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秀女入京,科舉要義!

第二十四章 秀女入京,科舉要義!

內閣。

李首輔、謝閣老目送老友離開。

心中百味雜陳,最終全部化為一聲嘆息。

希賢,不易啊。

古稀之年,還在為國朝,為子孫不辭奔波之苦努力。

吾輩,焉能不奮進而行?

留守內閣兩位閣老道了聲「互勉」,便準備繼續處理政務。

肩上擔子重了一半,能趕在放衙前理完就不錯了。

「首輔大人,閣老!」

內閣中書舍人,戶部影子尚書李夢陽,面色怪異,端著茶水而來,恭聲拜見道。

有著祖父命令,有著內閣壓力,戶部尚書劉成學,只能將大半權力交給了李夢陽。

這些日子,李夢陽往返在內閣、戶部之間,不論是內閣閣員,還是戶部官員,基本認可了首輔愛徒的能力。

不出差錯,就行。

「是天賜啊,怎麼了?」

李首輔接過茶碗,吹了吹熱氣,淺嘗輒止道。

看著愛徒的目光,滿是慈祥之色。

「部堂大人托我轉呈內閣一道呈文!」

李夢陽從袖中取出奏疏,恭敬道。

國朝有六部尚書。

但自從李夢陽入戶部輔事,這部堂大人,就專指了戶部尚書劉成學。

「嗯?」

李首輔察覺到愛徒異常,隱約有種不好的預感。

正品茗的謝閣老,也放下了茶碗,走了過來。

對老友的子孫,兩位閣老是真當成自己子孫來看的。

且看看這「孫賊」,又整出幺蛾子了?

呈文開啟,定睛一看。

兩位閣老神情一滯,嘴角微微抽搐了起來。

內容就兩件事。

一、請內閣下令,催促國朝各地儘快送秀女入宮遴選。

二、增加貴女在秀女中的比重。

前者沒什麼。

那日聖旨降至國朝各地,及藩籬之國,想必州郡縣衙早就開始著手選秀女。

後者,卻是與眾不同。

太祖訓。

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間。

規定了後世之君,在選妃之事上,以德才兼備、民間出身貧寒的良家女為重。

這是太祖皇帝防備外戚干政的手段。

同時,太祖皇帝也相信,皇帝后妃出身微賤,多能節儉自愛,方可佐人君治世。

國朝建立一百五十載,的確沒出現外戚過多干政的局面。

不過,卻沒妨礙太后干政,比如英宗皇帝的孫太后,那奪門之變,就是母子倆聯手唱的好戲。

在後宮節儉上,除太祖皇帝和馬皇后這對鴻案相莊之外,國朝數代皇帝,似乎都不太節儉。

總之。

與太祖皇帝所想皇宮的景象,略有出入。

但為人臣子,對現狀還是比較滿意的,得益於太祖之訓,國朝後宮,始終沒有出現過王氏禍漢、賈氏禍晉的事。

這孫賊,是怎麼覺得當今內閣是吃擰了,會同意這可能會影響陛下及後世之君後宮,增加外戚禍國風險的呈文?

「天賜,你就不想說些什麼?」

李首輔放下呈文,略帶不滿道。

戶部影子尚書,竟然能容忍這種呈文進入內閣?

「回首輔大人,部堂大人給我舉了懿文太子太子妃和太宗皇帝皇后之例,質問我二者是否不夠家道清白,賢良淑德。」

李夢陽無奈道。

戶部的一切,部堂大人都聽他的。

唯獨在為陛下在國朝選妃的事,堅決不肯讓步。

而且,有理有據,舉了些例子,來堵他的嘴。

在國朝初期,也就是太祖洪武年間,皇族聯姻勛戚、柱國大臣,還是稀疏平常的事。

懿文太子朱標太子妃,是開平王常遇春之女。

太宗皇帝朱棣皇后,是魏國公徐達之女。

太祖其餘之子,大多所娶之女,也是勛貴貴女。

這之中,尤其是太宗皇帝的徐皇后,與仁宗皇帝共同堅守京師,為太宗皇帝穩住大後方,完成靖難清君,立下無上功勞,最為矚目。

部堂大人拿出這樣的例子,他就是有再多寒門皇后例子,也不敢反駁。

「這劉成學,到底想幹什麼?」

李首輔同樣不敢接話,質問道。

以前這孫賊在內閣的時候,三棍子打不出一個悶屁的。

怎麼去了戶部之後,就開竅了呢?

開竅也就罷了,在政事上多努努力,也能讓祖父安安心,可卻是這些事上面。

怪哉。

「部堂大人說,據他觀察,貴女相貌,多在凡女之上。」

李夢陽硬著頭皮道。

這種話。

出自九卿之口,著實不應該。

但是部堂大人又搬出了孔聖人的「食色性也」,令人啞口無言。

李首輔、謝閣老,感覺人有點麻。

出自勛戚、官員、名門的貴女,常年不經風霜雨雪,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自然比那些飽經風霜日晒的民間女子,出落的顯得更加俏麗。

這孫賊,就是奔著諂媚逢迎陛下去的,誓要挑選全國朝最美的女子給陛下,根本就沒考慮別的。

「天賜,你就沒給劉成學講外戚亂政的事?」

「回首輔大人,部堂大人說,陛下有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英明神武,必然能像太祖、太宗皇帝那般,令國朝無外戚之憂。」

李夢陽提了口氣,無語道:「亦或者,是誰覺得陛下比不了太祖皇帝、太宗皇帝?」

「……」

李首輔、謝閣老心裡直罵這孫賊的祖奶奶。

將國朝選妃和陛下聖名捆綁,質疑呈文,就是質疑陛下聖名。

「國朝選妃,不是該禮部負責嗎?禮部在幹什麼?」

「回閣老,禮部被部堂大人說服了!」

是啊。

搬出了太祖皇帝、搬出了太宗皇帝、搬出了徐皇后,還搬出了孔夫子。

禮部自詡為孔聖繼禮學,夫子門徒,怎敢去反駁?

「劉成學是故意等希賢走後,才送來呈文的吧?」

李首輔頭疼道。

心裡滿是後悔之意,早知道就不接受老友託付,照看那孫賊和戶部了。

「是的。」

李夢陽點點頭,繼續道:「部堂大人害怕次輔大人拎著天子劍砍了他。」

天子劍。

雖說是陛下授予劉次輔清丈國朝田畝之用的,但劍本身為國朝剷除奸佞的作用,是沒有取消的。

用天子劍砍個位列九卿的奸臣,非常合理。

「這孫賊倒是自我認知準確!」

一向以溫文爾雅說服他人的謝閣老,也是被氣笑了,罵出了髒話。

像這般諂媚逢迎,且不加掩飾的九卿,古來都少有。

「那這道呈文?」

「同意!」

李首輔牙根直痒痒,咬牙切齒道。

陛下聖名在上。

內閣除了同意,別無選擇。

李夢陽得到答案,片刻不敢停留,回戶部復命。

兩位閣老從沒吃過這麼大的癟,坐在太師椅上,是越想越氣。

他祖奶奶的!

就在李首輔、謝閣老心煩意亂時。

閣房們被叩響。

閣員送來了吏部尚書楊一清的呈文。

聞言。

李首輔頓時有種心驚肉跳之感。

見謝閣老貌似也有點驚弓之鳥的樣子,搖了搖頭。

呈文啟封。

李首輔臉色不禁為之一變。

這一刻。

想死的心都有了。

「又怎麼了?」

謝閣老再怎麼不願,也只好起身,走到了近處。

這楊一清,新官上任三把火,總不能燒到內閣來吧?

「於喬,你看看吧?」

李首輔神色肅穆道。

入眼間。

《官吏晉陞制改良》。

謝閣老手一抖,差點把呈文給扔了。

文以歷朝選官制度開篇。

夏、商、周時期:世卿世祿制,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朝廷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秦國: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但讓新興豪強階級勢力得到增強。

兩漢: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主要有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制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注重德行對某位士人德才的評判。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保留了漢代鄉閭評議的傳統,同時改變了漢末名士請議左右鄉議和地方大族操縱選舉的局面,把品評與選官的權力收歸到朝廷。

科舉制:隋煬帝以後至今。科舉制打破了勛貴的壟斷,為普通百姓入仕提供了可能和方便,一大批出身低微的人才進入朝堂。

對科舉制,楊一清尚書是予以肯定,隨後,就尖銳指出了科舉制的弊端。

科舉,會誕生一甲、二甲、三甲的進士。

其中。

一甲進士直入翰林院,然後,就開啟了數十年如一日治經修國史的生活。

靠著熬資歷,在翰林院內不斷晉陞,直至坐上翰林學士之位。

之後。

就被分到一省擔任提督學政,再熬一些年,就能回到京師,入六部為任。

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試,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

俗稱的「點翰林」。

而不願入翰林院,或朝考試不過者,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

經楊一清查證,國朝一百五十載,誕生數百位一甲進士,能成為國之重臣者,不過雙手之數。

二、三甲入翰林院的進士,上千名,能有所作為者,不過雙十之數。

二、三甲入六部為主事的進士,近兩千人,於國朝有功者,僅百人。

倒是那些赴外地任職的進士,成為了歷代皇帝時期的國之棟樑。

其中。

那些從一縣之令干起,歷經郡州府省各級主官,後進入朝廷者,多是英才之輩。

或許。

楊尚書是嫌國朝一百五十載的時間不夠長,又將時間往前推到了宋朝,乃至於唐朝,以作佐證。

通過國朝、宋、唐,三朝無數進士的過往,闡述了國朝官吏晉陞中的弊端。

由此提出,廢除科舉一甲、二甲、三甲進士入翰林院的舊制。

以及提出,國朝內閣閣老、六部尚書和六部左右侍郎等三品及以上的官職,唯有擔任過縣、郡、省三級主政的官員才能擔任。

謝閣老持呈文的手,顫抖的像是得了雞爪瘋。

幸好楊一清不在閣房,不然他能直接啐過去。

剛當上吏部尚書,難道就覺得自己了不得了?

就敢對近千年的官吏晉陞制度指手畫腳了?

還改良?

咋不直截了當寫改革呢?

士人寒窗苦讀數十年,一朝得中狀元、榜眼、探花,不就是為了兩件事嗎?

一、天下皆知吾名!

二、成為清貴翰林!

按照這道呈文,一甲進士還來不及高興,就要馬不停蹄去苦寒偏遠之地為任,當真是好狠的心啊!

自縣官起,干到郡官,再干到省官,少說要幾十年。

而且。

這中間不能有任何差錯,萬一被吏部考評中評個下下,仕途就到頭了。

這種官吏晉陞制度一旦推廣開來,基本將官宦世家中那些能力不足的子弟,全部排除在朝廷之外。

如果說,唐末藩鎮割據,殺世家大族如屠狗,使得世家大族在中原大地上銷聲匿跡。

那這道呈文,就是把建立世家僅剩那一縷微弱火苗給熄滅了,還給蓋上了土。

「楊一清何在?」

謝閣老怒聲道。

這楊尚書沒託人轉呈呈文,那就必然是親至內閣。

「回閣老,正在集賢亭中等候。」

「請他來!」

「是。」

沒一會。

閣房外腳步聲傳來。

「拜見首輔大人、閣老!」

楊一清揖手道。

李首輔頷首答禮。

「楊尚書,你也是出身士族,你也曾入翰林院,怎麼就對國朝士人這麼狠的心?」

謝閣老怒目圓睜,厲聲道:「難道就因為你踏足九卿之列,走過了大江大河,就要把來時的橋全部拆了?」

「閣老,我想說的,全在呈文之中,絕無半點私心。」

楊一清尚書淡笑道。

朝廷上下。

無不知曉謝閣老有重建國朝世家的雄心壯志。

他獻上的呈文,無疑是在完全毀去世家的存在和印記,面對謝閣老的暴怒,是可以理解的。

「應寧(楊一清字),你是個聰明人。」

李首輔出言,搶斷了老友想要繼續的暴怒言語,緩聲道:「你該清楚,科舉的第一要義,並非為國求才。

而是皇帝施恩於天下士子,結天下讀書人以歡心。

這既不是選才,也不是化育天下。

科舉真正目的,是牢籠志士。

讓天下的聰明人,全都進入到八股的牢籠之中。

讓他們鑽研章句,皓首窮經,這樣的話,這些人就不會異想天開了,也不容易被歪門邪道所惑。

只要讀書人安定了,天下人即使想造反,也不過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麼大事。

科舉的一甲,是取國朝最為聰明的讀書人,那翰林院,就是取這些人的心智之地。

應寧,現在你還覺得,這份呈文有必要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你個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你個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秀女入京,科舉要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