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央視熱播劇《走西口》的雷人差錯――真實才是一種力量(1)

11.央視熱播劇《走西口》的雷人差錯――真實才是一種力量(1)

央視熱播電視劇《走西口》自播出之日起就非議四起,不絕於耳——其諸多劇漏洞和文化硬傷讓人啼笑皆非。尤其在網路上,批評電視劇《走西口》的論鋪天蓋地,用網友評論的話說,就是《走西口》很有人氣,但也很氣人。

電視劇《走西口》講述的是當年山西晉商走西口的故事,服裝和取景都力圖顯現出山西特色。但讓觀眾受不了的是,全劇台詞都採用普通話,唯獨把「我」都說成了「額」——單單一個字的山西音,在普通話台詞當中分外刺耳。尤其是田青母親(王靜飾)的一句「小時候我媽給額講了個故事」,讓人聽后啼笑皆非,「我」和「額」同時出於一個人之口,結結實實地把觀眾雷了一把。

見過很雷的,也見過很牛的,就是沒見過這樣能夠雷死牛的。

「幹嗎非要把『我』說成『額』?難道一個『額』就能體現出山西的神韻了嗎?」不少觀眾認為,「要用方就好好用,要不就別用,別讓人聽著不倫不類的。」

在表現手法上,有網友認為《走西口》的講述技巧比較一般,台詞老套平淡,故事展脈絡很容易被猜到,「它缺少同樣表現晉商文化的《喬家大院》的氣度,也沒有《闖關東》的懸念。」這部大戲實際上就是在講主人公「田青」的家史,劇完全圍繞田青一人展開。將他的人生放在與父子、兒女、手足、朋友的恩怨交織中歷練,再給他一個激蕩的時代背景,附送上貴族王子撐腰、強盜頭子扶助……諸多細節在邏輯上既經不起推敲,又過於離奇。有網友因此認為,編劇只拿這層厚重的遷徙史當浮土,沒能揭示晉商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觀眾要看的是晉商的『義、興、利』如何貫穿在生活戲里,但兒女長的戲過多,既掩蓋了山西人闖口外的風景,也沒能體現出普通移民的辛酸和移民史的波瀾壯闊。」

一位網友感慨:「我就不明白,田青那麼善良,什麼時候都要替別人考慮,怎麼就有那麼多仇家,而且還都是恨之入骨的仇家?這簡直就是編劇故意製造矛盾啊!裡面人物家和破產的速度之快也令人匪夷所思,裘家天天熟皮子的,只因為一批皮子熟壞了就破產了,抗風險能力太差了!田青倒賣一下皮革,就那麼容易成大富豪了?」

《走西口》劇中梁滿囤說田青拉駱駝到恰克圖,「每年要走三四個來回」。梁滿囤的父親也說,「田青到恰克圖一年要走好幾趟」。

事實上這是絕不可能的。從包頭拉駱駝到恰克圖,路途非常遙遠,行動再快的駝隊,也得需用三個多月才能到達,在恰克圖休整併購買回程貨物也要用一個月,再回程又是三個多月。這樣下來,光一趟就需要八個月。

況且,當時的主要運輸工具——駱駝,每年夏季脫毛,脫毛時不宜馱貨上路,駝隊一般是秋季上路,第二年春天才能從恰克圖返回來。也就是說,從包頭拉駱駝到恰克圖,每年只能跑一次。

劇中每次出現駝隊行路時,都是田青等管理人員及駝倌一字排開走在駝隊前面,這是很外行的編導手法。在當年,行進中的經商駝隊是由「駱駝房子」組成(這個本書後面的章節有詳細的敘述),較大的「房子」由幾百頭駱駝組成。每頂「房子」有駝倌十六人,領「房子」的一人,辦雜務的先生兩人,共計十九人。駱駝身上馱貨,每隻駱駝有一個駝倌牽著走,其餘人都騎在馬上趕著駱駝。每頂「房子」都有七八隻勇猛的大狗護衛,守夜時防止狼和匪徒的襲擊。

我們都知道,藝術是基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然而在《走西口》劇中,田青有時還穿西服、扎領帶、戴禮帽,這和當年走駝路的裝束根本不符。而且,田青的駝隊從來沒有馬和狗,更是錯得離譜,完全脫離了生活。如此之編劇,確實對當年走西口的風俗習慣陌生得很,編出來的作品自然也就難免貽笑大方了。

這部電視劇中脫離生活的細節與鏡頭可謂比比皆是。如劇中包頭皮匠都用彎刀刮皮子,這也是編導不熟悉皮匠行所致。其實,當時包頭黑皮房內的皮匠並不用刀刮皮,用的是專門工具——「刮皮陀子」,陀子有許多利刃,刃子鈍了要用鋼針打磨,所以每個皮匠嘴裡都含著一個鋼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央視熱播劇《走西口》的雷人差錯――真實才是一種力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