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五節歷史沿革(1)

12.第五節歷史沿革(1)

一、先民足跡與土族的正式形成

(一)土族先民的足跡

儘管學術界在土族族源上存在以吐谷渾為主和以蒙古為主的爭論,但魏晉以後活動於甘青地區的吐谷渾人和元代陸續遷入青海的蒙古人,無疑是土族最主要的族源和先民,他們在甘青地區的歷史活動揭開了土族歷史的華麗前奏。***

吐谷渾原為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年),吐谷渾率部1700戶(一說700戶)從慕容鮮卑中分離出來,西遷至今內蒙古陰山一帶。西晉永嘉末年,又從陰山南下,度隴山,至隴西■罕(今甘肅臨夏)西北的罕■原,征服當地的羌、戎部落,並以此為據點,向周圍拓展勢力。吐谷渾孫葉延在位時,以吐谷渾為氏,吐谷渾始由人名轉為姓氏、族名乃至國名,標誌著吐谷渾政權的初步建立。在碎奚、視連、視羆、樹洛干、阿豺、慕■在位時,吐谷渾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既與西秦、後涼、南涼等近鄰征戰不斷,又遣使與南朝劉宋政權通好,使吐谷渾勢力不斷展壯大,成為西北地區舉足輕重的強國,其政治中心也由■川(今甘肅南西傾山東北一帶)西移至沙州(今青海貴南茫拉河流域一帶)。南北朝時期,吐谷渾繼續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力求與南朝通好,與北朝相安,保持了持續展和興盛的勢頭,政治中心也由伏羅川向西遷至青海湖西的伏俟城。隋初,吐谷渾可汗世伏上表歸屬於隋,隋文帝以宗室女光化公主嫁於世伏。世伏弟伏允立為可汗后,依吐谷渾「兄死妻嫂」之俗娶光化公主。隋煬帝繼位后,為爭奪「絲路」貿易利益,對吐谷渾動戰爭,在覆袁川(今青海門源永安河谷一帶)等地大敗吐谷渾。唐初,吐谷渾在不斷遣使入貢、維護雙方通貢關係的同時,又屢屢寇掠唐西北沿邊各州,梗阻西域通道。貞觀八年(634年),唐分兵五路進討吐谷渾,可汗伏允為左右所殺,唐以慕容順子燕王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貞觀十年(636年),諾曷缽向唐請婚,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許之,雙方交往頻繁,貢使不絕。在唐朝大舉征討吐谷渾並將其變為屬國的同時,興起於今西藏地區的吐蕃政權在松贊干布統一全境后開始積極向外擴張,而與之毗鄰的吐谷渾便成為其征服的目標。唐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國內親吐蕃的大臣素和貴叛投吐蕃,吐蕃盡知吐谷渾虛實,於是集兵北進,在黃河岸邊擊敗吐谷渾軍隊,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率數千帳避居涼州,吐谷渾全境為吐蕃佔領,最終亡國。

吐谷渾亡國后,除一部分人隨王室內徙於涼州、靈州等地外,大部分降於吐蕃,留居原地。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至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在吐蕃統治下的吐谷渾人有許多降唐,被唐朝安置在甘、瓜、沙、肅等州,並於祁連山南今大通河一帶設置■門州,隸於涼州都督府,專門安置降附的吐谷渾人。到了北宋,仍有一部分吐谷渾人聚居於祁連山南、今大通河一帶。11世紀以後,隨著青唐吐蕃政權的興起,「吐谷渾」一詞不再見於文獻記載。

當吐谷渾人的足跡消失於歷史記載之時,另一支土族先民——蒙古人隨後登上了甘青地區歷史舞台。公元13世紀初,蒙古汗國在大漠南北崛起后,迅速展開了以對外擴張和掠奪為目的的西征與南下活動。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春,在蒙古軍大舉進攻西夏的同時,成吉思汗親率一支蒙古軍先後攻取了西夏所屬的積石州、西寧州,青海東部納入蒙古汗國版圖之內。窩闊台汗在位時(1229~1241年),其次子闊端以涼州為據點經略廣大藏區,蒙古統治勢力隨之深入到今青海全境。元朝建立后,陸續有不少蒙古宗王出鎮青海,他們所屬的許多蒙古部眾也隨之遷至青海地區,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先後在當地安家落籍,成為新的土著。如:元初,西寧州為章吉駙馬的分封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章吉被封為寧濮郡王,出鎮西寧州地。章吉死後,其弟脫脫木兒先被封為濮陽王,后又被進封為岐王。脫脫木兒之後相繼承襲岐王爵位的瑣南管卜、阿剌乞巴和朵兒只班也一直鎮守西寧州地方。而在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的第七個兒子奧魯赤被封為西平王,鎮守吐蕃地方。奧魯赤的後人中,鎮西武靖王仍駐鎮吐蕃地區。除上述蒙古宗王外,元代時還封勿答里迷失、速來蠻及出伯為西寧王,都曾一度出鎮過西寧州地。另據藏文《佑寧寺創建記》記載,蒙古成吉思汗率兵進入青海東部地區后,其部將格日利特及其部屬在今互助一帶留居下來,和當地的霍爾人通婚。佑寧寺的前身郭隆寺落成時,曾以格日利特為守護神,與漢文記載可互為印證。元朝滅亡后,居住在甘青地區的蒙古人除有一部分退回北方草原外,大部分歸附明朝,被漢族及其他民族稱為「土達」「達民」「土民」,成為土族的重要族源之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2.第五節歷史沿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