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3)
一九一九年,黑塞開始在瑞士定居下來,並於一九二三年正式加入瑞士國籍。***
無論身在何處,創作依然在繼續。但戰爭的殘酷現實,讓黑塞的思想不得不在痛苦與摧殘中幾經幻滅。
要如何從心靈的流亡中,獲得精神的最終解放?
時間漫漫,在不斷的淬鍊與掙扎中,他已經懂得了如何從宗教、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探索那命懸一線的途徑。而文字,正是探索的最佳工具。在他的一些中期著作中也可以看出,其間他很是醉心於尼採的哲學,且對印度佛教和中國的老莊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5
他的長篇小說《悉達多》,就用詩意與孤意並存的筆調,探索了一個關於流浪,關於追尋,關於皈依的故事。
悉達多,他是古印度的婆羅門之子,不僅擁有英俊的外表、優秀的品行、超群的智慧,以及高貴的血統,還有幸福的家庭與忠實的夥伴。世間的一切神佑彷彿都降臨在了他的身上。儘管如此,他卻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與心靈的安寧。
後來,當三個苦行僧經過他身邊時,他被他們身上的氣息所迷戀,於是毅然決定放棄所擁有的一切,踏上自己的修行之旅。「你的靈魂就是你的世界」,就那樣,清空自我,清空感與身世,去遠方,孤獨地尋找靈魂的新生。
多麼奇妙,當你霧中漫步!
觸目是兀石孤樹,
樹樹各不相見,
每棵都同樣孤獨。
當我的生命猶彼光華,
我的朋友遍布世界,
如今,霧幕低垂,
我一個也看不見。
你難稱智者
若你未識黑暗,
它無聲地、揮之不去地
把你隔於萬物的彼岸。
多麼奇妙,當你霧中漫步!
生命與孤獨何殊,
人人互不相識。
個個同樣孤獨。
——《在霧中》(歐凡譯)
當生命的大霧降下來,孤獨地降下來——
我們必將輪迴。必將成為造物的恩寵。我們的一顆凡心,必將攜帶著塵世的污垢,去滋養聖河彼岸的潔白蓮花。然後,採擷那一縷永恆的芳菲,將其風乾在點燃靈魂之火的祭台上。如此,我們獲得的神性,方可不被黑暗侵染。方可漫過時間與空間的堤岸,永不泯滅……
是的,我們的心靈由軀體包裹。苦修,即是一場由身及心的過程。非常痛苦。但自有意義所在。書中的悉達多深知,他必須從那種痛苦中尋求真理,得獲智慧,蒙受解脫。
悉達多離家后,他進行了長久的漫遊,又跟隨先驅學習禪定。在修行之時,他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七天只進一餐,堅持深刻的冥想。他穿鹿皮、樹皮,睡在鹿糞牛糞上,有時還卧於荊棘之上,讓**與心靈盡量達到極致的艱苦。數年後,他身體消瘦,形同枯木,卻依然沒有得到想要的救贖之道。
既然如此,他又決定徹底反其道而行。他走進繁華的都市,與名妓戀愛,並通過最世俗的手段,成為了一名富商,整日享受極致的物慾。可是,他依然對生活厭倦,且在錦衣玉食的奢靡中越鄙夷自己。他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一個人活著,心靈究竟要如何與時間共處。
在與戀人的最後一次歡愛后,悉達多再次拋棄了所擁有的一切,去了河邊,他想用提前終結生命的方式,獲得最終的超脫。然而,就在他的絕望達到頂峰的剎那,他突然徹悟了。
通過靈魂與**,他終於得知,墮落是必須的,經歷貪慾是必然的,追逐過財富,體驗過噁心,陷於絕望的深淵,都是為了學會怎樣去抵禦它們。
那一刻,他也終於學會了怎樣熱愛這個世界。熱愛,即是不再以某種欲願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想來與之比擬。熱愛,即是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並以歸屬於它而心存欣喜。
《婆羅門書》中對《悉達多》的評價是: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最美麗的「流浪者之歌」,流浪者的雙足宛如鮮花,他的靈魂成長,終得正果,浪跡天涯的疲憊洗去他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