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戰後新世界(7)

81.戰後新世界(7)

十天後,成立了以德國統一社會黨為主的五黨聯合政府。***新政府呼籲全國團結,但局勢仍然動蕩不已。在反對派的壓力下,最高檢察長決定對昂納克的「濫用職權和貪污腐化」的罪行進行調查,並公布了調查結果,人民對黨的領導人更加不滿,各地示威活動又起**。不久,以克倫茨為的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集體辭職。在這種況下,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抓住時機,在11月28日提出了關於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被民德方面拒絕。但是,在民德國內,社會經濟形勢日益惡化,人民要求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12月,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新黨的黨章中取消了關於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和黨對社會的領導作用以及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等關鍵性內容。

為了結束國內的混亂局面,在徵得戈爾巴喬夫同意后,民德領導人提出了德國統一的方案。蘇、美、英、法四大國也意識到德國統一是大勢所趨,2月,四國外長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開會,定下了德國統一的基調,即所謂「2+4方案」。1990年3月,民德舉行大選,得到西德政府支持的以基督教民主聯盟為主體的德國聯盟獲勝,組成民德大聯合政府,基民盟主席德梅齊埃任總理,由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的「民主社會主義黨」被排斥在政府之外。兩德統一的步伐加快。7月1日,兩德統一使用西德馬克,東德馬克停止流通。次日,拆除柏林牆。8月底,兩德統一條約在柏林簽字,民德正式解體,原民德被劃分為五個州;10月3日,這五個州集體加入聯邦德國。統一后的德國使用西德的國名、國旗、國歌和國徽,都設在柏林,聯邦德國的基本法為全德憲法,西德的所有國內法和所簽訂的全部雙邊和多邊國際條約、協定以及歐共體的有關法律和條約,從統一之日起都自動延伸到前民德地區。

自此,在經過四十五年的分裂之後,德國終於實現了統一。

尼克松訪華

1971年4月21日,中國政府就美方提出雙方舉行高層對話的建議給美國政府一個答覆:「要從根本上恢復中美關係,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只有通過兩國高級負責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公開接待美國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國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來北京直接交談。」

尼克松總統於同年5月中答覆說,為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問題,並由於對兩國關係的重視,他準備在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諸位領導人進行直接交談,並建議由基辛格赴華與中國高級官員舉行一次秘密的預備會議。中國同意這一建議。

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雙方討論了國際形勢及中美關係問題,並就尼克松訪華一事達成協議,7月16日表了《公告》。公告說:「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歷史性訪問。訪問期間,尼克松總統會見了**主席,同周恩來總理進行了會談。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

1972年2月28日,中美雙方經過反覆磋商,在上海表了《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中美《聯合公報》的表標誌著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開始,為以後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改善和展打下了基礎。

海灣戰爭

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8月初,伊拉克出兵侵佔了科威特,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這次入侵,引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對於伊拉克的侵略行為,國際社會立即作出了強烈反應,要求伊拉克從科威特無條件撤軍。經過五個半月緊張的軍事調遣、部署和對峙以及頻繁的外交斡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78號決議,授權聯合國成員國在伊拉克於1991年1月15日之前仍拒不執行有關決議的況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維護、執行有關決議,恢復海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然而,伊拉克仍表示拒絕接受決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大歷史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北大歷史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81.戰後新世界(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