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二節檔案和社會歷史調查資料(1)

4.第二節檔案和社會歷史調查資料(1)

一、檔案資料

因年代晚,國內的一些檔案館中保留有一部分民國時期有關土族的檔案資料。如青海省檔案館除保存有關於土族政治、田賦、稅收、人口等方面的冊籍外,還有20世紀30年代的「丈地」文冊,這些檔案是研究民國時期土族地區社會經濟狀況尤其土地制度變化方面的重要史料。20世紀30年代初有關土司制度廢止的一些來往呈文、批示等,現均保存在南京「近代史資料整理處」的民國政府檔案中,是研究近代土族土司制度的珍貴史料。此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保存有一些有關土司制度廢存的文件,如李承襄等所上《青海省土司李承襄等呈請將土司制度另易名號不輕事改革文》、民國青海省政府《青海省政府咨請蒙藏委員會取消青海土司呈文》等文件,後者是廢除土司制度的決定性文件,也是研究土族土司制度的珍貴資料。

二、近代社會歷史調查資料

民國22年(1933年)舊青海省民政廳編印的《最近之青海》一書中,收錄了一些有關青海土族的社會調查資料。孟希元《互助縣土人調查記》(《西北問題研究會刊》1934年3月)和庄學本《青海旅行記》(《西陲宣化使公署月刊》1936年第一卷)以及周希武《寧海紀行》等,都包含一些有關土族的社會調查資料。官方的調查,除193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調查報告》保存在檔案館的以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風土概況調查集》中收入有1926~1932年的《互助縣風土調查記》《民和縣風土調查記》《大通縣風土調查概況》《樂都縣風土概況調查錄大綱》和《同仁縣風土概況調查大綱》等資料,其中都有關於土族的史料。1919年成書的《大通縣誌》第二卷《種族·土民》,雖然文字不多,但也有一部分有關土族的資料。

三、1949年以後的土族社會調查資料

20世紀50年代,隨著我國民族大調查的開展,大批學者介入土族歷史、語、宗教、經濟、政治等方面的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豐碩。1953年,由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陳永齡、汪公量、馬育祥、宋蜀華等組成甘青地區民族調查組,赴青海互助、民和等縣調查土族歷史和社會況,並於1954年至1955年相繼撰寫完成《青海土族社會調查總結初稿》《青海土族的歷史研究初稿》《青海土族的民間信仰》《青海佑寧寺況》《青海土族的政治演變》《青海土族的經濟生活》《青海土族的語》等綜合性和專題性報告。1958年,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組織所內外一批專家組成青海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赴土族地區進行選點綜合調查,於1963年編著印行《土族簡史簡志合編》。在此期間,照那斯圖、李克郁等到互助、民和等地作土族語方面的專題調查,先後表了《土族語概況》《土族語研究》等調查成果。

1979年,青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等搜集整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編印的《青海民族民間文學資料——土族文學專輯》,共三輯,搜集整理了土族花兒、民間敘事詩、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及寓、宴席曲、歌舞、小說等。1980年,青海民族學院漢語文系現代文學教研組編印了《土族民間文學作品選》,該書收集整理了青海土族民間文學中的神話傳說、歌謠、民間敘事詩、婚禮曲、民間故事等。此外,馬光星搜集整理了《青海民間文學資料·民和官亭地區土族婚禮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青海分會1982年3月編印),王殿搜集整理了《土族民間故事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席元麟等編纂了《土族撒拉族民間故事選》(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李克郁翻譯整理了《土族格賽爾》(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王繼光、王國明、趙永壽、喬生華、徐秀福、喬志良等人分別挖掘、整理出《格薩爾文庫》第三卷《土族〈格薩爾〉》上中冊、《財寶神》《福羊之歌》《三川土族禮儀歌》等蘊藏很高文化研究價值的民間文學資料。2000年7月,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研究所薛藝兵、曹本冶、張振濤等學者從民族音樂學角度對同仁六月會音樂、舞蹈及其相關信仰、儀式、社會、民俗等文化內容作了全方位的調查,並撰寫了《青海同仁六月會祭神樂舞的結構與意義》(《民族藝術》2003年第1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4.第二節檔案和社會歷史調查資料(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