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十五章十萬進士(1)
一
在我七歲那年,因為幫村東重病卧床的老太太寫了幾次信,又讀了幾次信,她就誇我:你這孩子心善,總有一天,會有很多螢火蟲給你照路,去考狀元!
兩年後我到上海讀中學,一天晚上約了幾個同學去看電影,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們就躲進了一家雜貨店。店老闆詢問了幾句,不相信我們這麼小就成了中學生,我們只得拿出學生證給他看。他一一看罷,嘆一聲:你們全是秀才。
再過幾年,我獲得了上海市作文比賽的大獎,領獎時主持人說:這位就是狀元。
——這些零散的記憶說明,直到我的少年時代,像「狀元」、「秀才」這些科舉概念,還是人們的日常用語。
幾年前,我去四川閬中,仔細參觀了那裡保存得非常完好的科舉考試場所——貢院。兩位記者問我:「如果把時間倒退兩百年,您會在這樣的貢院里充當什麼樣的角色?」
我說:為了不讓我父母傷心,我一定會來考,而且會考得很好,因此不久又會成為考官,主持這裡的考試。但是,如果開始來考試時遇到不禮貌的待遇,我會拂袖而去,從此浪跡天涯。
可見,科舉考試雖然已經廢止了一百年,但對於現代中國文人而,仍然是「前世今生」,一種集體的生命貯存。
但是,從少年時代開始,我們受到的教育,讀到的書本,看到的戲劇,基本上都是否定科舉制度的。陳世美、蔡伯喈、范進、孔乙己,這些婦孺皆知的藝術形象,都以自己的人格沉淪,闡述了否定的理由。
既然曾經與全國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那麼,身在其中的每一個人當然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褒貶好惡。我們這一代已經不在其中差不多一個世紀,距離給了我們冷靜,理應對這個問題重新作出整體的理性判斷。
除了閬中貢院外,我還參觀過南京和北京的科舉考試遺址。一個個小小的房間,密密層層地排列著,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所在?
二
科舉制度在中國整整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從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緊緊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個龐大的群落,當然也會混雜不少無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體而,卻是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其中包括不少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傑出政治家和行政管理者。
我始終認為,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人類各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特例,科舉制度起了最關鍵的作用。
試想,在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上,每隔三年就有大批文官選拔出來,參與管理龐大的疆域,這種奇迹,其他古文明連做夢都無法想象——它們始終沒有構建起可長期持續的管理者選拔機制。更重要的是,選拔的標準是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這使一代代無數年輕的生命為了爭取仕途而朝夕誦讀,一旦考中為官,又以這種文化「治國平天下」。因此,文化也就獲得了最有效的延續。這種況,在其他古文明中也沒有出現。
這還不重要嗎?
此外,為了選出這些文官,幾乎整個中國社會都動員起來了。而這種歷久不衰的動員,也就造就了無數中國文人的獨特命運和廣大民眾的獨特心態,絕不是我們一揮手就能驅散掉的。
科舉制度的諸多毛病,其實從一開始就有人覺察到了,許多智慧的頭腦曾對此進行了反覆的思考、論證、修繕、改良,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等等。不能設想,這些文化大師會如此低能,任其荒唐並身體力行。
三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不是科舉,古代中國該如何來選擇自己的官吏呢?這實在是政治學上一個真正的大問題。
世襲是一種。這種方法最簡便,上一代做了官,下一代做下去,中國奴隸制社會中基本上採取這種辦法,後來在封建社會中也局部實行,稱之為「恩蔭」。
世襲制的弊病顯而易見:一是由於領導才幹不可能遺傳;二是這種權力遞交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朝廷對官吏的任免權,分散了政治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