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二章拉祜族的物質文化(14)
拉祜族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雖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前,農具製作簡陋,一直沒有多大改進,效率不高,且數量有限,尤其是犁、鋤、斧等幾種主要的生產工具並不是每戶都有,耕牛也是如此,它們大多集中於富裕階層,一般農戶佔有的鐵制農具數量少,質量也差。這主要是由於本民族不會冶鐵,原料來源困難,加之民族隔閡、交通閉塞等因素,所以只能製造和修理一些小型的農具,很難打制出優質的生產工具。然而不管怎麼說,由於這些鐵制農具的使用,大大推動了拉祜族農副業生產的展,並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對生產力的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如今,拉祜族的生產用具仍然是犁、鋤、砍刀、鐮、耙,但都是經過改良的大號犁、鋤、鐮,質量和功能都今非昔比。部分拉祜族地區,還使用上了拖拉機等先進農具。
第二節飲食習俗
一、主副食
拉祜族與大多數南方少數民族一樣,以稻米為主食。稻米的種類繁多,一般分水稻與旱(陸)稻兩大種類,水稻米又分飯米、糯米和餌筷米,糯米又分白糯米、紫糯米、香糯米和紅糯米。日常食用的是飯米和餌筷米,糯米因太膩,平日很少食用,只是在年節時用來舂制粑粑,磨湯圓粉,做醪糟等。旱稻分白旱稻、紅旱稻和黑旱稻。旱稻米煮出來的米飯比水稻米要粗糙和堅硬,但比水稻米要香。過去拉祜族主要栽培和食用旱稻,現在則越來越多地栽培和食用水稻,其製作方法是用鍋燜煮或煮稀飯,很少用甑子蒸食,但隨著社會的展和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交往的日益頻繁,近年來也出現了蒸食的現象。
拉祜族副食有玉米、小麥、蕎麥、小米、高粱、豆、山薯等,其中玉米無論產量、品種僅次於稻米。副食的食用方法是:將其製成顆粒,在大米不夠吃的況下和大米摻著吃,或碾成粉製成粑粑、糕等食用。如將蕎麥磨成粉,用水和成蕎麥麵,做成蕎麥餅或蕎麥團,用鍋燜熟,食用時可蘸蜂蜜吃。再如將玉米脫粒后舂成小碎塊,簸出糠皮,用清水浸泡一夜,淘洗淋干后再舂細,用篩子篩三遍,灑上少許清水,將玉米面揉搓成一個個均勻的小顆粒,然後放到竹甑里蒸,蒸熟后就像泡糕一樣,用筷子挑或用刀切成塊食用,這是拉祜族苦聰人食用玉米的一種獨特方法。
拉祜族食用的蔬菜種類很少,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自種,一是採集。人工種植的蔬菜只是隨季節栽種青菜、白菜、南瓜、辣椒、豆角、芋頭、茄子、蘿蔔、佛手瓜、黃瓜、蠶豆、豌豆、姜、苦籽果等為數不多的種類。採集山茅野菜是拉祜族一大蔬菜來源,主要野菜有水華菜、野芹菜、火鐮菜、犁板菜、蕨菜、野芭蕉心、枇杷葉等,以及山竹筍、木耳、山菌、山薯等。菜肴的食用方法一律為煮食,近年來隨著與其他民族交往的日益頻繁,也出現了炒食的現象,但極少。拉祜族不食用施過糞肥的蔬菜,嫌其臟,此現象近年來有所改變。辣椒是拉祜族最喜食的蔬菜,每餐必不可少,有諺曰「拉祜人的辣子,漢族人的油」,且食法多樣,無論青辣椒還是干辣椒,或一個個放到火中烤熟后蘸鹽吃,或用油一個個煎熟后蘸鹽下飯吃,或與生薑、蒜、鹽、芫荽等一道舂著吃,或乾脆直接用一個個生辣椒蘸鹽下飯吃,或將辣椒舂製成辣椒面和做成辣椒油食用。
拉祜族的肉食種類也很少,主要是豬肉,其他有雞肉、鴨肉、魚肉、牛肉、羊肉等,輔之以獵獲的野味。肉食來源有兩個:一是自養,一是狩獵。飼養的家禽家畜主要有豬、雞、羊等;狩獵的野味主要有麂子、山羊、野豬、野兔、斑鳩、松鼠、野雞等。
拉祜族飲食口味偏重香、辣,菜肴的烹制方法大體有燒、煮、舂、腌、剁五種,常用的是燉煮和燒烤,很少炒食。近年來,由於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出現了炒食的現象,但極少。拉祜族烹飪方法主要有:
燒,是拉祜族烹飪中最具特色的烹飪方式,設宴待客必備之上等佳肴多燒制而成。拉祜族獵獲野獸,捉得魚蝦,宰殺豬、雞等,都要佐以辣椒、鹽、姜、蒜、野芫荽等燒食。如燒雞,將其頭、爪、脖、翅、脊椎骨搗碎,撒上上述作料,用竹片或木棍夾住,再用香茅草紮緊,放在火炭上慢慢燒烤,直至黃、酥脆,散出誘人的香氣為止。燒豬肚,將整隻豬肚洗乾淨,不剖開,撒上各種作料,用餘燼火慢慢燒烤,嫩滑味甘,回味無窮。燒魚,將各種魚不開膛剖肚去內臟,連腸帶肚直接撒上作料,包上芭蕉葉,放入火塘餘燼中燒食,味道苦涼、清新爽口。拉祜族食用的魚,均捕撈自無污染的河中,故不需開膛剖肚去除內臟也能食用。其他如燒知了、竹蟲、木蟲等,這些均營養豐富,味道香濃,口味極佳。更有奇者,燒甘蔗、多依果(一種野生水果),甘蔗燒過後水分散,味道更加甘甜,多依果燒過後,酸味減少,肉質柔軟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