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在公益中享受成功(4)
28歲以後的李嘉誠轉而探索內心的富貴。1980年,他真正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這時的基金來自他的私人捐款。從此,該基金會就變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李嘉誠認為,錢從社會中來,就應該回到社會中去,絕不能嗜錢如命,不能「拔一毛利天下而弗為」。一個財的人,既不應只顧一己之揮霍,也不應充當守財奴,更沒有必要把財產全留給自己的子孫。他認為,留給子孫的應該是「漁」,而並非「魚」。
李嘉誠重視教育投資,1981年,他在其故鄉廣東汕頭市成立了汕頭大學,另外,包括汕頭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fit未來互聯網路研究中心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都有基金會巨資捐助的軌跡,這些都反映了他對少年失學的痛。在中國內地,基金會更參與大西北振興計劃,主動挹注西部教育醫療援助;同時開展十萬名殘疾人士安裝義肢、就業計劃。他對醫療的關注,則與父親因病去世、自己與肺結核奮戰多年的經歷有關。
該基金會成立以來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幣85億元,其中90%用於教育及醫療,並且將其投入香港及內地。李嘉誠說:「我跟家裡人講,這個基金會要永遠留下,如果我今天離開(人世),基金會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來,已經比我現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誠私人捐予基金會金額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而人們也很難估計,因為香港法令允許基金會可進行投資,投資回報可以在其基金會內滾存。
用之有方的金錢觀
一次,李嘉誠上車前掏手絹擦臉,帶出一塊錢的硬幣,那枚硬幣掉在車下並順著地面向溝渠滾去。天下著雨,李嘉誠執意要從車下把錢撿起來。後來,門旁的侍者為他撿起了這枚硬幣,於是李嘉誠給了侍者100元港幣的小費作為酬謝。他的隨從大惑不解地問:「這是為什麼?」李嘉誠說:「如果不把這枚硬幣撿起來,它很可能滾進溝渠,或者被汽車壓在土裡面,製造這枚硬幣的金屬就浪費了,這枚硬幣也就浪費了。我們把它撿起來,是因為硬幣還有它的用處。」他的隨從又問:「您為什麼給那個侍者100元港幣呢?」李嘉誠說:「這是兩碼事,我給他100元港幣,那是給他的報酬,這100元港幣對侍者來說是有用的。錢可以用掉但不可以浪費掉。」
2001年的一天清早,李嘉誠基金會西部教育計劃訪問團在寒風中來到位於市郊的一所大學。當青海大學負責人在座談會上談到校園網路建設需要資金800萬元時,李嘉誠詳細地詢問了光纖的鋪設等況,但還沒等校方把具體況介紹完,李嘉誠就抓起桌上的礦泉水瓶,一個箭步走上前台,他指著手中的水瓶說:「本來生產這瓶水需要8萬,但在申請資金時卻說需要10萬,那麼多餘2萬就是浪費,辦多少事就該花多少錢。」李嘉誠拿著水瓶走下台時,對迎上前來的一位省長說:「要我馬上拿出一億,我面不改色,但誰要在地下丟一元錢,我會立刻撿起的。」
中午,李嘉誠在聽取省政府介紹的幾個項目時,他再次舉起桌前的礦泉水瓶對在場的人說:「這水瓶的厚度已經夠用了,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花錢把它再加厚呢!再有錢,也不能浪費;要花錢,也要花到實處。」
我們可以從這些小細節看出,愛惜錢已經成為李嘉誠的一種習慣。不僅僅是李嘉誠,而且居於世界財富巔峰的其他富豪也是一樣愛惜錢。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19世紀美國三大富豪之一,他一生賺了大約10億美元,為公益事業捐獻了75億美元,但一生非常節儉。他出門常住同一個旅館,每次都挑選最便宜的房間住。旅館的經理問他:「先生,為什麼您每次都住最便宜的房間,而您的兒子每次來這裡總是住最豪華的套房?」洛克菲勒對經理說:「因為他有一個有錢的爸爸,而我沒有。」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想坐公共汽車回家。他突然現兜里的錢不夠,還少一美元,就向秘書借。他告訴秘書:「記得提醒我明天還你一美元。」他的秘書說:「先生,一美元算不了什麼。」洛克菲勒非常嚴肅地回應:「誰說一美元算不了什麼?一美元要放在銀行里,十年之後就會生出另外的一美元。」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節儉已經成為洛克菲勒的一種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