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保安族概況(3)

3.第一章保安族概況(3)

二是色目人說。***保安族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為主,從13世紀起與蒙古、藏、回、土等民族逐漸融合而形成的。其主要根據是:先,從宗教信仰看,元初駐紮在今青海同仁地區的西域親軍,包括被徵調的青壯年男子、被俘的婦孺、隨軍的工匠、商人等都信仰伊斯蘭教;其次,從經濟方面看,保安族善於經商,這與當年信仰伊教蘭教的色目人中的經商傳統有關,而保安族人民所擅長的打刀工藝,與元朝蒙古軍的西域回回工匠也有很大的關係;再次,從體質看,保安族體格健壯,多鬍鬚,性格強悍,與色目人相似;然後,從飲食習俗看,保安族精於製作的油香、饊子、涼麵等麵食正是西域民族的傳統美食;最後,現代人類遺傳學對保安族的體質特徵、血型、dna的研究成果表明,保安族來源於中亞細亞,與回族、東鄉族、北方漢族的遺傳基因接近,這從科技層面證明了保安族的族源為:保安族先民的主體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與不同時期遷入保安地方的回族、土族、撒拉族、漢族和當地藏族等不斷交流、互動、聯姻、融合,至明代形成了保安族。

綜上所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研究保安族族源的各種觀點,按本民族意願和所能接受的觀點,作者認為:保安族是元朝以來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區戍邊屯墾,同當地蒙古、藏、土等各民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

以上觀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保安族的族源。總體上,可以將保安族的族源歸結為「一主多元」型,「一主」即保安族先民的主體是來自中亞細亞的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或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多元」即這些駐紮在隆務河畔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保安族先民,在長期的戍邊生活中,與不同時期遷入保安地方的回、土、撒拉、漢、藏等民族不斷交流、互動、聯姻、融合,形成了保安人的多元複合文化特徵。

第二節人口狀況

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保安族的人口展到現在,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明末清初,保安族展很快,達1000多戶,「由土千戶進行直接管理」。到清雍正年間,保安堡已有「番」「回」商賈100餘家,「保安四屯居民共約千戶以上」。村寨相連,各族自成街坊,人來人往,已經呈現出相當繁榮的景象。新中國成立后,保安族人口普查況如下:

1949年,甘肅全省保安族人口為4356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甘肅省保安族人口為4949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甘肅省有保安族5055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國保安族人口9027人,甘肅省保安族人口8322人,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保安族人口8017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國保安族人口為12212人,甘肅省為11069人,佔全國保安族人口的90。6%,占甘肅省總人口的0。05%,占甘肅省少數民族人口的0。6%,其中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保安族人口10564人。

從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保安族人口年均遞增21。99%。人口密度也逐年增加,已由1950年的91人/平方公里上升到1988年的202人/平方公里。而且各鄉鎮人口密度差別較大,大河家鎮的人口密度僅次於癿藏鄉,遠遠高於積石山縣的平均水平。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保安族總人口為1。65萬人,其中男性0。84萬人,女性0。81萬人,性別比為104。04%。與10年前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保安族人口增加了0。48萬人,增長率為41。27%,年均增長3。34%。保安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佈,主要聚居在甘肅省,共有1。52萬人,占保安族總人口的91。91%。另外,保安族人口只有在青海和新疆超過了500人,其餘地區均不足30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保安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保安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章保安族概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