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哲學與智力(7)
每一個聲稱不用任何預先假設的哲學方法都是空談、大話。***這是因為我們總是在把某物當成是既定之物接受且承認下來之後,才能從這一既定之物出。因此,有這樣一個說法:「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這一地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人們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前提條件,對於從事哲學探究也是一樣;因為就如同我們的**不可能在虛空、以太之中自由飄浮一樣,同樣我們的精神思想也難以做到這一點。但是,從進行哲學探究的始角度,也就是暫時以某一既定之物為立足點,在以後必須要獲得合理證實和補足。也就是說,這個始角度既可以是主體(主觀),即從自我意識、頭腦中的表象以及意志出,也可以是客體(客觀),亦即在其他的頭腦意識中也會出現的東西,也就是說,外在的客體、現實的世界、大自然、物質、原子,甚至是上帝或純粹隨意想象、設計出來的概念,如「實體」、「絕對」或其他種種。無論我們要採用何種審視角度,為了平衡、補足這一審視角度的偏頗之處及合理證實我們預先已認定的假設,我們必須在作一番探討之後變換審視的角度、立場;然後,從變換了的相反立場及角度出,引申和推論出從一開始我們就視為既定的假設。這另一番的議論是對原先既定的觀點的補足。這就是盧克里修所說的「事物互相之間的闡釋」。
例如,我們就像貝克萊、洛克所做的那樣——從主體出審視事物,而康德,在這一審視方法的運用上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因其直接的本質而使這種考察方式具備了一大優勢。但由此而獲得的哲學卻有其一定的片面性、且不是完全得到證實的——除非我們用這一方式把哲學這一片面性補充完備:也就是說,將與這一哲學引申出
來的觀點相對立的立場、角度變為我們重新審視的出點,由客體引
申、推論而得出主體,就像此前我們由主體引申、推論出客體一樣。
我為康德的哲學作出的補充完備的工作大致上是這樣的——這見於《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第2卷第22章和《論自然界的意志》中的《植
物的生理學》。關於這些論述,我是從大自然的外在出,對智力作
出了推論。
如果現在反過來,將客體作為審視的出點,把我們周遭的眾
多事物,諸如物質以及在物質層面上顯現自身的各種力作為既定之物,
那麼整個大自然就進入到了我們的審視範圍之內,這樣一種審視方法
給我們帶來了純粹的自然主義,對此我認為更加確切的名稱應是絕對
的自然物理學。這是因為在這種審視方法中被看成是既定之物,也就
是絕對的現實之物,依據我們普遍的理解,其內容是大自然的各種法
則和自然力以及自然力的載體(物質)。但若對這一既定之物專門進
行一番考察,我們就能清楚,這一既定之物就是浮遊著難以勝數的恆
星以及圍繞其運轉的行星的無限空間。我們得出的結論就在這空間中,
不過就是要麼光、要麼反光的星球;在反光星球的表面,由於**
程序作用的原因,生命得以產生和生演變,而這就帶來了呈現梯級
差別的有機生物體;這些生物體以個體的形式出現,遵循著那些控制
生命力的大自然規律,經由繁殖和死亡在時間上有它的起點與終點;
而那些規律和法則就構成了現有的、生生不息的各種秩序,沒有始點
和終點,也沒有一個解釋的理由。在呈階梯狀的有機生物系列中,最
高一級的佔據者是人類,人類的存在與其他生物一樣都有其開始的時
間。在一個人的一生之中,有著許多的、很大的痛苦,但得到的歡樂
卻很少;然後,也像所有其他人一樣,生命就到了終結的時候。在這
些都完結之後,一切又歸於原位,就如同這個人從來都不曾存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