然求學於自己的時候就喜好研究經學,是個做博士的料,可傳承自己儒經所學。

「是啊,不過現在德然事務繁忙,無心研究經學了,荒廢了老師的傳授。」劉備不好意思的說著。劉德然一直以來都對研究儒經感興趣,自己把他強拉來的,劉德然也毫無怨言的一直隨著自己。

「哈哈哈哈。」盧植聽到這話笑了起來,「不研究經學便是荒廢了我的傳授?我平素志向便是匡扶社稷,救濟世人,你在北海的政績我專門打聽過,為百姓黎庶廣謀生計,便是繼為師之志。」

「弟子謹記。」

「我不像康成那般,潛心著述。」

康成即是經學大師鄭玄,和盧植是同門。

「我初到北海曾拜訪過鄭師,鄭師於家中講學,囊括大典,綜合百家,遍注群經,求學者無數。」

「這是他向來的志向,以學為本,化民成俗,始生之性皆正直,教則進之。我這裡有他給我的一些書,都是他自己所做,平日無事我便看看,也會想到當年和他同窗的日子。」盧植有些懷念的說著。

看來老師和鄭玄的關係真的很好,兩人時常互通書信。

「鄭師安貧樂道,不慕虛榮,黃巾之後弟子散去,弟子初至北海時,鄭師弟子僅追隨者十數人,弟子予鄭師錢財資助,鄭師不受,我便只能資助些糧食等物。」

「他自幼不慕虛榮只願隱居講學。」

「弟子拜訪過後,反倒把鄭師的一些看重的弟子帶走了。」

盧植笑而不語,自己當時向鄭玄修書,讓鄭玄找幾個優秀的弟子去輔佐劉備。

「玄德,此次來京面君,不知陛下會如何封賞,是在京為官還是從政一方?」盧植問起這事,身為尚書令,他沒有任何對劉備任職的消息,他更希望劉備遠離中樞,為政一方。殊不知正和劉備的想法相同,但是兩人的出發點不一樣,盧植知道劉備的才能,從政一方必能治理好一切事物,百姓也會安定生活。劉備自然是想著能夠有自己的地盤和人馬。

劉備也很想知道靈帝會封賞什麼,但靈帝沒有任何動靜:「弟子也不知,難不成要面君之後才知?」

「或許,天子詔令多為興起,若是召見之後對你十分滿意,必然會大加封賞,你本就是帝室之胄,或許會許你將軍之職,但現在邊塞戰事頻頻,征戰四方終究不是安穩之策,還是不要把你送至西涼,屆時我會上奏。」

劉備還真沒往哪個方面想,看來老師考慮的還是周到,自己要是再去平定西涼可就費勁了,西涼之地遠在邊陲,人少荒涼,根本就不是發育的好地方,身處戰亂之中,肯定會身不由己,還真得需要自己的老師上奏,不過這靈帝下詔這麼隨意,自己賄賂一下靈帝不也行嗎,這傢伙連三公九卿都敢賣,賣給自己一個州牧刺史的不還是簡簡單單。

儘管現在還沒設立州牧,那也快了,張舉張純是劉虞到幽州任州牧的時候平息的。自劉焉提出之後,劉焉入益州,劉表單騎入荊州,劉虞進駐幽州。那自己也可以入駐一州,最好是中原大地的肥沃富庶之地,不過轉念一想,多半是不行,這幾個宗親去的都是什麼地方,益州貧瘠落後,荊州蠻荒賊多,幽州更不用說了,算來算去都還不如青州。

「勞煩老師操心。」劉備欠身說著。

「我的幾個弟子,封侯者兩人,康成還是要比我弱上一等的。研究經學我不如他,經世濟民,我還是略勝一籌的。」盧植想起了什麼,笑著打趣,拿弟子的水品和鄭玄的門生攀比一下。

劉備在旁邊會心的笑著,盧植這還有攀比之心。

敘過舊之後,盧植拉著劉備和孫乾在府內用晚餐,劉備欣然答應。

敘舊的時候孫乾插不上嘴,用餐時孫乾充分發揮了能說會道的本事,不時活躍氣氛,三人相談十分融洽,賓主盡歡。

眼見天色已晚,劉備拜別盧植和孫乾一起回了郡邸。

「主公早年求學於盧令君,師徒情義如此深厚。」孫乾感嘆著說道,兩人的師徒情義看著絕非弟子出息之後兩人強行寒暄,也不是那種有出息才是我弟子。

盧植從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說劉備生分了,可見早年兩人的情分不需拘於俗禮,在後來的談話中也反覆關心著劉備的處境,師徒情深可見一斑。

「盧師對我傳道受業,毫不藏私,傾囊相授,不拘於俗禮,是良師益友。」劉備感嘆的說著。

孫乾點了點頭,隨後兩人各自回屋休息去了。

第二日,王侍中帶著一應官員,前去郡邸找劉備,還未走到時,命官吏前去通報,劉備和孫乾接到通報后一起迎了出來。

「王侍中,久仰,備恭候多時。」

「玄德公,久仰,在下奉帝詔前來。」

「侍中請入堂中。」

劉備側身請侍中入堂,侍中帶著一眾官員帶著東西進了堂內。

幾人站定之後,王侍中向著劉備說道:「玄德公,此乃冠服,明日上殿需著此冠服。」

劉備鄭重的將托盤接過,上面擺放著一頂進賢冠,進賢冠下面是碼放整齊的一身深色朝服。

「玄德公,明日早朝,其中禮儀,太常官員會傳授禮儀。」

「多謝侍中。」

漢朝的上朝規矩是叔孫通定的,劉邦一統天下之後廢除了秦朝的禮儀,力求簡易,但當時的大臣們在朝堂上經常做出失禮的行為,比如飲酒爭論、醉后喧嘩、大喊大叫互相吵鬧都是小事,甚至有的拔劍擊打宮殿支柱。漢高祖對這種情況漸漸感到不滿,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定宮廷禮儀,叔孫通前往魯國故地徵召三十名儒生,協助制定宮廷禮儀。隨著長樂宮落成,新年朝會漢高祖便使用叔孫通制定的宮廷禮儀進行新年朝會。

《史記》記載朝會: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他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自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誓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六百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

九卿中的太常,便是專門負責宗廟禮儀之官,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位列漢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兼管文化教育,統轄博士和太學。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葯,太醫,太卜及博士祭酒。兩漢時期博士屬太常,對於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薦舉,都有太常主持,太常又成了培養、拔擢通經學的官吏人才的重要機構。

當然,在這些規矩之外,還有一種極高的待遇,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這幾個特權堪稱是古代權臣們的標配,要是沒有一兩個這樣的特殊待遇,很難將其看做是權傾朝野,干到人臣至極的頂級權臣,出門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那種。如蕭何、霍光、董卓、曹操等,一個個權傾朝野。

在朝見天子的時候,不能像尋常百姓一樣放浪奔跑,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大搖大擺、晃晃悠悠,跟溜街式的慢走,因而規定了文武群臣在上殿的時候只能以一種「趨」的方式覲見。一旦獲得了「入朝不趨」的待遇,就意味著權臣可以不用再像其他大臣那樣小跑著覲見了,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樣無拘無束的上殿,在外逛街啥樣,在宮門裡覲見就可以什麼樣,大搖大擺的,風風光光的,反正就是能夠在皇帝面前無拘無束的走路。

而只有頂級權臣才可以獲得劍履上殿的特權,可以佩著劍穿著鞋上朝,擁有可以直接對皇帝造成極大殺死的能力和武器。

在宣人覲見的時候不提權臣的名字,就是「為尊者諱」的意思,而當作為「九五之尊」象徵的皇帝都不提權臣的名字時,實際上隱晦的體現出了權臣的身份和皇帝是平起平坐的意思,由此可見「贊拜不名」的待遇之高。

劉備在太常的教導下,了解上朝的流程規矩,接下來等著明日上朝即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熟讀三國的我竟成了劉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熟讀三國的我竟成了劉備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 拜會盧植,太常教授禮儀(求追讀,求收藏兄弟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