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充國

趙充國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郡上邦(今甘肅天水西南)人,生於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於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一生折衝沙場,北抗匈奴,西平氐、羌,為保衛西漢西北部邊陲作出了突出貢獻,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將領和謀略家。

他的「以全取勝」、「貴謀賤戰」等謀略思想,分化與打擊相結合、屯田備邊等謀略手段,在當時的邊防鬥爭中起過重要作用,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

趙充國生活在西漢國力增強的時代。漢武帝放棄了對匈奴和親政策,由防禦轉入大規模反攻,連年對匈奴作戰。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趙充國以假司馬的身份隨從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打匈奴,在天水附近被匈奴大軍包圍。漢軍斷糧多日,死傷大半,眼看就要全軍覆沒。趙充國遂率領百餘名壯士殺出重圍,李廣利隨後率部跟出。

突圍時,趙充國身受20餘處創傷,受到漢武帝的召見和讚揚,並被擢用為中郎(皇帝的侍衛官),不久又升任車騎將軍長史。

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肅西和西南)氐族人起兵反漢。昭帝派兵前往鎮壓。趙充國當時作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的護軍都尉參加了平氐戰爭,並因功晉陞中郎將。此後,趙充國又受命統兵鎮守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以備匈奴。不久,他被調回京師,出任水衡都尉(主管皇室的池苑及稅收、鑄錢等事務)。在任此職期間,他幾次奉命參加抗擊匈奴的作戰行動。有一次,他率軍擊潰來犯的匈奴騎兵,一舉擒獲匈奴西祁王,因功被封為後將軍。同時他還經常參與朝廷關於如何對付匈奴問題的討論,提出過一些很有見解的謀略建議。

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因烏桓發掘其單于的祖墳,以2萬名精兵向烏桓發起猛攻。烏桓族是生活在烏桓山地區(今大興安嶺南端)的民族,漢初依附於匈奴,後來隨著力量的強大,不斷侵擾漢朝邊境,並不時與匈奴發生摩擦。大將軍大司馬霍光感到,匈奴進攻烏桓正是漢朝攻擊匈奴的絕好戰機,於是向趙充國問計。趙充國說:「烏桓不斷侵犯漢朝邊塞,現在匈奴進攻烏桓,對漢朝是有利的。另外,匈奴近期很少對我騷擾,漢朝北部邊境比較平靜。匈奴、烏桓互相攻擊,而漢朝乘機發兵進攻匈奴,必然招致他們的反抗。這不是好計策。」霍光不以趙充國的意見為然,又去徵詢中郎將范明友的意見。范明友認為匈奴可擊。於是,朝廷任命范明友為度遼將軍,率領2萬人進軍遼東。匈奴聞訊趕緊罷兵。范明友將兵鋒調轉烏桓,大張撻伐。結果,此舉引起匈奴、烏桓兩方對漢朝的仇恨,此後,匈奴南侵更加頻繁;朝廷不得不派趙充國到北部邊境組織防禦。

漢昭帝於公元前74年死後,趙充國以皇朝重臣身份參與了迎立劉詢(宣帝)繼任皇位的事宜,被敕封為營平侯。

在漢朝忙於皇位繼承事宜時,匈奴聯合西域的車師,向與西漢保持密切關係的烏孫發動進攻,企圖隔絕漢通西域之路。烏孫向漢求救。漢朝決定出兵救援。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漢朝調集20餘萬人,分六路向匈奴發動進攻。趙充國統領3萬餘人為其中一路,具體任務是與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今新疆巴里坤湖)。因為匈奴聞漢軍大出而撤離該地區,他統領的部隊僅斬匈奴兵300餘人,獲牲畜7000餘頭,並提前撤軍回朝。這次大規模遠征,是漢武帝開始的對匈奴戰爭的餘波。經過50餘年的戰爭,西漢、匈奴均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感到疲憊已極。宣帝及主要大臣均主張「止兵戈,休士民」。此後,宣帝借重三朝老臣趙充國的威望與經驗,派他率精騎4萬在北部邊境九郡防守匈奴。匈奴見南擾無隙,只好罷兵向漢求和。漢朝北邊遂平靜下來。

趙充國最光輝的業績,是他以76歲高齡親自率軍出湟中地區(今青海、甘肅湟水兩岸)平定犯漢的羌族武裝,此後又在該地區屯田備邊。他的軍事謀略思想和藝術,也集中體現在這次子羌、備羌鬥爭中。

湟中地區水草肥美,宜於耕牧。原住該地區的先零羌於漢朝在此設置郡縣后西遷青海一帶。他們對漢朝不滿,希望復返故地,並與匈奴聯繫,共謀佔據河西地區(今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區)。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羌以盟主身份召集甘、青一帶各支羌族部落酋長200餘人,化解昔日仇恨,交換人質,訂立盟約,成立聯盟。

宣帝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召集群臣進行研究。趙充國認為,羌族各部落經常互相攻擊,不能團結一致,容易對付。但是匈奴想聯合羌族共同對付漢朝,並非一世。這次,羌族可能與匈奴聯合起來。因此,應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情況不出趙充國所料。不久,羌族首領派遣使者去向匈奴借兵,企圖攻打鄯善、敦煌,以切斷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趙充國向宣帝建議,立即派使臣檢閱邊防部隊,作好作戰準備,同時去分化羌族各部落,讓他們不要化解仇恨。宣帝接受了趙充國的建議,派騎都尉義渠安國出使羌族。

義渠安國到隴西后,將30多名羌族部落酋長召集在一起,不分善惡,全部殺死,並且縱兵襲擊羌族部落,殺死千餘人。結果,激化了羌族與漢朝的矛盾。羌族部隊攻城池,殺漢吏,打得義渠安國大敗而歸。

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漢宣帝決定出兵征伐羌族,派遣御史大夫丙吉詢問趙充國,誰可作統帥。趙充國當時已76歲,自薦說:「沒有比老臣我更合適的了。」

宣帝又遣人問他:「將軍估計羌人的情況如何?需要多少兵馬對付?」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打仗的事很難遙測。我到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北)察看情況后,再將詳細的作戰地圖和用兵計劃呈報皇帝。」

趙充國受命后率萬餘騎兵趕到金城,準備渡過黃河進入羌族武裝活動十分活躍的西部都尉府(治所在今青海樂都南)轄區。他用兵一向非常慎重,行軍宿營「常以遠斥侯(偵察人員)為務,行必為戰備,止必為營壘」,「先計而後戰」。這次渡黃河,為了防備羌兵在漢軍半渡時截擊,他派出3支小部隊半夜潛渡並連夜在黃河對岸趕修工事。天明時,漢軍大部隊渡過黃河。這時,羌百餘騎兵前來挑釁。趙充國力戒漢軍不得輕舉妄動。他認為,漢軍長途跋涉已很疲憊,而羌兵以逸待勞銳氣正盛。如果遇到羌兵游騎就予追殺,那麼漢軍就不但得不到休整,還會誤中敵人誘兵之計。「擊虜以殄滅(全殲)為期,小利不足貪」。他派出偵察小隊查看進軍落都(今青海樂都南)必經的四望峽(今樂都西南)。此處地形險要,羌人只要用一支部隊把守,漢軍就很難通過。但羌人未在此設防。趙充國遂於晚上引軍過四望峽到達落都。趙充國對部下說:「我知道羌人不會用兵了。如果他們在四望峽部署數千人防守,我們哪能進來呢!」隨後,他率軍進駐西部都尉府駐地龍支(在今樂都南)。

趙充國到達西部都尉府後,經過調查研究制定了以分化瓦解為主,以用兵為輔,爭取罕、稈羌,孤立先零羌,集中兵力待機出擊,以獲取全勝的作戰方針。

漢宣帝將辛武賢的建議轉給趙充國,讓其組織部屬研究此建議的可行性。趙充國與長史董通年等研究后認為,辛武賢建議以萬餘騎兵迂迴千里攻擊罕、稈,是不實際的。馬匹負載30天糧食,再加上衣裝武器,就難以追逐了。漢軍辛辛苦苦趕去,羌兵會撤退藏匿;繼續追擊,他們會據險扼守,截斷漢軍糧道。那樣,漢軍「必有傷危之憂,為夷狄笑」。因此,趙充國仍堅持團結罕、稈,討伐先零的主張,認為「先行先零之誅」可以使罕、稈等部落「悔過反善」,這才是「全師保勝安邊之策」。

宣帝和朝廷大臣均反對趙充國的意見。他們認為,先零兵強盛,又得到罕、稈的幫助,不先破罕、稈就無法對付先零。宣帝下詔責備趙充國,同時任命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辛武賢為破羌將軍,令他們率軍攻罕、稈,速戰速決。趙充國收到宣帝責備詔書後認為,將領統兵在外,應從安定國家的目標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於是上書勸告宣帝收回成命,指出:置先零,先擊罕,釋有罪,誅無辜,引出一個仇敵,造成兩處禍害,會鞏固羌族聯盟。這是得不償失的軍事行動。在趙充國的勸說下,宣帝勉強接受了趙的意見。

趙充國按既定方針先打先零羌。先零羌因為長時間屯聚,鬆懈麻痹,見到漢朝大軍來襲,紛紛棄輜重而逃。趙充國認為,逃跑的先零羌是「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因此命令部隊「徐行驅之」。結果,先零羌逃亡渡湟水時溺死數百,投降及被斬的500餘人,其餘七、八千人平安逃過湟水。罕、稈等部落首領見漢軍篤守信義,沒有對他們採取軍事行動,遂親自到漢營投誠和好。

湟中捷報傳入京城,宣帝下令讓破羌將軍辛武賢作為趙充國的副手,「急應天時大利,吏士銳氣以十二月擊先零羌」。這時,先零羌在漢軍的政治瓦解和軍事打擊下,內部出現分歧,已有萬餘人投降漢軍。趙充國判斷先零羌必然會衰敗,因此想改變策略,罷騎兵,屯田備邊。他把此想法寫成奏文,尚未呈送宣帝,便接到宣帝進攻的命令。

他兒子、中郎將趙印十分擔心,派使者勸說其父不要堅持自己的主張,趕快執行皇帝的命令,否則「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御史)來責將軍,將軍自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趙充國聽了非常生氣,說:「我拚死堅持自己的主張,對皇帝是可以忠言相勸的。」

趙充國毅然向皇帝呈送奏章,闡明為什麼罷騎兵,以步兵屯田備邊。他說:我所統領的吏士及馬牛,月用穀物19,9630斛、鹽1693斛、乾草25,0286石,全靠內地轉輸,戰事不解決,徵稅、勞役就不會停止。罷除騎兵,只留下步兵1,0281人,月用穀物為2,7363斛、鹽308斛。這些步兵分屯要害處,農耕季節每人耕作20畝田。

這樣可以益積蓄,省大費。宣帝看過奏章後下詔詢問趙充國:罷騎兵以步兵屯田,敵人什麼時候可以打敗?戰爭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趙充國第二次呈送奏章,說:帝王用兵,要作好全面準備去爭取勝利,因此貴在運用謀略而減少交兵作戰。班師罷兵,萬人屯田,順天時,因地利,戰爭可望在一年內結束。他還陳述了屯田的十二點好處。概括起來說,在軍事上,萬人屯田以作武備,以逸待勞,「坐得必勝之道」;在政治上,威德并行,既可以分化敵人,又可以減輕國內民眾徭役,使「居民得並田作,不失農業」;在經濟上,屯田士卒糧食可以自給,「省大費」。總之,屯田內有不花錢之利,外有防禦之備,是個不打仗而使敵人自己消亡的計策。宣帝看過第二次奏章后又詔問趙充國:現在先零羌仍不斷騷擾邊境,怎麼才能制止住呢?大稈、小開對漢朝尚有疑慮,他們會不會與先零羌聯合起來?

趙充國第三次呈上奏章,說:現在,先零羌精兵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逃,分散飢凍。罕、秤、莫須等部落力量很弱,且歸順漢朝的人絡繹不絕。至於小股流竄的羌兵襲擾邊民,這是不能立即阻止的。如果因此而大動干戈,那是「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自罷敝」。

趙充國每次呈送奏章,宣帝均召集公卿議論。開始,同意趙充國屯田備邊建議的有十分之三;中間,同意的有一半;最後,同意的佔十分之八。丞相魏相說:「臣愚,不懂兵事利害。后將軍趙充國一再提出軍事策略,講的都是正確的。我相信他的計謀一定能成功。」於是,宣帝批准了趙充國屯田備邊計策。

趙充國屯田備邊收到了預期效果,穩定了漢朝西部邊境局勢,加速了先零羌的瓦解。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秋天,先零羌首領被其他種族的羌人所殺,殘餘的先零羌兵4千人降漢。先零羌侵擾漢朝邊境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西北地區民族矛盾得到緩和,大片荒地得以開發利用。

趙充國凱旋迴京后,請求罷去官職,宣帝批准他退休。但朝廷議論民族關係大事時,常讓他參與謀略。甘露元年(公元前52年),趙充國病逝,終年86歲。宣帝因趙充國功高蓋世,把他的像畫在未央宮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
上一章下一章

趙充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