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學會取捨,拋握之間彰顯生活魅力

4.第四章 學會取捨,拋握之間彰顯生活魅力

智者,捨棄就是得到

☆智慧語☆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老禪師

☆藏經閣☆

有一個年輕人,頗有一些才華,對各類技藝都有涉獵,但是自己真正的學業卻是一塌糊塗,一直都沒有什麼太大的長進。

於是在萬般無奈的況下,他決定請禪師為自己指點迷津。

當禪師聽完年輕人的敘述之後,對他說:「施主走了這麼長的山路,肯定是勞累了,我先安排人為你準備齋飯吧。」

禪師吩咐弟子在桌子上面擺滿了各種不同樣式的齋飯,其中有很多都是年輕人根本就沒有見過的。

當開始用齋的以後,年輕人揮動著自己的筷子,他想把每一道齋飯都嘗一遍,所以等用齋完畢之後,他吃的自然是非常的飽,甚至吃的有一些多了。

而等到吃完飯後,禪師問他:「施主,請問你吃出了什麼味道嗎?」

年輕人聽到禪師的問話,摸了摸肚子說道:「百種滋味都有啊,我現在已經無法分辨了,只覺得自己的肚子脹得厲害。」

禪師這個時候笑了笑,又問:「那施主你現在是否感到滿足和舒服了呢?」

年輕人回答道:「我現在只感覺到非常的難受。」

禪師聽完年輕人的回答之後笑了笑,不再說話了。

等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禪師帶著年輕人一起去登山。當他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年輕人現那裡面有很多稀奇的小石頭,於是就一邊走,一邊把自己喜歡的石頭放進隨身背著的口袋裡。很快,他的袋子已經裝的非常滿了,他已經背不動了,但是這些石頭實在是太稀奇了,年輕人又捨不得丟棄。

當禪師看到他氣喘吁吁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該放下了,施主你背這麼重的東西,怎麼能夠登上山頂呢?」

年輕人望著那些自己從來沒有攀登到的頂峰,頓時大徹大悟,於是立即拋下了背上的袋子,邁著輕盈的步伐跟著禪師繼續向山頂爬去。

☆心靈窗☆

人生在世,不要去貪戀任何事物,要懂得選擇,學會放棄。只有學會了選擇和放棄,生活才會更加的輕鬆,我們才能向著人生更高的目標前進,才能夠得到我們最想要得到的東西。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關鍵的時候懂得放棄的智慧,才是智者必備的素質,更是開啟一個人成功的鑰匙。

想要改變環境,先要改變自己

☆智慧語☆

改變自己實為改變周遭世界最高明的方法,或者說是一條萬能的捷徑。--老禪者

☆藏經閣☆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面總是落魄,不得志,於是就有人向他推薦了一位得道的大師。他找到大師以後,大師先沉默了很長的時間,之後就默然地舀起了一瓢水,問道:「這水是什麼形狀的?」

這個人搖了搖頭說:「水怎麼會有形狀呢?」

大師聽完之後沒有說話,只是把水倒進了杯子中,這個人於是就明白了,說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一個杯子。」

大師聽完之後還是沒有說什麼,接著他把水倒入了一個花瓶裡面,這個時候這個人又說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狀應該和花瓶是一樣的。」|

大師聽后搖了搖頭,他把花瓶拿了起來,把裡面的水倒在了一個裝滿沙土的盆子里,這個人眼見剛才非常清澈的水一下子就不見了,於是開始深思起來。

這個時候大師從盆子里抓了一把土,十分感慨地說道:「你看看,水就這樣給消失了,這其實也是一個人的一生啊!」

這個人把大師說的話反覆想了很久,終於高興地說道:「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來告訴我,社會其實就是一個個規則的容器,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水一樣,盛入了什麼樣的容器,就要變成什麼樣的水。而且,我們每個人還非常有可能從某一個容器當中消失,就好像這水一樣,消失起來是如此的迅速、突然,而且好像是一切都沒有辦法改變的。」

這個人說完之後,他就看著大師,因為他非常著急,想從大師口中得到認可。

「是這樣的。」大師摸了摸自己的鬍鬚,但是轉而又說道:「其實也不是這樣的。」

說完之後,大師就出門了,這個人當然是緊隨其後。到了一個屋檐底下,大師伏下了身子,用手在一塊青石板做成的台階上面摸了摸,然後就頓住了。這個人也把自己的手指伸向了剛才大師手指所摸到的地方,現居然有一個小坑,他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不知道大師摸的這個小坑,到底蘊藏了什麼樣的玄機。

就在這時,大師說道:「一到雨天,雨水就會順著屋檐往下落,你看,這個青石板的台階上的凹處,就是水常年落下的結果。」

大師說道這裡,這個人才大徹大悟了,高興地叫道:「我終於明白了,人能夠被束縛在某一個容器的規則當中,但是有的時候就和這小小的水滴一樣,能夠改變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靠自己的韌勁把這個容器破壞掉。

大師聽后非常欣慰地說道:「你明白了,小坑會變成洞的。」

☆心靈窗☆

我們為人處世就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特別是對於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更應該懂得既要適應環境,也要努力改變環境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自我。我們有必要知道一點人世故,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彎一彎腰,低一低頭,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唯有那些不僅僅是堅硬,更多的是有一些韌性的人,才能夠克服更多的困難,取得成功。

取捨之道乃是無價之寶

☆智慧語☆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幫助,勿以善小而不為。無求的行善,心也坦蕩;有意的行善,令人生畏。--老禪師

☆藏經閣☆

曾經有一位將軍名叫足利,他有一天邀請當時著名的一休禪師到家裡來用茶,足利將軍熱地拿出家裡所有的珍稀古董,每一件都讓一休禪師鑒賞,而且還不停地請一休禪師表看法。

當一休禪師看完之後,卻說道:「將軍,你的這些古董雖然很好,但是它們和我的三件無價之寶是沒法比啊。」

足利將軍一聽,就來了興緻,急忙問道:「沒有想到一休禪師原來也是行家啊,那你的三件無價之寶是什麼呢?」

一休禪師回答道:「這寶貝其實也沒有什麼新鮮的,我擁有的也就是盤古當年開天闢地時所用的石頭、歷朝忠臣們所用的飯碗,還有的就是前代高僧使用的萬年拐杖。」

結果足利將軍聽完之後驚訝之溢於表,迫不及待地問道:「啊,這些真的是無價之寶啊,一休禪師您看您一個出家人,也用不著這些東西,不如把這些無價之寶賣給我吧。」

沒有想到一休禪師非常爽快地答應了,但是卻提出了一個條件:「將軍,賣給你可以,但是每一件寶貝如果沒有一千兩銀子我是不會考慮的。」

足利將軍還是以為是什麼條件,沒想到是這個條件,於是非常爽快地就答應了。

足利將軍為了防止夜長夢多,於是就叫侍從趕緊拿著銀子和一休禪師去取回這三件寶貝。

一休禪師回到寺廟以後,當著侍從的面,拿起了寺廟門口抵門用的那塊石頭,把正在喂狗的破碗以及自己手中的破手杖遞給了他,就讓他把這三樣東西帶給足利將軍。

侍從什麼話也沒有說,就帶著一休禪師交代的東西走了,等他見到將軍之後,告訴了這三件東西的來歷。

將軍聽完之後非常生氣,於是就跑到寺廟裡面找一休禪師理論,怒道:「你身為禪師,我一直以來都把你當成我的好朋友,可是你為什麼要這麼欺騙我,玩弄我呢?難道你就不怕我一怒之下殺了你嗎?」

沒有想到一休禪師聽完足利將軍的怒之後,並沒有生氣和驚慌,而是微笑地說道:「我怎麼敢欺騙將軍呢,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鬧飢荒,很多人都餓死了。將軍的三千兩銀子我已經拿去賑災了,你已經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這難道不是得到了無價之寶嗎?」

☆心靈窗☆

一個人不管多麼有錢,不管多麼有權利,也只有當把這些錢和權用於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時候,才揮了它們應有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懂得取捨,懂得關心和幫助別人是一個人最偉大的美德,只有當我們在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體會到生活中真正的幸福,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一場前所未有的洗禮。

合棄自卑,自信讓人生更有色彩

☆智慧語☆

有名無名皆悲喜,有名累,無名輕。無名時常欲人重,卻不知重后累也。有名且當無名,無名自信有名,名方非名。--老和尚

☆藏經閣☆

有一個學僧名叫道岫,他一心向佛,但是道岫已經苦心修行了十多年,始終都沒有悟出禪理來。道岫眼看著自己的師弟們都一個個悟道出師了,而自己這麼多年卻始終沒有多大的進步,可以說還是大俗人一個,他不由得心急如焚。

道岫心想:自己現在也不懂得幽默,而且頭腦也不靈活,所以才入不了門。自己這麼樣苦苦的修鍊下去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還不如自己做個苦行僧算了。

於是,道岫就打點了二斤半的衣單,準備要遠行。在臨走之前,他便到法堂去向廣圄禪師告別。

道岫稟告道:「師父,學徒辜負了您的細心教誨,自從皈依在您座下,修禪已經有了十年之久,但是卻始終都悟不出一點東西來。我想,我實在不是一塊學禪的料,所以,我想四處雲遊,特意來向您老人家告別。」

廣圄禪師聽完之後感到非常的吃驚,於是問道:「哦,你為什麼沒有覺悟就要離開呢?難道在這裡悟不出來,到別的地方就可以悟出來了嗎?」

道岫非常誠懇地再一次稟告說:「師父,我在這裡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將自己的全部時間都花費在了參禪悟道上面,但是我已經這麼用功了,卻還不可以開悟,我想可能是我自己和禪沒有緣分吧。我看著師弟們一個個都出師了,心裡非常的著急,也很難受。師父,您還是讓我去做一個苦行僧吧,這樣我的心裡會好受一些。」

廣圄禪師聽道岫說完之後,開示道:「悟,是一種內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是無法用來形容的,當然也無法傳達給別人,更是學不來的,所以著急也是不可能得到的。別人是別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禪道,這是兩回事,你為什麼要混在一起呢?」

道岫聽完之後非常的沮喪,辯解道:「師父,您是不知道,我跟師弟們一比,就好像是麻雀見了大鵬鳥,心裡慚愧極了。」

廣圄禪師當然知道道岫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他卻故意裝作不解的樣子問道:「大鵬鳥怎麼大了?小麻雀又怎麼小了?」

道岫回答說:「大鵬鳥一展翅,就能飛越好幾百里,而我只能在草地幾丈的範圍內活動,無論我怎樣的努力,最後也只能飛出幾丈去。」

廣圄禪師聽完了道岫的話,意味深長地說道:「大鵬鳥一展翅就能飛出幾百里,但是它能飛越生與死的界限嗎?它能不能和小麻雀一樣輕而易舉地站在枝頭呢?」

道岫聽完廣圄禪師的話后,沉默了起來。他最後收起自己的行禮,再也不提做苦行僧的事了。

☆心靈窗☆

每個人都有煩惱的時候,而且煩惱的來源很多,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因為自己和別人比較而滋生的。但是實際上這種比較除了只能給我們增添無謂的痛苦和煩惱以外,沒有其他的一點實際用途。如果我們想獲得理想的生活,倒不如腳踏實地,按照自己的人生路線堅定地走下去。

追求美,但不是完美

☆智慧語☆

太想贏的人,最後往往很難贏。太想成功的人,往往很難成功,太想到達目標的人,往往不容易達到目標,過於注意就是盲,欲速則往往不達,凡事不可急於求成。--老禪師

☆藏經閣☆

佛陀不僅被很多僧眾所尊敬,而且也得到很多周圍群眾的敬仰,特別是當地的一些人都是非常恭敬地來供奉他。

有這麼一位年輕人,他非常的敬佩佛陀,他把佛陀看成是貴為王子,因為佛陀能夠捨棄自己的富貴而選擇出家,所以最終他得到了天底下人們的敬仰和尊重。為此,這位年輕人非常的羨慕,總是盼著自己也能夠有這麼一天。於是,這位年輕人就向自己的家人提出了出家的事,父母當然是捨不得了,但是最後還是把他送到了佛陀的面前,希望佛陀能夠幫自己的孩子完成他的心愿。

佛陀於是就收下了這位年輕人,然後請長老比丘代為教導,長老比丘對這位年輕人說:「你一定要守戒--五戒、十戒,有的時候可能要守到二百五十戒。」當這個年輕人聽了之後現居然要守這麼多的戒,心裡就開始慌了,因為他想:這麼多的戒律,自己是一定守不住的,既然這樣的話,我還不如早日還俗,還俗之後在家裡作為一名居士也不錯。

當長老比丘知道了他的這個想法以後,也和他一樣開始內心不安了。因為這位年輕人是佛陀親自交給他教導的,如果他還了俗,怕自己沒有辦法和佛陀交代。於是這位長老比丘就向年輕人說道:「你要想還俗也可以,但是你必須向佛陀表明你的心意。」

後來佛陀知道了這件事,於是就詢問了年輕人想要還俗的原因,當他知道年輕人是因為嫌戒律太多,怕自己無法嚴格遵守的時候,佛陀對年輕人說道:「其實修行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現在我只要求你能夠守住三項戒律。」

年輕人一聽完,當時就高興了,說道:「就只有三項戒律嗎?那這個應該是比較容易的,如果這樣的話,我願意繼續留在這裡。」

佛陀說:「你只要守好自己的身、口、意就可以了。如果你這三業可以清凈的話,那麼一切戒律你都可以遵守的非常好。」年輕人聽完之後非常的歡喜,他馬上就叩頭拜在了佛陀門下,而且還願意終身奉行此戒律。

☆心靈窗☆

生活中的各種煩惱何止千萬,而且它們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就出現在你的面前,讓你煩惱,讓你愁。但是生活其實很簡單,什麼是簡單?簡單就是一種美,簡單就是一種妙法。如果我們能夠抱著單純、簡單的本性進行生活,那麼日常生活中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不歡喜、不自在的了。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智慧語☆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老和尚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釋迦牟尼

☆藏經閣☆

在隋朝的時候,有一位佛教的信徒叫李士謙,他的心地很善良。李士謙從小就是失去了父親,最後他在自己母親去世以後守孝了三年,等到喪服時間滿了,李士謙就把自己家中的私宅都捐給了寺院,而且還立志,以後再也不做官了。

由於李士謙繼承了祖上很多的遺產,所以他的家庭條件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李士謙的個人生活,有的時候甚至比窮人還要節儉,穿的都是破舊衣服,吃的也是一些粗茶淡飯,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去救濟那些沒有衣服穿,沒有食物吃的窮人。李士謙也從來不吃肉,更不會去喝酒,從來也沒有殺過生。

在鄰里如果誰去世了,但是又因為家裡沒有錢無法殮葬的,李士謙都會送給這家一口棺材。有的時候兩個兄弟為了一點錢而爭吵起來,他就會自己出錢補助那不足的一部分,從而讓這兩個爭吵的兄弟感到羞愧,進行互相推讓,直到最後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完全化解。

有一天,李士謙到自己田地里去收稻穀,可是他在很遠的地方就看見有人在他的田地裡面偷稻穀。李士謙不但沒有大聲喊著去捉賊,而且不聲不響地就走開了。當時的很多人都覺得非常奇怪,於是李士謙解釋說:「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一個人誰能不要自己的臉面呢?誰又願意自己去當賊呢?還不是因為這幾年的天災**,人們被逼的沒有辦法了,所以我們應該寬恕他。」到了後來,這個偷稻穀的賊知道了李士謙居然對自己這麼仁慈,也被感動了,從此以後就洗心革面,再也不做賊了,結果後來成為了一位大善人。

又有一年生了大規模的飢荒,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生活了,於是李士謙就拿出了自己家中儲存的上千石的糧食給這些災民食用。到了第二年,由於大家農田的收成不好,借李士謙的糧食還是沒有還上,於是他們都覺得非常的內疚,就集體到李士謙家中給他道歉。但是李士謙沒有要求他們要還自己穀子,還在家中盛款待他們,並且當著他們的面把鄉人們很多借穀子的契約都燒毀了,對他們說:「我家中的存谷本來就是預備著救人之急用的,我並沒有想到囤積圖利。現在你們的債務已經結清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再把這件事掛在心上了。」

結果過了年,天公又不作美了,結果又遇到了大飢荒,李士謙又是盡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大家,當時李士謙開辦了大規模粥鋪,使很多在飢荒中饑寒交迫的人活了下來。

就這樣,每次遇到災荒,李士謙都會傾盡自己的全力來幫助大家。

常常有人對李士謙說:「李先生,你這麼樂善好施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您的陰德真的是太大了,將來一定會得到好報的。」李士謙回答說:「陰德的意義就好像是耳鳴一樣,只能自己知道,別人是聽不到的,現在我做的事,已經讓你知道了,哪裡還有什麼陰德啊!」

正是因為李士謙保持了一顆善良的心,所以他才能夠受到別人的尊重,到了後來,李士謙的後代都非常的富有,人們都說這是李士謙的功勞。

☆心靈窗☆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顆善良的心。有著善良心的人,對自己是自安自足,對他人是一個很好的陪伴。生活中只有播種善良,我們才能收穫希望。一顆善良的心就像太陽,凡事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人世間將充滿陽光,我們的生活將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裝裝「糊塗」,無可厚非

☆智慧語☆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闔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也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閑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宜。--順治皇帝出家詩

☆藏經閣☆

釋迦牟尼一生都在說法,在他臨度的時候,文殊菩薩就請他再為大家說一次法。

釋迦牟尼說:「我在世四十九年,又何嘗說過一句法呢?現在你讓我去給大家說法,難道我曾經講授過什麼嗎?」

禪,其實就是生於沒有文字的拈花的微笑。

相傳,從前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當時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你看看他,他看看你,但是唯有迦葉尊者出了會心的微笑。於是,釋迦牟尼便將這種「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道傳給了他。

這個時候有僧人問靈山:「佛祖拈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靈山回答說:「一方出,駟馬難追啊。」

這個僧人又問:「那當時迦葉他微笑是什麼意思呢?」

靈山聽完之後也笑著說:「因為口是禍門啊。」

正是由於口是禍門,所以一說話說不清楚,便很容易造成誤會,而說出的話又收不回來,所以一般禪宗傳法,都是講究用無的方式。

還有一次,眾人請惟儼上堂說法,惟儼剛開始不同意,到了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惟儼就勉強答應了,可是當大家剛剛聚集在一起,準備聽惟儼**的時候,惟儼卻一不地回到了自己禪房。

當時院主緊緊地追在後面說道:「惟儼,你不是說給大家**的嗎,怎麼現在又要著急回房呢?」

惟儼聽后說道:「講經有講經的法師,說戒有說戒的律師,而我是一名禪師,而禪是不能夠講的,講了也沒有用,這又怎麼能夠怪我呢?」

當大家聽完之後,立即頓悟了。

☆心靈窗☆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語是人們進行正常交往的一種工具,所以當然不能夠沉默不語了。但是,我們在有的時候應該學會慎,如果在一些不可說的況下,最好能夠裝一裝糊塗,採取少說,甚至是不說的態度,這往往是比較明智的。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事

☆智慧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

☆藏經閣☆

佛祖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一個人有四個最好的朋友。第一個朋友叫隨到,因為他總是像影子一樣陪在他的身邊;第二個朋友是他感到最自豪的,總是讓很多人羨慕他能有一個這麼好的朋友;第三個朋友是最關心他的,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肯定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第四個朋友看起來是最忙的,但是他也不知道他這位朋友一天在忙什麼。

有一天,這個人他要出遠門了,因為路程遙遠,旅途艱難,所以他需要找一個人陪伴,於是他問哪一位朋友願意陪伴自己。

第一個朋友說:「我不能陪你,還是你自己去吧。」

第二個朋友說:「你從來都沒有在乎過我,總是忽視我,所以我也不會陪你去的。」

第三個朋友說:「我這個人是無法忍受那些風餐露宿之苦的,所以我最多只能把你送到城門口。」

第四個朋友說:「無論你走到哪裡我都會跟著你的,因為你是我的主人。」

這個時候,這個人聽了四位朋友說過的話,頗有感慨地說:「在關鍵的時候,還是第四個朋友好。」於是,他就帶著第四個朋友開始了他那艱辛的旅程。

佛祖最後解釋說:「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這樣四個最好的朋友。」第一個朋友就是我們的**。當人死後,我們的**肯定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朋友就是我們財富,許多人為了金錢可以說是辛苦了一輩子,但是當人死的時候卻是一分錢也帶不走的,這些金錢最後無非就是水中月,鏡中花;第三個朋友就是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真正的朋友,當你在活著的時候,你們會互相幫忙,但是當你死去以後,你們還是要分開的;而第四個朋友就是指一個人的天性,也許你對它可能都不屑一顧,但是它卻是永遠在乎你的,不管你是貧還是富,你的天性是永遠都不會背叛你的。

☆心靈窗☆

人生在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為了身外之物所拘,心安理得處,就可明心見性。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夠讓我們安心,能夠讓我們遠離浮躁,那麼我們又何必去追求那些身外的事物。唯有放下才可以給生命一份從容,更能給心靈一份坦然與寧靜。

這條路不適合自己,就走另一條

☆智慧語☆

堅持原則使人成功;執著而不懂得變通,卻是失敗的根源。--慧律法師

☆藏經閣☆

臨濟禪師意識到自己馬上就要圓寂了,於是就把弟子召集到一起,訓示說:「等我死後,你們一定要記住,不要讓『正法眼藏』隨我一起消失。」

大弟子惠然禪師立即信誓旦旦地說道:「我們身為大師的弟子,怎麼能夠讓老師的『正法眼藏』消失呢?」

聽了大弟子惠然的話,臨濟禪師點了點頭,問道:「如果以後有人問起來我做的是什麼禪法,你們該怎麼回答呢?」

惠然禪師立即學著臨濟禪師教導別人的方法,大喝一聲:「喝!」

當臨濟禪師看見惠然這樣非常的失望,搖了搖頭說道:「我沒有想到,自己的『正法眼藏』會在你們的大喝聲中滅卻,我真的好傷心。」說完之後,臨濟禪師就坐在法座上面不再說話了。

當惠然看到師父憤然離世,內心悲傷不已。他跪在臨濟禪師的遺體前,哭訴道:「師父平日對來訪者都是大喝一聲,為什麼我學著師父大喝一聲,竟然讓師父傷心絕望的離去呢?」

這個時候,臨濟禪師突然開口說道:「我吃了飯,你們不會覺得飽,我死的時候,你們誰也不能代替。」

弟子們急忙跪在地上叩拜,惠然更是聲淚俱下,哽咽地說:「師父,請您原諒弟子沒有完全領會您的教誨,請你不要離開我們,多多再指導我們一些吧。」

只見,臨濟禪師大喝一聲,憤然地說道:「我才不給你們模仿呢?」說完,臨濟禪師就閉上了眼睛圓寂了。

☆心靈窗☆

修禪悟道要這樣,工作和生活也要這樣,我們要懂得變通,不能死搬硬套,總想著用一個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要懂得隨機應變,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刻意去模仿別人。要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總是鸚鵡學舌,那麼終究不會有什麼成就。

留住青山在,不爭一時贏

☆智慧語☆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一半在於知道,得到它之前必須先放棄某些東西。--慧律法師

☆藏經閣☆

有一天,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正在圍牆上面臨摹一幅龍爭虎鬥的圖畫。在圖畫中,龍在雲端盤旋而下,虎踞山頭,鼓足勁道,擺著要猛撲的姿勢,可是學僧多次嘗試以後,始終無法將老虎猛撲的姿勢畫好。

就在這個時候,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了,於是學僧急忙將無德禪師拉了過來,請他為自己進行指點。

當無德禪師仔細觀察了很長時間以後,才緩緩地說道:「儘管你們把龍和虎的外形畫的是惟妙惟肖,但是你們沒有把龍與虎在進攻時候的特性表現出來。一般龍在進攻之前頭會向後縮;當虎猛撲的時候,會將頭壓得非常的低。如果龍的頸向後的彎曲程度越大,那麼虎頭也就會越貼近地面,它們之間的鬥爭氣勢也就表現的更加明顯了。」

學僧們聽完無德禪師的話以後,開始低頭謹慎思考著。

無德禪師接著說道:「其實為人處事,參禪修道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退一步的話,就可以多做一些的準備,反而會衝擊的更遠;我們只有時刻保持一種謙虛的心態,才能夠走得更遠,爬得更高。」

當學僧們聽完了無德禪師的教誨以後,更是感到疑惑不解,問道:「大師,退步的人怎麼可能再向前呢?謙虛的人怎麼可能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呢?」

無德禪師聽完之後說道:「這樣吧,我給你們留一詩,其實奧秘就在其中。」說完,無德禪師緩緩呤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當學僧們聽完這詩后,開始反覆參悟和研究,最終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心靈窗☆

為人處事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有的時候,暫時的後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是為了做更充分的準備。有時,退讓並不意味著落後,而是為了在自省之後更好地向前。有時我們需要頂天立地,孤傲不群,如同龍抬頭虎相撲;但有時我們也需要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左手寬心 右手捨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左手寬心 右手捨得
上一章下一章

4.第四章 學會取捨,拋握之間彰顯生活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