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羅馬史》(

第六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羅馬史》(

日耳曼-羅馬時代或轉型時代476—800第十二章野蠻人王國

在西部羅馬帝國解體的部分,我們討論過一些關於日耳曼部落遷徙和定居的內容。這一章我們將會簡要地敘述在帝國解體之後的兩個世紀里,日耳曼人在舊帝國不同部分建立的主要王國的政治命運。

202.東哥特王國(493—554)

人們將會記得奧多亞塞是廢掉最後一位西部羅馬帝國皇帝的野蠻人首領(第174條)。他在義大利的軟弱統治只維持了17年就被狄奧多里克領導的東哥特人結束了,狄奧多里克是東哥特人的偉大領袖,他在義大利建立了東哥特王國。

狄奧多里克統治的33年裡(493—527),義大利經歷了安敦尼時代以來最為平靜繁榮的時光。國王實現了他的諾言,那就是他的統治會讓人遺憾「哥特人沒有早一點到來」。他努力保護羅馬文明,修復了羅馬的道路,重建了帝國殘破的紀念碑,並盡量維護羅馬的法律和風俗。

偉大的狄奧多里克建立的王國在他死後又持續了27年。(1)東部皇帝查士丁尼趁機派軍隊結束了野蠻人的統治。最後一個東哥特國王戰死疆場,義大利帶著她慘遭蹂躪的國土和城市的廢墟,再一次短暫地與東部合併在了一起(544)。(2)203.西哥特王國(415—711)西部的羅馬帝國政府被奧多亞塞及其同伴終結的時候,西哥特人已經佔領了高盧南部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他們被法蘭克國王趕到了比利牛斯山以南,但是,對西班牙地區的佔領卻一直保持到8世紀初被薩拉森人(Saracens)打敗為止(第249條)。至此,西哥特王國已經延續了300年的時間。其間,征服者與西班牙之前已經羅馬化的居民彼此融合在了一起,所以,今天西班牙人的血管里流淌著伊比利亞人、凱爾特人、羅馬人和條頓人,以及最後的入侵者非洲摩爾人(AfricanMoor)的血液。

拉韋納狄奧多里克的陵墓

204.汪達爾王國(429—533)

我們已經講過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的王國,以及他們如何在國王蓋薩里克的率領下,滿載從羅馬劫掠的珍貴戰利品,駕船順著台伯河而去(第173條)。

汪達爾人是阿里烏斯派教徒,所以,他們瘋狂地迫害正統基督教徒。在非洲天主教徒的懇求下,東部皇帝查士丁尼派遣貝利薩留(Belisarius)將軍把野蠻人從非洲驅逐出去。遠征成功了,迦太基和富饒的非洲土地歷經100多年野蠻人的統治后重歸帝國。留下來的汪達爾人逐漸融入了羅馬人之中,歷經幾代之後,無論是從非洲沿岸居民的外表、語言還是風俗習慣上,都看不出野蠻人的痕迹了。汪達爾民族消失了,只有它的名字留了下來。

205.墨洛溫王朝統治下的法蘭克人(486—752)羅馬滅亡前很久,法蘭克人就已經定居在高盧的土地上了(第170條),他們在那裡奠定了法蘭克民族和君主制的根基。該部落這一時期的首領是克洛維(Clovis)。西部羅馬帝國滅亡時,克洛維滿懷野心,希望在羅馬的廢墟上建立一個王國。他襲擊了高盧北部在野蠻人控制之外地區的羅馬總督西格里烏斯(Syagrius),並在蘇瓦松(Soissons)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486)。至此,愷撒500年前在高盧野蠻人中建立的勢力殘餘被徹底消滅了。

克洛維在短時間內把他的勢力延伸到了高盧的大部分地區,原來的日耳曼諸部落淪為附庸。臨死前(511),克洛維廣闊的王國依據古日耳曼繼承法被分給了他的四個兒子。此後,經過150年的紛爭,墨洛溫王國(Merovingians)(3)變得十分虛弱腐敗,人們輕蔑地稱呼他們的國王為「懶王」(Do-nothingKings),王位的覬覦者「宮相」(MayorofthePalace)以一種我們後面將會解釋的方式,把軟弱的墨洛溫國王趕下台,並開始了法蘭克王國的另一個世系——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的統治。

206.倫巴第王國(568—774)

東部皇帝查士丁尼把義大利從東哥特人那裡收復過來僅僅10年(第238條),半島的大部分土地又重新落入了另一個野蠻人部落倫巴第的手裡。剛到義大利時,倫巴第人是阿里烏斯派教徒,然而,他們後來改信了正統天主教,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賜予其國王「鐵王冠」——因為王冠裡面熔入了一顆基督受難十字架上的鐵釘。

倫巴第王國於公元774年被最著名的法蘭克統治者查理大帝摧毀。但是,入侵者的血脈與帝國的遺民融為一體,今天半島上的這一地區依然被稱為倫巴第,在這裡你有時會看見金色頭髮、白皙皮膚的人,那便是日耳曼血統在今天居民身上的體現。

倫巴第人征服義大利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破壞了羅馬人建立的政治統一,使國家變成了多個較小的政權。這是因為征服的不完整性和倫巴第王朝的封建屬性,它是由各個獨立的小國組成,不像是一個真正的王國。

207.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我們已經提及,在羅馬衰亡時期,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如何在不列顛紮下根的(第170條)。6世紀末,入侵的日耳曼人建立了8到9個,或者更多個國家——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七國時代」(Heptarchy),但「七國」不是準確數字。200年間,諸國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紛爭不斷。最終,韋塞克斯(Wessex)國王埃格伯特(Egbert)(802—839)統一諸國,儘管埃格伯特似乎從來沒有真正獲得英格蘭國王這一頭銜,但他才是真正的首位英格蘭國王。

208.帝國境外的日耳曼諸部落

我們現在已經講述了強行進入西部羅馬帝國境內的最為重要的日耳曼部落,在那兒,他們在自己顛覆的帝國的廢墟之上,奠定了今天義大利、西班牙、法蘭西和英格蘭民族國家的基礎。在舊帝國的境外仍然有類似的其他部落——它們註定要在歐洲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萊茵河東面是現代德國人的祖先。儘管大批日耳曼人穿過森林、越過沼澤進入了羅馬,但他們故鄉的西部(4)依然像大移民之前一樣擁擠。這些部落在文化上是野蠻人,在宗教上大部分是異教徒。歐洲的西北部是斯堪的納維亞人,是今天丹麥人、瑞典人和挪威人的祖先,他們沒有受到羅馬宗教和文明的影響。

第十三章

教會及其制度

第一節

野蠻人的皈依

209.引言

在日耳曼部落的歷史中,佔領西部羅馬帝國最為重要的事件就是他們的基督教化。許多野蠻人在進入羅馬前後就皈依了基督教;這使得羅馬的很多地方免於殘酷的蹂躪,蠻族異教徒很少會饒過其他被征服的民族。阿拉里克沒有動羅馬基督教會的財產,因為他本人也是個基督徒(第167條)。汪達爾首領蓋薩里克會同意教皇利奧的請求並饒過羅馬人的性命也是同樣的原因(第173條)。義大利、西班牙和高盧的命運比起不列顛來,不那麼悲慘,也主要是因為野蠻人在進入羅馬前就皈依基督教,而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時卻依然是野蠻的異教徒。

210.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其他部落的皈依羅馬境外首先皈依基督教的是哥特部落。烏爾菲拉是他們中的先驅使徒,他把聖經翻譯成了哥特語,但是,卻省略了《列王記》,因為他怕這一部分中對戰爭的描述會點燃新皈依者的好戰熱情。

其他參與推翻西部羅馬帝國的蠻族情況都跟哥特人的情況差不多。羅馬陷落時,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還有勃艮第人,都皈依了基督教。不過,他們信仰的卻是阿里烏斯派,這一教派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尼西亞會議上受到批判(第154條),所以,他們被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都得重新皈依正統教派。皈依的過程雖然緩慢,但卻圓滿地完成了。

我們要說的其他日耳曼民族——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德意志人——從一開始信仰的就是正統天主教。

211.法蘭克人皈依基督教

就像盎格魯-撒克遜人進入英國時一樣,法蘭克人初入帝國時也是異教徒。基督教在他們中間的發展,一開始十分緩慢,直到有一次人們相信基督教的神幫助了他們,才讓這個民族和他們的國王放棄舊的信仰,皈依基督教。傳說是這樣的:在一次和阿勒曼尼人(Alemanni)的激烈戰鬥中,法蘭克人陷入了絕境。國王克洛維跪倒在地,求告於基督教的上帝,發誓若取得勝利就會皈依基督教。法蘭克人最終勝利了,克洛維忠於他的誓言,與他的3000名武士一起受洗成為基督徒。

克洛維和他的法蘭克人皈依基督教的故事反映了野蠻人相信預兆和神明的庇佑,如果神不能給予所要求的東西,他們有權改信別的神,這是他們皈依基督教的原因之一。這個故事也說明,接受新的宗教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部落或者民族的事情。

212.法蘭克人皈依的重要性

「法蘭克人的皈依,」歷史學家米爾曼(Milman)說,「無論對當時還是後來的歐洲,都有重要的影響。」因為法蘭克人信仰正統的天主教,其他日耳曼入侵者信仰的是異端阿里烏斯派教義。這使得法蘭克人獲得了羅馬人的忠誠和教會的支持,為法蘭克國王取得優勢地位奠定了基礎。

213.奧古斯丁英格蘭傳教

公元596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GregoryI)派遣修士奧古斯丁帶領40人去不列顛傳播基督教信仰。他在羅馬的奴隸市場上看到了幾張來自遙遠國度的漂亮面孔,便開始對這個民族產生了興趣。

修士在英格蘭人中深受歡迎,人們認真地傾聽這些陌生人的故事,並信服了,他們燒掉了供奉沃登(Woden)和托爾(Thor)的神殿,大多數都受洗成為基督徒。

不列顛皈依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重續了因5世紀混亂而中斷了的與羅馬文明的聯繫。

214.愛爾蘭的皈依

對愛爾蘭的精神征服是一個名為巴特利西烏斯(Patricius)的熱情牧師完成的(約死於469年),他被人們稱為聖帕特里克(St.Patrick),是愛爾蘭的守護神。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他去世時,島上的居民大部分已經皈依基督教了。從來沒有哪一個民族以如此熾熱的感情擁抱福音,凱爾特教會派出了最虔誠的傳教士進入皮克特高地,進入德意志森林,進入阿爾卑斯山和亞平寧的荒原。

在凱爾特傳教士所建立的諸多宗教組織中,最有名的是公元563年由愛爾蘭修士聖科倫巴(St.Columba)在皮克特沿岸的愛奧那(Iona)小島上建立的修道院。愛奧那島成為基督教著名的知識和傳教中心,在近200年的時間裡照亮了周圍異教的黑暗。

215.德意志的皈依

德意志部落的皈依主要得益於凱爾特、盎格魯-撒克遜和法蘭克傳教士的努力。德意志的偉大傳教者是撒克遜人溫弗里德(SaxonWinfrid),以聖波尼法爵(SaintBoniface)為人所知。他生於公元688年,在漫長而忙碌的一生中建立了許多學校和修道院,組織教會,傳教並主持洗禮,最終於公元753年殉道。米爾曼說,通過他,撒克遜人對英格蘭的入侵又迴流到了歐洲大陸。(5)216.異教徒對基督教的反作用就這樣,帝國的征服者被基督教征服了。但我們得承認,這場勝利更多是名義上的,而非事實上的。教會不可能一次性地教化眾多的異教徒。在他們被稱為基督徒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粗野殘暴又頑固迷信的野蠻人對基督教義知之甚少,且不具有真正的基督教精神。這種日耳曼的野蠻狀態對教會的消極影響無疑應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中世紀大部分時期里歐洲可悲的道德狀況。

著名的愛奧那修道院遺址

如果一個人在馬拉松平原上沒有感受到對國家的熱愛,如果一個人在愛奧那遺址上沒有感受到對宗教的虔誠,那他就不值一提。

——約翰遜博士

第二節

隱修制度的興起

217.隱修制度的定義;「隱士之父」聖安東尼在第3至第6世紀之間,隱修制度在教會中發展起來。這種體系非常引人注目,對中世紀和後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了解一下它的精神和目標。

隱修制度,從廣義上來講,指的是一種簡樸克己、離群索居的生活,意在修鍊靈魂。按照這個定義,它主要包括兩種人:(1)隱士或隱居者,即離開俗世,在無人煙的地方獨自居住;(2)修道士或修士,這些人在一個屋檐下過群居生活。

聖安東尼是一位埃及苦行者(約出生於公元251年),他的身體力行和廣泛影響讓很多人對隱修有了巨大的熱情,人們稱之為「隱士之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著書描寫了他一生的傳奇,在基督教世界的反響很大,成千上萬的人效仿聖人拋卻紅塵,遠避沙漠之中。據估計到4世紀末時,埃及很多地區沙漠里的人口幾乎和城市一樣多。

218.西方的隱修制度

4世紀時,為氣候溫和的東方尤其是埃及所喜愛的禁欲主義的隱修,逐漸變成了修道院制度;也就是說,某位有名的隱士吸引了諸多的追隨者,他簡陋的茅棚或小屋成了修道院的核心。

隱修制度在東方建立后,很快就被引進到了歐洲,在很短時間內遍布已經有了基督教根基的西方國家。修道院內幾乎是完全的隱居生活。一時間,修道院遍布各地。西部羅馬帝國的覆亡和野蠻人的進攻使得逃亡到修道院的人數劇增。

219.聖本篤(St.Benedict)會規為了讓修士的隱修和苦行更為規範,在隱修制度興起的早期便設立了一些規則供他們遵守。其中,修士的三個最基本要求就是絕財(Poverty)、絕色(Chastity)、絕意(Obedience)。

最偉大的修士立法者為努西亞的聖本篤(480—543),位於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著名的卡西諾山(MonteCassino)修道院的建立者。對於宗教界而言,其會規的重要性相當於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第192條)對於歐洲社會的重要性。會規中的很多規定都是十分明智和實用的,比如,其中一條規定體力勞動是神聖的義務,另外一條要求修士每天必須花一定的時間讀經文。

遵守聖本篤會規的修士被稱為本篤會修士。這一會規十分受歡迎,一度有4萬座修道院奉行該會規。

220.修士對文明的貢獻

教會建立的修道院體系給脫胎於舊世界、正在成形的新世界帶來了福利。修士,尤其是本篤會(Benedictines)修士,成了農耕者,他們在王公大臣贈予的滿是沼澤的蠻荒之地上精耕細作,把它們變為良田,拯救了歐洲一些最荒蕪的地區。總之,修士是文明開拓進取的先驅者。

修士還是傳教士,他們的熱情和奉獻使得教會迅速地贏得了蠻族的皈依。

修道院安靜的生活不僅孕育了虔誠,也促進了教育。修士成了教師,並在修道院的支持下建立了學校,這些學校是中世紀早期教育的發源地,也是幾個世紀中歐洲精神生活的中心。

修士還是抄寫員,經過艱苦的努力,他們收集並抄寫了古代的手稿,從而為現代人保存了大量的經典學術著作和文學作品,使它們不致佚失。幾乎所有的希臘和拉丁經典都是經由修士之手流傳至今的。

再就是,修士為富人和虔誠者布施,救濟窮人和有需要的人。修道院對老病之人,對厭倦生活之人敞開大門。總之,修道院是中世紀的避難所、旅店和醫院。

一位修士抄寫員

第三節

教皇權力的崛起

221.帝國中的帝國

羅馬滅亡之前很久,在其內部就有一個宗教之國,在組織和管理體系上都與帝國的模式別無二致。這個精神王國和世俗王國一樣等級森嚴,其中包括助祭(Deacons)、牧師(Priests/Presbyters)和主教(Bishops)等各級執事人員。主教們組成了主教團(Episcopate),有四個等級:區主教(CountryBishops)、市主教(CityBishops)、都主教(Metropolitans)或總主教(Archbishops)及宗主教(Patriarchs)。4世紀末時,共有五個宗主教區(Patriarchates),分別以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和耶路撒冷這五大城市為中心。

在所有宗主教中,羅馬宗主教的地位被公認是最尊貴的,進而在權威性和管轄權上獲得了優先地位,這一點也同樣得到了廣泛承認。8世紀末期,大部分基督教世界里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宗教王國。

除了那些坐上了聖彼得位置的大人物——比如教皇利奧一世(LeotheGreat)、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theGreat)和尼古拉斯一世(NicholasI)——的影響,還有其他各種歷史因素使得羅馬主教的權力得以實現。在接下來的講述中,我們會大體看一下這些有利的因素。這些事件在教皇權力的崛起與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

222.對聖彼得(St.Peter)及其建立羅馬教會的信仰人們相信,主給予使徒彼得至高無上的權力。人們還相信,彼得建立了羅馬教會並在尼祿的暴政下殉難了。

這些信念和解釋讓羅馬主教成為了彼得的繼承者,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聲譽,證實了他們權力的合法性,使他們比其他教會組織享有更大的權威。

223.處於世界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在最初幾個世紀里,羅馬主教的主張極大地得益於羅馬帝國良好的名聲和威望。從那時起,人們已經習慣於在所有世俗事務上接受羅馬的命令;自然而然,人們也習慣於在超世俗事務上接受其命令和指導。

所以,佔據世界地理和政治中心的羅馬主教便享有所有其他主教和宗主教不曾享有的巨大優勢。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聚集在這座永恆之城周圍的光輝,自然也賦予基督教主教頭頂以光環。

224.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的影響

帝國賦予的優勢並沒有因為這座城市不再是帝國首都而消失。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遷都東方並沒有削弱羅馬主教的權力和榮耀,相反,他們的離開讓主教成了羅馬最重要的人物。

225.牧師成為羅馬的保護者

蠻族入侵是羅馬主教擴大他們影響和權威的另一個時機。羅馬的困境是他們的機會。我們還記得虔誠的教皇利奧是如何讓兇惡的阿提拉撤軍並饒過帝國首都的(第167條);還有公元455年,又是這位教皇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汪達爾王蓋薩里克的怒火,從野蠻人的暴行中保護了全城居民(第173條)。

因此,當皇帝作為羅馬理所當然的守衛者卻無法保衛都城時,手無寸鐵的牧師卻通過神職賦予他的敬畏與威望儘力而為其難為之事,結果便為羅馬教廷帶來了更多的榮譽與權威。

226.西部羅馬帝國的滅亡對教皇權力的影響如果說帝國的不幸給羅馬主教帶來了名望和影響力,那麼西部帝國最終的滅亡也起了同樣的作用。

因此,當帝國的皇庭東移時,羅馬主教成了西歐最重要的人物,而且,因為君士坦丁堡的皇庭如此遙遠,他們便逐漸擁有了帝國的權力。他們是野蠻人首領和義大利人之間的仲裁者,城市間、國家間、國王間的紛爭也交由他們來處理。特別是西部其他地區的主教,在與阿里烏斯派野蠻人起衝突時,也向羅馬尋求建議和幫助。這些事情對羅馬主教權力和影響力的加強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227.羅馬的使團

早期,羅馬教會派出大量傳教團,這讓它成為地方諸教會之母,這些教會組織對它充滿感激,十分忠誠。所以,被羅馬傳教士教化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它滿懷尊敬,是羅馬教會忠實的兒女。不列顛基督徒經常去羅馬朝聖,將他們的彼得便士(SaintPeter』sPence)送去作為貢金。當撒克遜人作為傳教士去教化歐洲大陸上的親族時,他們也把這同樣的情感帶給了德意志人。

228.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落入薩拉森人之手的影響7世紀時,所有東方的主要城市都被穆斯林佔領了(6)。這對羅馬教會來說,有著重要影響,因為在這些城市裡都有一個,或者本來都有一個競爭者。安條克、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從基督教世界的地圖上消失,意味著羅馬教會只有君士坦丁堡一個對手。基督世界的不幸反而增強了羅馬主教的權威。

229.教皇成為世俗君主

8世紀時,東方的希臘教會和西方的拉丁教會之間爆發了一場關於聖像崇拜的爭論,在教會史上稱為「聖像破壞運動」(7)。這場爭論的長期後果使羅馬教會的權威得到了增強。

公元716年成為拜占庭皇帝的伊蘇利亞王朝的利奧三世是位狂熱的聖像破壞者。東方希臘教會的聖像被破壞殆盡,皇帝還發誓要清除西部拉丁教堂里的這些「偶像崇拜的象徵」,為此頒布了一項法令,禁止使用聖像。教皇格里高利二世作為羅馬主教,不僅反對該法令的執行,還發布教令將東部皇帝開除教籍,從而切斷了東部所有破壞聖像的教堂與正統天主教會的一切聯繫。

在這場與東部皇帝的論爭中,羅馬大主教與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君主結成了同盟,我們會在後面大致講一下這個過程(參見第十七章)。這是難得一見的患難之交。教皇幫助丕平家族的後裔成為國王和皇帝;知恩圖報的法蘭克國王幫助教皇抵禦所有的來犯之敵,不管是東部的,還是蠻族的,並為其獻土,為建立教皇的世俗權力奠定了基礎。

這就是教皇權力崛起的大致過程。其影響比其他任何制度都深遠,註定要在整個中世紀決定西歐基督世界的命運。

第十四章

拉丁民族與日耳曼民族的融合

230.引言

野蠻人的皈依、教皇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使得北歐民族學會了羅馬人的文化和藝術,加快了義大利、西班牙和高盧境內的拉丁和日耳曼民族融合。這一章我們將討論這些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我們將講述這兩個民族是如何在羅馬帝國的舊土上融合他們的血統、語言、律法、風俗,並形成新的民族、語言和制度。

231.羅曼民族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蠻族和羅馬人在一些地區都處於對立狀態,彼此心懷怨恨,一方面覺得飽受傷害,另一方面又對對方懷有輕蔑的優越感。然而不久,義大利、西班牙和法蘭西境內說拉丁語的居民和日耳曼入侵者又開始通過通婚的方式進行了血統的融合。

很難統計日耳曼人跟羅馬人通婚的比例,當然,這個比例在各個國家是不一樣的。但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大到足以吸收拉丁化的野蠻人,相反,是野蠻人自己通過改變自身以適應新的環境,從而達到自我融合。所以,到4世紀末,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的一切——住宅、城市、服飾、語言、法律、士兵——都有著羅馬帝國的痕迹。後來,更大的改變發生了。野蠻人湧入進來。一時間,舉目所及,在擁擠的街道和市場上,劇院里、宮廷里,粗魯的日耳曼征服者和前羅馬帝國的居民一起跪在教堂里祈禱。大概至9世紀末,兩者就相當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再過一兩個世紀,羅馬人和日耳曼人都消失了,變成了義大利人、西班牙人和法蘭西人。這些民族被稱為羅曼民族(Romancenations),因為他們本質上都是羅馬人(Roman)。

232.羅曼語族的形成

西班牙和高盧的原住民在被羅馬征服的5個世紀里,逐漸忘掉了他們原本的語言,開始說一種不那麼標準的拉丁語。現在,就如高盧的凱爾特部落和西班牙的凱爾特伊比利亞部落改說更高雅的羅馬語言一樣,日耳曼人粗蠻的語言也為更高雅的拉丁語所代替。在野蠻人進入帝國的兩三個世紀里,哥特人、倫巴第人、勃艮第人和法蘭克人都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母語,改說被他們征服民族的語言。

當然,這種拉丁語在不同民族的口中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由於缺乏共同的通俗文學,在一個國家裡發生的變化不一定會發生在另一個國家。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不同的方言紛紛湧現。到9世紀時,拉丁語作為一種口語已經不存在了,它已經為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法語所替代——這幾種語言都或多或少地與古拉丁語有些相似,因此被稱為羅曼語,因為它們都是從古羅馬語衍生而來。

233.野蠻人的法律

日耳曼部落在進入羅馬帝國前沒有成文法。但是,在進入帝國后,他們開始模仿羅馬人,把自己的規則和風俗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在一些國家,特別是西班牙和義大利,這項工作是在神職人員的監督下進行的,所以,這些國家日耳曼民族的法律是一種羅馬法和野蠻人風俗習慣的混合。然而,總體來說,這些早期編纂的法律——它們大都是在6至9世紀之間完成的——並不是完全模仿羅馬人,而是日耳曼人風俗、觀念和社會生活的反映,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234.日耳曼人法律的屬人特性

野蠻人的法律不像我們的一樣是屬地法,而是一種屬人法。也就是說,不是一國的所有居民都遵守同樣的法律,而是不同的社會階層適用不同的法律。拉丁人適用羅馬法典中的私人法,而日耳曼人適用他們從萊茵河和多瑙河一直伴隨的部落規則和條例。一位歷史學家很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法律導致的奇特現象:「這種事情時常發生,」他說,「五個人一塊坐或一塊走,但是沒有一個人會與其他人適用相同的法律。」

即使是在日耳曼人內部,也沒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說。對罪犯施加的懲罰不是依據他犯罪的性質,而是依據他或受害人的階層來決定。所以,農奴或奴隸會因小錯而遭受重罰或被處死,自由民犯罪則只需贖罪即可,哪怕是殺人罪。他們可以交付罰金,其數量取決於受害人所處的社會階層。

235.神裁法

日耳曼人判定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媒介暴露出了他們的司法管理是多麼原始。最常見的一種方法被稱為神裁法(Ordeals),即問題被提交給神來審判,其中最主要的是火裁法(OrdealbyFire)、水裁法(OrdealbyWater)和決鬥斷訟法(WagerofBattle)。

火裁法就是把一塊燒紅的熱鐵拿在手裡,或是蒙著眼睛光腳走過一排不規則擺放的熱犁頭。如果這個人安然無恙,那就認為他是無罪的。另一種方式是跑過兩個緊挨在一起的火堆,或者走過燃燒的木頭。

水裁法有兩種,即熱水裁法和冷水裁法。熱水裁法是被告人把胳膊伸到滾水裡,如果三天後沒有明顯傷痕,他就是無罪的。冷水裁法中,被告人被扔進河流或池塘里,如果他漂起來了,他就是有罪的;如果沉底了,則是無辜的。人們相信水會拒絕有罪的人,而接受清白的人進入它的懷抱。

決鬥斷訟法是嚴肅的司法爭鬥。人們採用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相信上帝會把勝利賜予正義的一方。這很自然成了好鬥之徒最喜愛的方式。甚至,宗教衝突也有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的。

決鬥斷訟

神裁法經常由代理人來進行,就是僱人或有人願為朋友代勞;所以有為某人「赴湯蹈火」一說。尤其在司法決鬥中,代理人出現的情況更為常見,因為女性和神職人員一般都禁止出現在競技場。

236.羅馬法的復興

現在,我們前面介紹過的蠻族法律體系——如果可以這樣稱之的話——在那些原本兩者并行的國家裡逐漸取代了羅馬法,除了義大利和法國南部,那裡的羅馬人口佔有明顯優勢。但是,羅馬令人欽佩的法理最終證明了它的優越性。到11世紀晚期,以《查士丁尼法典》為代表的羅馬法迎來了復興,並在一二百年間成為所有歐洲各國法律系統的基礎或者強有力的影響因素。

這可以參考日耳曼語在高盧、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命運。野蠻人的語言在堅持了兩三個世紀后,最終讓位給了更高雅的拉丁語,從而形成了今天羅曼語的基礎。同樣,儘管在法律領域,野蠻人的法則和風俗堅持的時間更長,但是最終也讓位給了更為優秀的帝國法律體系,在所有提及的國家都是如此,只是程度多少罷了。羅馬完成了她的使命,給予世界以法律。

第十五章

東部羅馬帝國

237.查士丁尼時代(527—565)

汪達爾人洗劫羅馬之後的50餘年裡(第173條),東部皇帝也不得不奮力抵抗時刻威脅著君士坦丁堡的野蠻人狂潮,生怕遭受西部同樣的災難。如果東部羅馬帝國——希臘-羅馬文化註定的千年守護者——也在這場風暴中滅亡,那給文明帶來的損失則是無法估量的。

幸運的是,公元527年,東部的皇帝寶座迎來了一位極有能力的繼承者,而且命運還給了他一位天賦異稟、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將軍。這位皇帝就是查士丁尼,將軍是貝利薩留。這個時代也以這位君主的名字來命名,被稱為「查士丁尼時代」。

238.查士丁尼:羅馬帝國的恢復者和「文明世界的立法者」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帝國的恢復」,即從野蠻人手中收復他們佔據的幾個西部行省。非洲,我們已經說過(第204條),是第一個從汪達爾人手中奪回的地方。然後是義大利重新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553)。除了這兩個地方,查士丁尼還從西哥特人手中重新奪回了西班牙東南部。

比起軍功,讓查士丁尼的統治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頒布的《民法大全》。這部法典,我們前面已經了解(第192條),體現了古羅馬的所有法律知識,是羅馬留給世界的最珍貴遺產。查士丁尼因此贏得了「文明世界的立法者」的稱號。(8)239.帝國希臘化查士丁尼死後不到一代人的時間,我們下一章將會講到的阿拉伯人就開始了他們驚人的征服過程,在短短的時間裡徹底改變了東部帝國的面貌。

阿拉伯人佔據了帝國那些最缺乏希臘元素的行省,從而使得皇帝的臣民在構成上更加一致,幾乎全是希臘人。羅馬元素消失了,儘管政府還保留著帝國特色,君士坦丁堡的宮廷卻從語言、精神到禮儀都是希臘式的。因此,此後的許多歷史學家都願稱它為希臘或拜占庭帝國,而不是東羅馬帝國。

240.東部羅馬帝國對歐洲文明的貢獻(9)東部羅馬帝國對歐洲歷史有著巨大的貢獻,它是世界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它是歐洲文明的軍事前哨,在1000年的時間裡抵擋了亞洲蠻族的入侵。

其次,它是古典文明寶庫的守護者,是西方新興國家在法律、政治、管理、文學、繪畫、建築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導師。

再次,它保留了帝國卓有成效的觀念和主要原則,在查理大帝時期,又把這些東西送還了西部。沒有東部羅馬帝國,就沒有西部的羅馬-德意志帝國。(參見257條。)最後,它是東歐斯拉夫人在文明和宗教方面的導師。俄羅斯得以成為當今文明世界的組成部分,實際上得益於新羅馬的熏陶。

第十六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241.來自南方的對古典文明的進攻我們討論過來自北方的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進攻並毀滅了整個西部羅馬帝國。現在我們看一下來自南方阿拉伯半島的、對東部羅馬帝國相似的入侵。這種入侵奪去了皇帝治下的相當一部分領土。

242.穆罕默德之前的阿拉伯半島的宗教狀況在穆罕默德之前,阿拉伯人是偶像崇拜者。他們的聖城是麥加。麥加有古老、神聖的天房克爾白(10),這裡保存著一塊據說是天使賜給亞伯拉罕的神聖黑石。去麥加克爾白朝聖的人有的來自阿拉伯最偏遠的地方。

儘管多神教流行,阿拉伯依然有其他信仰存在。猶太人被羅馬統治者從巴勒斯坦驅逐后,大量地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從這些人身上,阿拉伯人熟悉了一神教的教義。他們從無數基督教皈依者的身上,學到了基督教教義。

243.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阿拉伯人偉大的先知,約公元570年出生於聖城麥加。早年,他是牧羊人和守夜者,就像偉大的摩西(Moses)和大衛(David)一樣。後來,他成了商人和趕駝人。

穆罕默德很早就對宗教進行了深入思考。他宣布,大天使吉卜利勒(Gabriel)出現在他面前,並給予他神示,並命他轉告給自己的同胞。他要傳播的新信仰的基本原則便是:「安拉(Allah)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穆罕默德通過努力勸導來獲得追隨者;然而他到處被懷疑,3年後,也只有區區40個信徒。

麥加的天房克爾白

244.出逃麥地那(622)

穆罕默德的傳教終於激怒了克爾白國家偶像的守護者中勢力強大的一方,他們開始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穆罕默德出逃到了鄰近的城市麥地那。聖遷(Hegira),發生於公元622年。穆斯林認為這是其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因而把這一年作為伊斯蘭紀年的元年。

245.用劍來傳播信仰

麥地那的人民擁護穆罕默德的信仰。穆罕默德現在既是立法者,又是精神導師和戰士。他宣布,新的信仰必須靠劍來傳播,這是神的意志。

出逃麥地那的第2年,他開始襲擊和劫掠商隊。聖戰的火焰很快被點燃。來自各地的戰士涌至先知旗下。他們相信,在與拒絕真理的人作戰中死亡,會馬上進入天堂樂土,這加劇了他們不顧一切的熱情。穆罕默德舉劍的10年內,麥加被征服了,新的信條在阿拉伯諸部中被廣泛傳播。

246.征服波斯、敘利亞、埃及和北非穆罕默德死後一個世紀,先知的繼承者哈里發(11)(Khalifa)們發起了一系列的征戰。波斯第一個被征服,古蘭經在曾經聖火燃燒的大地上流傳開來。然後再從東部羅馬帝國手中奪得敘利亞,佔領整個小亞細亞。埃及以及剛剛從汪達爾人手中奪回的北非,也很快從拜占庭皇帝的領土版圖中被抹去了。

征服敘利亞使得基督教的發源地不再屬於基督教世界。北非的歷史千年來與隔岸相對的歐洲緊密相連,曾一度要與歐洲大陸的民族共同追求自由與進步,現在又被拉回到東方的宿命論與蕭條之中,從原本歐洲的延伸變成了亞洲的延伸。

247.攻擊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死後50多年的時間裡,他的信條被繼任者的將軍們一側從小亞細亞傳播到赫勒斯滂,另一側穿過非洲宣揚到了直布羅陀海峽。薩拉森人試圖從這一個或兩個地點侵入歐洲。

第一次嘗試是在東方,阿拉伯人徒勞地想從東部羅馬帝國手中拿下君士坦丁堡,進而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他們在君士坦丁堡的失敗對歐洲文明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其重要性僅次於不久之後在法國圖爾(Tours)的失敗(12)。

248.征服西班牙(711)

穆斯林在歐洲東部受挫的同時,卻在西班牙站穩了腳跟。最後一位西哥特國王羅德里克(Roderic)在戰鬥中遭遇慘敗(第203條),除了一些西北部的山區,整個半島都被入侵者所征服。這次戰爭使得幾個西班牙最好的行省在800年的時間裡不屬於基督教世界。

征服西班牙不久,大批來自阿拉伯、敘利亞和北非的移民者湧入半島,在很短的時間裡,塞維利亞(Seville)、科爾多瓦(Cordova)、托雷多(Toledo)和格拉納達(Granada)諸省的服飾、舉止、語言和宗教就都是一派阿拉伯風格了。

249.入侵法蘭西;圖爾之戰(732)征服西班牙四五年後,薩拉森人便穿過比利牛斯山,在高盧平原建立自己的據點。這引起了基督教世界的極大警惕。似乎穆罕默德的信徒就要佔領整個歐洲大陸了。就像德雷珀(Draper)描述的那樣:新月,呈巨大的半圓形跨於非洲北岸和亞洲海灣,一角掛於博斯普魯斯,一角勾住直布羅陀,似乎很快就會形成一輪滿月覆蓋整個歐洲。

公元732年,即先知死後100年,法蘭克人和他們的盟軍在偉大領袖查理·馬特(CharlesMartel)的率領下,在高盧中部的圖爾平原與穆斯林展開了一場決定基督教世界命運和歷史進程的戰爭。結果,阿拉伯人一潰千里,退到了比利牛斯山以南。

西歐年輕的基督文明由此避免了一場如當初阿提拉和匈奴人一般的災難(第171條)。

250.哈里發帝國的分裂

「在出逃麥地那后的一個世紀內,」吉本寫到,「哈里發是阿拉伯世界絕對的專制君主。」但是,隨著帝國的擴大,有野心和抱負的人紛紛爭奪哈里發的榮耀,在三個首都——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達(Bagdad)、尼羅河畔的開羅(Cario)和瓜達爾基維爾河(Guadalquivir)畔的科爾多瓦(Cordova)——有三個哈里發,每一個都被其追隨者奉為穆罕默德唯一合法的精神和權力繼承人。然而,所有伊斯蘭信徒都同樣尊敬偉大的先知,都對《古蘭經》有同樣的狂熱,都向著聖城麥加的方向禱告。

251.阿拉伯的伊斯蘭文明

薩拉森人和日耳曼人一樣,都是古代文明的共有繼承人。薩拉森人把古代文明在科學方面的積累(13)傳給了歐洲人。他們從希臘人和印度人那裡,開始懂得了天文學、幾何學、算學、代數、醫藥、植物學和其他學科。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得和蓋倫的科學著作,以及印度人關於天文學和代數的論著,都從希臘語和梵語翻譯成了阿拉伯語,成為阿拉伯人研究的基礎。所有傳到他們手中的科學都得到發展和豐富,然後傳至歐洲學者那裡。(14)他們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和十進位(15),給了歐洲人今天所有的科學研究都不可或缺的計算工具。

在文學方面——傳奇和詩歌——阿拉伯人創作出了許多卓越的作品。獨特的《天方夜譚》(ArabianNights)極有價值,反映了處於東方文化高峰時巴格達宮廷的阿拉伯生活方式。它還構成了世界文學不朽的一部分。

所有這些文學和科學活動都可以很自然地在學校、大學和圖書館里找到其印跡。在歐洲引以為傲的教會學校和修道院學校出現的幾個世紀前,在阿拉伯帝國的大城市,如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著名的大學中便聚集了大量有志求學的年輕穆斯林,並營造出了一種學術與高雅的氣氛。開羅目前擁有數千學生的著名「大學」就是阿拉伯伊斯蘭輝煌時代的倖存者。

在建造清真寺和其他公共建築的過程中,阿拉伯建築師發展出一種新的、鮮明的建築風格——其中,保存到今天的最美麗的範本就是格拉納達的摩爾王宮——這種風格為現代建築師提供了最好的範本。

第十七章

查理大帝與西部帝國的復興

252.引言

現在我們回到西方。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在盟軍的幫助下,在圖爾之戰中擊敗了薩拉森人、拯救了歐洲的法蘭克人。在他們中間,出現了第一個恢復古羅馬法律、秩序和制度的人。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里,處處都有他們的國王查理曼的身影——確實,他讓這一時期在世界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這個時代的故事是打開西歐後續歷史的鑰匙。僅僅是列舉一下我們要說的事,你就能明白這一時期的重要性。我們將講述墨洛溫王朝的宮相如何變成了法蘭克國王;然後教皇又是如何因為法蘭克國王的慷慨而獲得了世俗權力;查理大帝又是如何在西方復興古羅馬的制度,融合羅馬和日耳曼因素,從而奠定了現代文明的基礎的。

253.丕平公爵(DukePippin)如何成為法蘭克國王(751)在圖爾拯救了西歐基督教文明的查理·馬特,儘管是法蘭克民族事實上的領袖,可在名義上,他依然是墨洛溫王朝的廷臣(第205條),儘管行使了國王的全部權力,但他至死也未加冕為王。

但是,查理的兒子丕平三世渴望國王的稱號和榮耀。他決定廢掉徒有虛名的主人,自己即位為王。然而,沒有教皇的認可,這樣做就不夠名正言順,於是,他派遣一位使者去見教皇,尋求他的建議。考慮到丕平給予教會的幫助,教皇同意了,並回復說,事實上的國王成為名義上的國王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希爾德里克(Childeric)——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立即被廢掉,丕平加冕為王(751),成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他和他的父親對法蘭克民族和基督教世界作出了傑出貢獻,後來王朝的名字是以他功勛卓越的兒子的名字來命名的。

255.丕平幫助教皇建立世俗權力(756)公元754年,教皇斯德望二世(PopeStephenII)不堪倫巴第人的騷擾,請求丕平幫他對付野蠻人。丕平為了回報教皇助他取得國王的名號,直接代表教皇介入了此事。他率軍來到義大利,驅逐了倫巴第人,並把收復的土地獻給了教皇。(16)作為禮物的象徵,他把拉韋納、里米尼(Rimini)和其他許多城市的鑰匙放在了聖彼得的墓前。

這次的饋贈被認為確立了教皇的世俗權力;因為,儘管教皇斯德望已經下定決心要放棄對東部羅馬帝國的效忠,建立一個獨立的教會國家,但如果沒有法蘭克國王的幫助,他的計劃也就不可能實現。

256.查理曼

丕平的繼承人是他的兒子查理(17)(公元768年—公元814年在位),所有研究中世紀的學者一致認為,查理是5到15世紀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獨立世間,」哈勒姆(Hallam)說,「就像荒野里的燈塔或是茫茫大海中的岩石。」他的偉大讓他的名字本身變成了一塊不朽的紀念碑,而這個名字就是——查理曼。

查理曼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充滿了戰爭和征服,他把領土擴大到了西歐的大部分地區。不過,他最突出的成就卻不是作為戰士,而是作為一個統治者和管理者取得的。他事必躬親,無論巨細,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他慈父般地留心著教會的事務;並建立了多所與教堂和修道院相關的學校,這標誌著西歐基督教世界新知識生活的開始。

257.西部帝國的復興(800)

查理曼統治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便是教皇授予他愷撒的皇冠。這個著名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如下:教皇利奧三世要求查理曼幫助處理羅馬的派系衝突,國王查理曼很快親自帶兵來到羅馬,迅速懲治了擾亂和平的人。利奧感激不盡,決定回報法蘭克國王的鼎力相助。在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他的行為。

很長時間以來,義大利和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之間的敵意越來越強烈。這時東部帝國的伊琳娜女皇(EmpressIrene)廢掉了自己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弄瞎了他的雙眼,以方便自己獨攬大權。然而,她的惡行使得拜占庭皇位出現空缺。在義大利人眼中,愷撒的皇冠不能戴在一個女人的頭上。鑒於這種情況,教皇利奧和他的擁護者希望從異端和娘娘腔的希臘人那裡拿回皇冠並授予更強大、更正統、更配其位的西方君主。

現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的所有日耳曼人首領中,沒有誰比法蘭克國王更配得到這一榮譽了,他是一個卓越王朝的代表,是西方年輕的基督教世界強有力的領袖。所以,當查理曼在羅馬的聖彼得方形大教堂參加聖誕慶典時,教皇走近跪下行禮的國王,把一頂金冠戴在了他的頭上,宣布他為皇帝、奧古斯都(800)。

教皇利奧的本意是把東方帝國的皇庭轉回西方,就像君士坦丁大帝一樣,只不過方向相反;然而,他真正實現的不過是復興了西部帝國皇帝世系,它324年前由奧多亞塞廢掉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而終結(第174條)。我們認為,他實際造成的影響則是:不管教皇和羅馬人做了什麼,東方的希臘人就當義大利什麼也沒發生,自顧自地傳承著自己的皇帝世系。所以,自此以後的幾個世紀里,東方和西方各有一個皇帝,他們都自稱是愷撒·奧古斯都的合法繼承者。(18)西部帝國的復興是歐洲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給了後世一個「偉大的政治理想」,就像教皇的至高無上代表了普世教會的宗教理想一樣,此外還是大部分中世紀歷史的決定性因素。

查理曼只當了14年的皇帝,死於公元814年。他的帝國很快分崩離析,直到公元962年,德意志的奧託大帝才將其恢復,並稱其為「神聖羅馬帝國」。

258.西部帝國復興是歷史的分界線在聖彼得方形大教堂里,當教皇利奧把帝國皇冠戴到查理曼的頭上時,他高呼:「上帝為查理·奧古斯都加冕,偉大和平的皇帝,萬壽無疆,永遠勝利!」教堂里的羅馬人齊聲高呼,接著,教堂外的法蘭克武士也高呼了起來。「這呼喊聲既宣布了羅馬人與日耳曼人的聯合,又是南部記憶和文明與北方新力量的聯合,它是長期準備的結果,而其影響也將是巨大而深遠的。從這一刻起,現代歷史開始了。」(19)(1)狄奧多里克的得力助手是卡西奧多羅斯,一位出生於羅馬的政治家和作家,他不斷地努力,希望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聯合起來,從而在義大利建立一個在東哥特王室統治下強大而永久的羅馬-日耳曼國家,可惜他的努力失敗了。

(2)參見第238條。

(3)原來的墨洛維格部落。

(4)斯拉夫人已經進入了德意志東部。

(5)斯堪的納維亞人、東部斯拉夫人,還有匈牙利人的皈依比我們討論的這一歷史時期要晚些。

(6)參見第十六章。

(7)反對崇拜聖像者意為「聖像破壞者」。

(8)查士丁尼還是世界著名的建造者。他重建了恢宏壯麗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始建於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但是卻在一場暴亂中被燒毀。該建築至今還在,只是拱頂上的十字架被換成了穆斯林的新月。它的內部裝飾是最美麗的基督教藝術創造。

(9)伯里,《羅馬帝國後期歷史》,第2卷,第14章。

(10)得名於其立方體的形狀。

(11)艾布·伯克爾(632—634),穆罕默德的岳父是第一任哈里發。他之後是歐麥爾(634—644)、奧斯曼(644—655)、阿里(655—661),他們都死於刺客之手。

(12)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比圖爾之戰更為重要。

(13)吉本證實,沒有一位希臘詩人、演說家或歷史學家的作品曾翻譯成阿拉伯語。參見《羅馬帝國衰亡史》,第52章。

(14)所有經由阿拉伯人傳至歐洲的科學知識都能由英文中這些詞的寫法反映出來:alchemy、alcohol、alembic、algebra、alkali、almanac、azimuth、chemistry、elixir、zenith、nadir。(鍊金術、酒精、蒸餾器、代數、鹼、年鑒、航向、化學、天頂、天底。)許多阿拉伯的大城市在中世紀是重要的製造中心,許多織物就是以這些地方的名字來命名的,比如,平紋細布(muslin)得名於底格里斯河上的城市摩蘇爾(Mosul),錦緞(damask)得名於大馬士革(Damascus),紗布(gauze)得名於加沙。大馬士革和托萊多的刀則顯示了阿拉伯匠人高超的冶金技巧。

(15)除了數字零,他們記數法中的數字,似乎都是從印度借用的。

(16)這些土地在名義上屬於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但是,丕平卻直接無視他收回的要求。

(17)查理早年和他的弟弟卡洛曼共治。

(18)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用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名稱了,在此之前的使用是不恰當的,因為古羅馬的這兩部分只是同一個帝國的兩個不同行政區劃;應稱其為帝國西部和帝國東部,稱其皇帝為東部皇帝和西部皇帝。最重要的是西部皇帝傳承的恢復實際上破壞了古羅馬帝國的統一性,從此以後一直到1453年,有兩個皇帝同時宣稱自己是羅馬的唯一合法繼承人,而古羅馬時代的兩個或多個皇帝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帝國的共治者。布萊斯,《神聖羅馬帝國》。

(19)布萊斯,《神聖羅馬帝國》,第49頁。在這裡,布萊斯所謂的現代歷史包括中世紀和現代兩個時期。但是,他認為,歷史分兩部分:古代和現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羅馬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