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哲學與智力(6)

15.哲學與智力(6)

沿著上述考察繼續深入研究的哲學就是狹義上的形而上學,因為這種意義上的形而上學不僅僅只是讓我們認識眼前看到的存在物,也就是大自然,並且把這一存在物的各部分依照其次序聯繫起來,從總體上來考察;而且更進一步,將這一存在物看成某一既定的、有條件的現象——在這現象的背後卻隱藏著有別於現象的某些東西,也就是自在之物。***這類形而上學所要尋求的就是了解自在之物,為達到這個目的所採用的手段有:(1)把外在和內在的經驗相結合;(2)掘各現象的含意和這些現象相互之間的關聯,由此認識整體的現象。這就好像為解讀我們不認識的文字文章而去琢磨、研究裡面的神秘字詞。遵循這種探究方向的哲學從現象出,至現隱匿在這一現象背後、產生這些現象的本質為止,也就是在探索自然、物理之形以外的東西。因而這種形而上學又分為三類:大自然的形而上學;美的形而上學;道德倫理的形而上學。

不過,我之所以如此劃分這一類哲學,是由於我已經有了這種形而上學來作前提:它表明現象的內在和最終的本質以及自在之物都存在於我們的意志。因此,通過考察意志在外在世界的顯現,我們就能探究出意志在內在直接的、完全不同的顯現;由此這種探究也為我們帶來了道德倫理上的形而上學。在道德倫理上的形而上學展出來之前,人們就已經考察了如何去完美、純粹地把握意志的外在或稱為客觀現象,而由此生了美的形而上學。

理性生理學或靈魂學說是不存在的,因為康德已經對此作出了證明,靈魂是超驗的,對於作為超驗之物的靈魂進行假設,是無法證明、亦是欠缺根據的。因此,「靈魂和大自然」這個矛盾的說法就留給菲利斯丁人和黑格爾之類的人好了。想要了解人的自在本質就只能結合所有事物——即這個世界——自在本質。因此,在柏拉圖的《菲德洛斯篇》中,柏拉圖使蘇格拉底將這一問題以否定的形式提了出來:「你覺得在不清楚整個宇宙的基本本質前,有可能恰當地了解靈魂的基本本質嗎?」這也就是說,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間互相詮釋,並且以此來證實兩者在本質上屬於同一物。這種考察方法將人的內在本質密切聯繫起來且貫穿於形而上學的各部分和整體。因此,形而上學不會被當成心理學而單獨分離出來。比較而,作為經驗科學的人類學(或人種學、人體構造學)卻可以成立;不過,這一學科一部分是生理學和解剖學,一部分是單純依靠經驗素材的心理學——想要獲得這方面的認識,就得通過觀察人的道德、智力表現、人種的特性以及在這些方面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差別。但是從這些現象中篩選出那些最重要的東西來作為經驗的素材和對它們加以處理則是上述三種類型的形而上學必然的任務。餘下來的素材就要求處理這些素材的人細心地進行觀察並作出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闡釋,而且確實是從更高級的角度對這些素材加以考察、審視——我的意思是說,處理剩餘的形而上學素材只有高智力的人才能夠勝任。正因為這樣的緣故,只有在思想卓越的人寫出的文章中,才能欣賞得到他們對於那些剩餘下來素材的觀察和闡釋。像這樣的作者有柏拉色斯、蒙田、拉布耶爾、拉羅什福科、愛爾維修、尚福爾、艾迪遜、薩伏斯伯里、利希騰貝格、申斯通等。但我們在哲學教授所編撰的教材裡面卻找不到見解和闡釋,因為這些人不具有思想並因而憎恨思想。

智力對於內在的意識世界就好像是光對於外在的物質世界。這是由於智力與意志的關係,也就是智力與生物機體的關係(這裡生物機體不過是意志的客觀顯現)跟光同可燃物和氧氣的關係大體上是相同的(光是由可燃物和氧氣相結合的產物)。而且,正像是光越能夠與燃燒物所出的煙相分離,那麼產生的光就會越純凈,同樣,智力越能與生智力的意志相分離,那智力就會越純粹。我們甚至可以進行更為大膽地比喻: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生命,就是一個燃燒的過程,在燃燒的過程中產生的光就是智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叔本華隨筆 人生之路如何走過(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叔本華隨筆 人生之路如何走過(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5.哲學與智力(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