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滏口陘
鎮遠軍將鄴城包圍,這種新型的投彈車派上了用場,他們向鄴城投擲了無數的招降傳單,發起了宣傳攻勢。士族、達官貴族、各級將士、商戶、平民百姓看到從天上落下這麼多紙片如同下雪一般,都以為是天神責罰他們,嚇得躲在屋內不敢出門。當看到傳單上控訴成都王司馬穎背信棄義、受齊王冏蠱惑淪為叛軍為禍西炎,企圖依託鄴城負隅頑抗,號召他們奮起反抗。鎮遠軍承諾十五日內不攻城,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考慮,他們緊張的情緒才漸漸穩定下來。
原來是鎮遠軍施放的傳單,城內的達官貴族、軍民百姓開始走親訪友私下聯絡起來。鎮遠軍圍城,原本以為司馬穎的數十萬大軍能守住鄴城,能保護好他們的財產和人生安全,但現在看來好像並不穩妥。天上飄下的傳單是怎麼回事兒?萬一落下的是箭矢或是別的什麼東西呢?如果支持司馬穎守城,一旦城破,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搭進去了,誰敢如此冒險?一時間鄴城內的士族、富商等大戶人家的立場開始動搖,一股強大的暗流開始涌動。
「王爺,讓末將等出城迎戰吧。」趙襄、石超等一眾將領集體請戰。
盧志的離去讓他後悔不已,怪自己的耳根太軟,別人一勸就沒了立場。
到底戰還是不戰?失去了盧志這個智囊,他反而冷靜下來,學會自己一個人靜靜地思考。
十五日的限
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完全有充足的時間來應對。首先加強城內的治安巡邏,不得有人起頭鬧事,一旦發現馬上抓捕,其次司馬躍的二十萬府兵、司馬騰的二十萬并州兵、司馬模的二十萬青州兵、王浚十五萬幽州兵很快就能到達鄴城,他們和鎮遠軍一定會開戰,到時候完全可以觀察雙方的實力,如果戰況聯軍佔優或者與鎮遠軍打得難分伯仲,自己再出城迎戰也不遲。如果鎮遠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自己打開城門投降便是。
想到這裡,司馬穎嘴角不自覺地微翹,露出一絲得意地笑容。
……
司馬躍達成目的便借口需要親自指揮軍隊,已經離開了鄴城,在濮陽郡的范縣與司馬模、苟晞匯合到了一處。面對滔滔黃河,徵集了上百條木船后,迅速搭建了浮橋,數十萬大軍向鄴城快速推進。
……
巍巍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綿延八百里。千峰高聳,百嶺逶迤,綿亘蜿蜒於豫州、并州、冀州三郡交界處。多條河流橫穿山間,形成貫通太行山東西部的峽谷深壑,其中有八條峽谷關隘成為三郡之間來往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塞,稱為太行八陘。從并州到鄴城必須走太行八徑之一的滏口陘。
滏口陘兩側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峭壁陡立,山河縱橫交織,山坳盆地點綴其間,幾乎每隔三四十里地便有一個村寨。山勢連綿起伏,道
路崎嶇,有些地方積雪堆得很厚,非常濕滑。司馬騰率領大軍艱難跋涉,即使多為騎兵,每日只能走百餘里地,如此這般也把將士們累得夠嗆。
派出的斥候還沒有音訊,說明這條道上平安無事。
一路上鮮卑鐵騎和自己的嫡部摩擦不斷,從他們驕縱蠻橫的態度上看,鮮卑人從心底里瞧不起西炎軍隊。遇到涉水區域,他們縱馬飛快掠過,將小心渡河的漢人騎兵身上濺了一身水,被濕了一身的兒郎們氣的哇哇大叫,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卻拿他們沒有辦法。
司馬騰早就下令全軍,切勿與鮮卑人發生爭執,無論什麼原因,必軍法從事。因此西炎軍隊和鮮卑鐵騎組成的并州兵並不和諧,反而頗為仇視,這將成為與鎮遠軍對戰時很大的隱患,而司馬騰卻毫無覺察。
司馬騰根據飛鴿傳書推算,大哥已經和三弟已經渡過黃河。大哥在信中一再強調勿輕敵,他實在想不通大家都是騎兵,鎮遠軍再厲害能厲害到哪裡去呢?鎮遠軍真正的核心戰力便是那些騎兵軍團,從鎮西軍和司馬冏的部下收編的殘兵敗將只能充充人數而已,算不得戰力。鎮遠軍主力鎮守關中和洛陽已經分散了兵力,真正能作為機動兵力的也只有十幾個騎兵軍團,二十餘萬人左右。
而自己便有二十萬騎兵,其中包括五萬精銳的鮮卑鐵騎。幽州刺史王浚也從慕容鮮卑人那裡借到了
五萬騎兵,共二十萬人馬,沿著太行山順勢而下。幽並二州便組成了四十萬騎兵大軍,何況還有長兄和三弟的四十萬步兵外加鄴城的三十萬守軍,鎮遠軍何懼之有?
也難怪鮮卑人蠻橫驕縱了,連自己如此計算后,不禁飄飄然起來。如果此次鄴城之戰順利,大哥將成為西炎的第一權臣,自己和三弟、四弟的富貴指日可待!
前方地勢開闊起來,一身戎裝的司馬騰揮起馬鞭,大聲叱道:「駕!」
胯下坐騎加快速度向前跑去。
……
「哥,咱們為何不在滏口陘的最窄處伏擊并州軍?」李唯向並肩站著的李耀問道。
李耀察看著地形,冷笑道:「兵者詭道也,用兵之道在於千變萬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司馬騰用兵之法不比咱們差,行軍途中勢必派斥候偵查,如果他們的斥候發現這裡有埋伏,他們一定會折返回去走其他的路,咱們埋伏在此就白費力氣了。其次,滏口陘道路狹長,二十萬騎兵足足可以延綿二十里,這裡山勢險要,埋伏不了多少兵馬,形成不了大的包圍圈,只能殲滅其一小部分,大部分敵軍可以從容撤退,咱們不就白白損失一次機會了嗎?還打草驚蛇,放走了司馬騰。」
李唯心中嘆服,微笑道:「哥,您的意思是要活捉司馬騰?」
「不然呢?只消滅幾個小嘍嘍,回去怎麼見李赫大哥?」
「那您認為咱們在何處設伏為好?
」李唯追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