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
第六章陪伴: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就沒有機會重來。大格局的父母明白,親子教育是投資回報率最高、最容易成功的事業,再多的物質與金錢都無法代替父母的陪伴。所以,他們不會拿工作忙當借口,更不會用金錢物質搪塞,而是肯多花時間來陪孩子,多些關注、交流、理解等,給予孩子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1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可見在傳統觀念中,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撫養孩子長大,交給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等等。父親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們沒有人確切知道。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一個好的父親是榜樣,教會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個好的父親,就像一座高大的山,不僅擔負起家庭的重任,還給予孩子安全感;一個好的父親,就像是一座燈塔,不僅是孩子效仿學習的榜樣,更為孩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父親是孩子人生中的榜樣,更讓孩子獲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父親應該重視孩子的教育,平時多和孩子交流和溝通,幫助孩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孩子思考自己的未來,引導他走上更好的道路。
此外,對於性格和品德的影響,言教遠遠不如身教。身為父親應該以身作則,力求做到為人正直,做事坦誠,多關心妻兒和老人,多幫助妻子做一些家務事。這樣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下,形成正直、坦誠、友愛、善良等好品性。
可現如今,很多父親每天在外忙事業、忙應酬,把撫養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全權交給了媽媽。一些媽媽時常開這樣的玩笑,「現在孩子的生活教育全部靠我一個人,這完全就是『喪偶式育兒』。」這或許根本就是一句玩笑話,但
陪卻反映了中國目前家庭教育的普遍現狀。還有人說,中國的家庭就是「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這話雖然有些偏頗,但不無幾分真實。
環顧四周,大部分家庭中,孩子的衣食住行,由媽媽管理照料;孩子的學習,由媽媽輔導。不管是周末休息還是節假日,帶著孩子遊玩的人永遠都是媽媽。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父親好像缺席了一般。孩子不僅從早見不到爸爸的身影,就連遇到困難的時候都無法尋求爸爸的幫助,體現了現在絕大部分孩子父愛的缺失。
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到底去哪兒了呢?
有些父親工作確實比較繁忙,每天早出晚歸,時常出差,沒有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有些父親卻認為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就應該是媽媽的事情,自己只要賺好錢、養好家就行了。有些父親長時間不管孩子,好不容易與孩子相處,卻不夠耐心,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或是孩子犯錯誤,就忍不住要打罵。
可事實上,不管是哪種情況,父親們都應該知道,父親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是孩子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便是再富裕的物質生活,再多的母愛也不能代替具有特殊地位的父愛。一個孩子一旦缺少了父愛,就會對其心理發育和人格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從而阻礙了孩子未來的人生髮展。
尤其是對於男孩來說,如果沒有父親的引導,孩子如何學習擔當,如何學會勇敢地去面對未來挑戰?如果不能時常和父親相處,孩子如何培養男子漢氣概?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說過:「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也曾經說過:「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父親不僅僅是一個稱謂,孩子需要的也並不是父親口袋裡的鈔票。比如說,孩子在父親的教育下,更容易培養堅韌、勇敢、擔當的性格;而孩子在媽媽的教育下,則更多了一些內向、懦弱,甚至是女性化。這並不是完全因為媽媽比較溺愛孩子,時常為孩子一手操辦所有事情。
更重要的是,父親這一角色本身就具有一些媽媽身上沒有的特質,比如說沉穩、自立、擔當、勇敢等,對於孩子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不僅僅在性格和人格上,缺少父愛的孩子在智力上也存在著差異。有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孩子的智力發展高低和與父親接觸的密切程度有很大關係。那些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其智商明顯要比與父親接觸少於1小時的孩子高。更有趣的是,父親對女孩的影響力要比男孩的影響力還要高。簡單來說,就是經常接受父親教育的女孩,要比很少見到父親的女孩聰明很多。
你或許覺得這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如此。所以,父親不要再因事業繁忙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更不要將孩子的教育全權交給媽媽。因為教育孩子不僅是媽媽的責任,也是父親的責任,這對於孩子心理成長尤為重要。
孩子都是渴望父愛的,當然這份愛並不是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應該體現在關心、溝通、教育等行動上。而父親們真的因為太忙而沒時間陪孩子嗎?實際上,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唯一的差別就是,不同的人管理時間的能力不同,不同的人選擇問題的標準不同而已。所謂的沒有時間,也不過是父親們犧牲陪孩子的時間的借口罷了。
父親們,多和孩子相處相處,有時間不妨帶孩子到戶外「瘋」一把,跟孩子玩遊戲,或是和孩子耐心地溝通、交流,讓孩子充分感受父親的愛和力量。如此一來,才能教育出一個幸福、快樂,並且有良好品質的好孩子!
陪每天一小時的特別時光
現在父母對孩子的培養越來越重視。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什麼流行買什麼,什麼貴買什麼,生怕在物質上虧待了孩子;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學校,報各種培訓班,即便是在孩子身上投資再多的金錢也不吝嗇。
但與此同時,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也越來越少了。每天父母早出晚歸地上班,孩子被送到了幼兒園或是小學、中學,直到晚上回家的時候才能再次見到爸爸媽媽。如果遇到了有些爸爸媽媽加班或是有應酬,孩子甚至一天也見不到父母的影子。
當孩子想要找父母傾訴的時候,得到的永遠是這句話:「好孩子乖,我正忙呢。你自己看一會電視吧。」當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得到的不是真心的祝福和陪伴,而是精緻昂貴的禮物。當孩子纏著父母陪自己玩的時候,父母通常會敷衍著說:「我這段時間很忙,等忙完之後再陪你好不好?」有些父母甚至不耐煩地訓斥說:「你就不能等會兒嗎?沒看到我正在忙嗎?」
誠然,父母的工作都非常忙碌,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可是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沒有重來的機會。即便是再昂貴的禮物,也比不上父母的真心陪伴,能夠讓孩子得到溫暖和快樂。如果父母一味忽視孩子,並且以忙碌為理由不陪伴孩子,那麼在孩子看來,父母並不把他當回事,認為自己遠遠沒有父母正在做的事情重要。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
許多問題,孤單、失望,煩躁、孤僻,甚至脾氣變得越來越古怪,越來越叛逆。而當孩子心裡產生隔閡的時候,父母再想要與他們建立親密的關係就難上加難了。
一對年輕的夫婦,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立了頗有前景的公司。隨著公司逐漸步入正軌,發展也來越好,夫妻兩人也越來越忙碌,只能將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照顧。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環境,他們買了別墅,送孩子進入最好的國際學校,還給孩子報了各種藝術培訓班,鋼琴、古箏、馬術,等等。
可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再加上老人過於溺愛孩子,導致這個十幾歲的孩子性格乖張、霸道,生活能力低下,學習上更是懶散懈怠。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差,上課不認真聽講,愛與老師作對,愛捉弄同學,甚至還時常出入網吧、歌廳等場所。
一次,這個孩子竟然離家出走了。老人和保姆見孩子晚上十點多都沒有回家,著急地給父母打電話,甚至差一點報了警。可事後才知道,原來他自己單獨一人到外地遊玩了,不僅誰也沒有告訴,還選擇關閉了手機。當父母質問他為什麼如此的時候,他氣憤地說:「你們什麼時候管過我?每天就知道忙碌,你們知道我幾天沒看見你們的影子了嗎?既然我對於你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為什麼還要這麼著急找我?」
父母看到孩子如此表現,萬分愧疚,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實,儘管這個孩子嘴上說不用父母管,但是內心是非常渴望父母關心和陪伴的。要不然他就不會說出這樣的怨言來。為人父母不要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就好了,更不要認為只要孩子在學校乖巧就好了。事實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長是不完整的,心理更是不健康的。
雖然我們知道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並不一定是父母的錯誤。因為父母確實需要為了生計而奔波忙碌,為了事業而打拚。但是,即便再忙碌的
陪人,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還是可以的。
如果你說自己忙碌,那麼你有一個總統忙?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第一次當選總統的時候,最令自己自豪的事情就是,在他長達21個月的選戰中,沒有錯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而在任美國總統之後,他每天晚上都會和女兒們一起吃晚餐,耐心地為她們解答所遇到的問題,為她們在學校交朋友的事情出謀劃策。
其實,陪伴真的非常簡單。當你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可以安心地給他講個故事,或是在睡前給他唱首歌,那麼他的心中便充滿了愛和安全感;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運動,教他打棒球、網球或撞球,或是讀書、聽音樂,那麼他的心中就會多一些信任和尊重。
如果你真的非常忙碌,那麼,陪伴的時間也不必太長,只要一個小時就夠了。這一個小時是屬於你和孩子的特別時光,沒有工作的打擾,沒有其他人的參與,放下手機和網路,真心地陪伴孩子,進行心靈上的交流。如此一來,孩子怎麼能不感到幸福?
身為父母,不要因為忙碌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更不要以忙碌為借口拒絕陪伴孩子。孩子每天都在成長,你不可能在將來去彌補他兒時的缺陷。父母應該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著想,務必要抽出一個小時,儘可能地多陪伴孩子——或是與孩子耐心地交流,或是陪孩子做一些遊戲,或是傾聽孩子訴說自己的心事、有趣的事。
要知道,這並不是物質能夠代替的。只有多交流、多溝通、多陪伴,這樣才能給予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只有陪伴孩子成長,父母和孩子才能收穫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你在我身邊,可你的眼裡並沒有我
在我們這個社會,絕大部分孩子都不缺少物質享受,尤其是那些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更是要什麼有什麼,要什麼父母就給準備什麼。孩子缺少的恰巧就是父母的陪伴,真心真意的陪伴。
或許有些家長會說:「我時常陪孩子啊!下班之後,周末的時候都會陪伴孩子。」可是,父母不妨反思一下,在陪孩子的時候,自己又在做什麼呢?是不是手機不離手,眼睛不離手機呢?
我們或許都看過電視上播放這樣的公益廣告:一位美麗的媽媽帶著漂亮的小女孩到公園遊玩,女孩看著媽媽,可媽媽的眼睛卻看著手機。接下來,媽媽領著小女孩來到草坪上,手裡依然拿著手機,眼睛依然看著手機。即便是孩子摔倒了,大哭不止,媽媽也沒有看到,沒有聽到,更沒有停下來安慰孩子。
還有一組畫面,一個年輕的爸爸和一個一歲左右的男孩正在餐桌前吃飯,男孩坐在座椅上,等待著爸爸喂自己,而爸爸眼睛卻只關注手中的手機。只見這位爸爸夾起盤子中的義大利面,放到了孩子的面前,卻沒有喂到孩子的嘴裡,孩子的臉上也被爸爸弄得亂七八糟。接下來,孩子因為吃不到麵條而大哭不止,而爸爸卻看著手機中的視頻哈哈大笑。
也就是說,雖然很多家長有時間會陪孩子,可他們只是停留在陪同上,卻沒有真心陪伴孩子。雖然人在孩子身邊,看似在陪伴孩子,但是手裡卻總
陪是拿著手機,眼睛盯著手機屏幕,刷刷朋友圈,或是玩玩遊戲,完全沒有顧及身邊的孩子。這些父母雖然在孩子身邊,但心卻不在孩子身上,忽視了和孩子的交流。當孩子和他們說話的時候,他們眼睛看著手機,只是應付地說著「嗯」「啊」「是」「好」這樣的話。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孩子說話,更別說知道孩子所說的內容了。當孩子要求他們陪自己玩遊戲的時候,他們也時不時看看手機,或是刷刷朋友圈,或是給別人回個簡訊。結果,導致孩子失去了遊戲的興趣。
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離不開手機的父母大有人在。據網路上的統計數字顯示,有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可以說,手機已經成了和孩子搶奪父母的最大敵人。儘管父母在孩子的身邊,可孩子們卻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父母越來越不可靠近,親子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個距離。而這種因為手機而形成的距離是非常可怕的,也許正應了那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在玩手機。你在我身邊,可你的眼裡卻沒有我。」
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才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你在我身邊,可你的眼裡為什麼沒有我?」「難道你們就不能放下手中的手機,真心地陪伴我一會兒嗎?」
是啊,身為父母,難道就不能放下手機,真心地陪伴孩子嗎?要知道,父母的忽視對孩子是最大的傷害。當孩子希望你陪伴他的時候,正是他最渴望和父母溝通和交流的時候,也是他最想和父母親近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只顧玩手機,沒有接收到他的信息,那麼孩子的心靈就會受到嚴重地傷害。他的內心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是多餘的,父母不再愛我了。在父母眼中,我還沒有一部手機重要。」「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為什麼父母不願意理我?」
為了「彌補」這種傷害,孩子可能會採取極端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幼兒可能會採用哭鬧、亂砸東西、亂髮脾氣等方式,而青春期的孩子則會做出打架、不認真學習、與父母作對等叛逆行為。
說白了,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只顧著自己玩手機其實是一種家庭上的「冷暴力」,是對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和漠視。這種漠視會讓孩子產生孤僻的性格,不願意和別人溝通,甚至是自閉。同時,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冷漠起來,封閉自己的感情,對別人漠不關心,甚至是失去了愛的能力。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害的。
不僅如此,那些「低頭族」父母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導致了很多令人痛心的意外。多少次,我們在新聞上看到某某父母因為低頭看手機,沒有顧及自己的孩子,而導致孩子發生意外,身心都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多少次,我們看到父母因為低頭玩手機,沒有發現孩子跑到馬路上而導致交通意外,不幸身亡……
難道這樣令人悲痛的不幸還不能令父母們覺醒嗎?
當父母低頭看手機的時候,應該多想想自己孩子的感受,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是否傷害到了他們,想一想自己是否錯過了與孩子相處的快樂時光。
陪在孩子身邊,不要讓手機成為親子關係的障礙,也不要因為手機而拉開了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父母應該放下手機,好好地陪伴自己的孩子,與孩子共享美好的時光。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一起回憶當初的點點滴滴,父母才不會有所遺憾,孩子才不會有所怨言。這樣一來,不僅會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美好的記憶,更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
陪在孩子身邊,與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與孩子一起分享那時的快樂。因為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長情的告白。
陪我的快樂你為什麼不懂?
老舍曾經說過:「在沒有孩子的時候,一個人的世界還是未曾發現美洲的時候。小孩是哥倫布,帶人到新大陸去。」孩子的想法其實比父母更新奇,更富有想象力,孩子的快樂其實也比父母更簡單。他們往往會因為新學了一首歌而快樂不已,走到哪裡都唱個不停——儘管有些走調,儘管很多都聽不清歌詞。他們往往會被極其簡單的小東西吸引,樂滋滋地在那裡研究半天,即便那只是一張有著小動物的貼紙,即便那只是最簡單不過的小玩具。
但在現實中,父母卻很少能夠體會孩子的快樂,更不願意走進孩子快樂的世界。聽到孩子在唱歌,父母不是嫌棄「吵死了」,就是取笑「真難聽」;孩子要求父母加入自己的遊戲,父母毫不在意地說「沒意思」,甚至還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自己一邊玩去,不要打擾我!」
這是因為,很多父母在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忽視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想要讓孩子快樂地成長,但是卻不懂得體會和感受孩子的快樂。甚至有些父母排斥和孩子一起玩耍,因為他們覺得跟孩子在一起玩是非常「掉價」和尷尬的事情。然而可悲的是,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嘴上說愛孩子、陪伴孩子,可實際上孩子感受到的永遠是一盆涼水,覺得父母不可愛可親,不能體會和懂得自己的快樂,從而導致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
父母要明白,當父母多次拒絕體會孩子快樂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就會
產生懷疑:「我的快樂,父母為什麼不懂?」「父母為什麼不願意分享我的快樂?」久而久之,孩子會將愉快、興奮,甚至是痛苦、委屈全部埋藏在心裡,不願意再和父母訴說和分享,與父母產生一種疏離感。一旦孩子長期處於這樣一種「感情阻滯」狀態中,便會逐漸對父母失去信心,不願意相信任何人。等孩子長大成人後,父母再想走進孩子的世界,分享他的快樂,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所以,那些總說愛孩子、陪伴孩子的父母應當明白,只有當你學會了與孩子一起體會快樂,分享快樂,你才會發現:原來走進孩子的世界,體會他們的快樂才是最幸福的事情,才是對孩子最深切的愛!
小愛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愛玩愛鬧,平時媽媽經常說她不像一個女孩子,反而像一個「假小子」,就連她自己都自嘲地說:「我就是一個小女漢子!」可與自己玩耍相比,她更願意讓爸爸媽媽與自己一起玩,分享自己的快樂。
一天,爸爸媽媽帶著小愛到郊外遊玩,那裡有山有水,樹林中小溪穿過,顯得格外愜意。在這樣的環境中,小愛的活潑天性就更加顯露出來了。她唱著歌,蹚著水,快樂無比。爸爸媽媽坐在樹蔭下的石頭上,看著孩子玩得這麼高興,也感到非常愉快。
這時候,小愛用手捧起一把水,用勁兒地潑向了父母,高興地說:「爸爸媽媽,我們一起玩水吧!」
爸爸笑著說:「你自己玩吧。我們是大人,把衣服弄濕了,像什麼樣子!」
可小愛卻不依不饒,媽媽也說:「既然孩子願意和我們玩,就陪孩子吧!今天我們是來郊遊的,為什麼不快快樂樂的!」
爸爸聽了媽媽的話,也只好答應了女兒的要求。爸爸媽媽剛走近小溪,小愛就向他們潑了一捧水,媽媽笑著說:「好啊,你竟然偷襲我們,看我們怎麼收拾你!」說著就快步踏入了小溪,向女兒反擊……
陪兩個大人、一個孩子痛快地玩耍著。雖然每個人的衣服、頭髮都濕透了,顯得有些狼狽,但是看著孩子玩得哈哈大笑的樣子,爸爸媽媽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這次郊遊讓小愛父母認識到,想要讓孩子更快樂,最重要的還是與他們一起分享快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體會玩耍的樂趣,更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和理解。而作為父母,他們走進了孩子的內心,給予了孩子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中國著名兒童畫家溫泉源就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為孩子們畫畫,畫故事連環畫,畫童話插圖,就得像孩子那麼想,那麼看,於是嘛,也就有一顆童心啦!」正是因為他走進了孩子的世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體會和感受孩子的快樂,所以才贏得了小朋友的喜愛。
其實,每一對父母都曾經是孩子,都有一顆隱藏著的童心。只是由於思想變得成熟,或是迫於社會的種種壓力而失去或隱藏了自己的童心。父母不要排斥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更不要認為孩子的快樂是幼稚的。要明白,這是你走進孩子世界的關鍵,更是讓孩子體會父母的愛的關鍵。我們只有保持自己的童心,滿足孩子感情上的需求,才能和孩子相近、相親、相知。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要求並不高,只需要你耐心地陪伴他們,並且體會和分享他們的快樂,那麼他們就滿足了,就覺得父母是愛他們的。作為父母,我們或許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因為他有自己的人生。但是我們卻可以讓孩子更快樂!
更重要的是,感受和體會孩子的快樂,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應該細心觀察,讓孩子擁有孩子的視角和童心,讓自己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當孩子愉快地趴在地上研究小螞蟻的時候,你不妨也蹲下來,好奇地說:「這些小螞蟻為什麼要搬家?」當孩子不怕山坡的陡峭,努力攀爬的時候,你不妨也加入進來,和孩子來一場愉快的比賽。當孩子因為贏得了比賽而歡呼雀躍的時候,你不
妨也面帶笑容地蹦蹦跳跳,讓孩子感受到:原來爸爸媽媽也懂我的快樂,原來爸爸媽媽也因為我的快樂而快樂!
所以,父母在每天的生活中,不僅要多與孩子在一起,更要與他們一起感受歡樂與驚喜。事實上,你這樣做了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父母,而孩子則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孩子!
陪平等交流,和孩子做朋友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終究有一天他們會長大成人,不再依賴父母。所以父母都想要給予孩子更多的幸福和快樂,讓他們能夠健康順利地成長。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如何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呢?
想要真正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要平等地和孩子溝通交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如此一來,孩子和父母的心靈才能越來越貼近。事實上,雖然父母是長輩,但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孩子應該受到真正的尊重。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經說:「與孩子做朋友,才是做父母最高的境界。所謂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當成寵物和工作,而是把他看成是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要愛他疼他,而且還要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尊重。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橫加干涉,而是應該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商量。」而作為父母,「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才是所能獲得的最大成功」。
有一些父母在這一點上就做得非常好,他們始終把孩子當成是朋友,給予孩子發表意見和參與家庭事務的權利。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父母變得越來越開明,很多人努力想要和孩子做朋友,希望形成一個平等自由的親子交流氛圍。
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少有父母能夠真正地和孩子成為朋友。絕大部分父母愛孩子,但是也愛在孩子面前擺家長威風;想要孩子變得獨立自主,卻一直企圖主導著孩子的世界。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父母都會擺出這樣的姿態:我是你的家長,你必須聽我的,在這個家我說了算,你沒有提意見和反駁的權利。
陳聰非常愛自己的女兒,平時不僅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女兒的要求,每天還盡量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玩。她覺得父母的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和教育,也自信自己給予了孩子最好的陪伴。可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讓陳聰對自己的教育產生了懷疑。
原來,女兒老師最近布置了一篇題為《我的媽媽》的作文,作文開始是這樣寫的:「我的媽媽非常漂亮,高高的個子,白皙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顯得非常文靜。媽媽非常愛我,總是滿足我的要求,也時常陪著我玩耍。」
看到這裡,陳聰感到非常欣慰,暗暗誇獎女兒懂事,可是,接著向下看的時候,陳聰就呆住了,因為女兒的作文中寫道:「我愛我的媽媽,可是有一點遺憾的是,媽媽從來不把我當成朋友,一點也不尊重我。她寵愛我,卻凡事喜歡為我做主,從來不徵求我的意見。即便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媽媽也二話不說地否決掉。媽媽對我好,可是也愛在我面前擺架子。我想和媽媽像朋友一樣平等地交流,我不想成為媽媽的附屬品……」
陳聰沒有想到,女兒竟然對自己有這麼多意見。開始,她有些氣惱,認為自己把女兒嬌慣得無法無天,一個小孩子聽父母的話就好了,還講什麼尊重和交流!我這麼做不都是為了她好嗎?真是不懂父母的苦心!
可是,仔細想一想,陳聰發現原來自己真的存在女兒所說的問題,平時總是以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也沒有太在意和孩子進行談心。孩子也是渴望尊重和理解的,誰說父母就不能和孩子做朋友?
從此以後,陳聰改變了與女兒的交流方式。比如家中有什麼事情需要作
陪決定的時候,會徵求孩子的意見;比如孩子情緒不高的時候,她會放下手中的活兒,耐心地詢問女兒不高興的原因,傾聽女兒訴說自己的煩惱;更重要的是,陳聰開始尊重女兒的獨立人格,絕不干涉孩子與朋友交往,絕不窺探孩子的隱私。
正是因為陳聰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像和朋友一樣和孩子交流溝通,母女兩人的關係更加親密了。而女兒的自立自強的意識也逐漸增強,在學習和生活中也大大增強了自信心。
看得出,陳聰是愛女兒的,也希望給孩子最好的陪伴。但是她在寵愛和關心孩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孩子的尊重,平時和孩子交流時也是以強勢的家長姿態出現的。正因為如此,女兒愛自己的媽媽,知道媽媽也愛自己,卻始終無法做到心靈的貼近。
父母應該明白,自己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意識。所以,不管面對多大的孩子,父母都應該拋棄居高臨下的心理和強勢獨斷的姿態,只有把孩子當成朋友,做到平等自由的對話,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告訴自己,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孩子心裡想什麼,甚至感覺有時候孩子和自己還有些疏遠感。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不能尊重孩子而引起的。這些父母平時不給孩子和自己交流的機會,孩子有什麼秘密或是高興、傷心的事情想要傾訴,父母只會不耐煩地打斷孩子;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父母不僅不尊重孩子,反而時常訓斥孩子,「你這麼小,哪有那麼多意見,乖乖就我的話就好了!」如此一來,孩子感覺自己不被父母尊重,以後有什麼事情自然就不會和父母交流了。
更嚴重的是,如果父母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的附屬品,甚至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其結果只能是扼殺了孩子的獨立人格,使孩子的人生和靈魂都
不完整。試想,孩子想和你做朋友的時候,你卻以家長的姿態命令他,孩子如何向你傾訴心聲?孩子想和你平等交流的時候,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斷,孩子如何與你親近?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應該學會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分享他的喜悅和悲傷,從而使孩子得到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