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蔣介石告訴張學良(5)
可是,九一八事變后局勢的展,很快就開始觸及美國的底線。***10月8日,日本空襲錦州。這一下,美國開始擔心了,它害怕日本向中國關內擴張,以損害美國的在華利益。10月9日,在美國召開了專門內閣會議上,國務卿史汀生在會上憤怒地指出:日本的行動表明,它已把各項國際條約「視如一堆廢紙」。可是接著,國務卿又充滿憂慮地說,如果美國提出任何針對日本的經濟制裁,都有可能導致美日戰爭,美國沒有必要冒這個險,所以只能施以外交壓力,即所謂進行「道義制裁」。美國如此對日本在中國東北動的戰爭一忍再忍,除了下不了與日本撕破臉皮的決心外,還是心存一絲的僥倖——日本人可能馬上就要進攻蘇聯了,也許就在下一星期。
10月下旬,美國總統胡佛表了這樣的講話:
假使日本人公開地對我們說「我們不能再遵守華盛頓協議,因為……我們在北方已和布爾什維克的俄國為鄰,如果在側面再有一個布爾什維克化了的中國,我們的存在就在受到威脅,所以,讓我們有恢復中國的秩序的機會吧!……」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
11月初,日軍向黑龍江推進,美國如釋重負,以為它要進攻蘇聯了。於是史汀生於11月5日向日本駐美大使宣稱,美國對東三省事件的態度並未改變。11月16日,美國列席國聯理事會的特別代表威斯在巴黎表談話說:「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當日軍攻佔齊齊哈爾——當時哈爾濱省的府以後,即與蘇聯通過外交管道溝通,表示對蘇聯並無意採取敵對行動。而且,於11月26日,由日本駐國聯代表芳澤謙吉通知美國,日本準備回師進攻錦州。
於是美國又一次坐不住了,國務院通過駐日大使向日本外相幣原喜重郎提交一份備忘錄,表示「對此殊為關切」;同時向中國政府出建議,讓中國向國聯提出建設划錦州為中立區。但日軍還是於1932年1月3日佔領了錦州。對此,美國政府於1月7日向中日兩國出照會:
鑒於目前的局勢及在此局勢下美國本身的權利與責任,美國政府認為它有義務照會日本帝國政府及中華民國政府,美國政府不能認許任何事實上的勢的合法性,也不擬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間所締訂的有損於美國或其在華國民的條約權利……包括關於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及行政完整,或關於通稱為門戶開放政策的對華國際政策在內的任何條約或協定;也不擬承認用違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均為締約巴黎公約之條款與義務的方法而獲致的任何局勢、條約或協定。
這就是美國的所謂「不承認主義」。1月8日,美國國務院又表補充宣,表示:美國絲毫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合法條約之權利,也不擬過問任何解決事件之方法,但此項方法不得破壞美國在中國的權利。美國政策的基本點是,既利用日本的北進,又限制日本的南擴,一切均不得妨害美國在華的權益。
美國政策的底線終於露了出來:如果日本佔領了整個東北,並且也無意去進攻蘇聯,那麼只要不損害美國的在華利益,美國政府就準備吞下這枚不怎麼好吃的果子。
從九一八事變爆至1932年底,美國供應日本軍火價值達1。81億美元。
當希望日本進攻蘇聯的企圖落空后,美國的對華政策就徹底蛻變為**裸的實用主義外交,只要日本不打碎美國在中國的罈罈罐罐,美國甚至願意部分犧牲華盛頓會議所確立的原則和秩序。那時的美國還處於奉行孤立主義的時代,處於新大陸之上的它,還看不出自己有什麼隔著太平洋對日本說「不」的必要。
美國的戰略家們甚至不如石原莞爾深謀遠慮。石原先把日本的假想敵定位於蘇聯——這是一場兼有利益和意識形態衝突的戰爭;後來,石原又把日本的假想敵定位於美國——這是一場重新排定列強座次的戰爭,也是一場石原版的東西方「文明的衝突」。美國走錯了路,也看走了眼。10年後,在珍珠港的爆炸聲中,美國為它對日本的政策付出了代價。
一九三一年
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