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歷史與宗教文獻(3)

3.第一節歷史與宗教文獻(3)

(四)五世王佛的論著

五世王佛阿旺欽饒嘉措曾兩次出任佑寧寺法台,擅長歷史、書法,所著《佑寧寺志》是繼三世土觀《佑寧寺志》之後有關佑寧寺歷史的專著,已有漢文譯本行世。***

四、金石碑刻史料

(一)金書鐵券

金書鐵券又叫丹書鐵券,是封建帝王頒賜給有功之臣並世代保持優遇及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此制始於漢代,為後世帝王所效仿。券用鐵鑄成,或硃砂書寫,或刻字而嵌以黃金。有關土族的金書鐵券主要有明朝頒賜給會寧伯李英和高陽伯李文的兩件金書鐵券。鐵券的內容主要是明廷對李英、李文功績的肯定,規定他們享有的特權,並以此鼓勵他們及其部屬更加效忠朝廷。明廷頒賜給會寧伯李英的金書鐵券已遺,券文錄於《李氏世譜》。而高陽伯李文的「金書鐵券」實物現存青海省檔案館。該鐵券由生鐵鑄成,長37。5厘米,寬21。2厘米,厚0。25厘米,重達1。3公斤,凸面為正面,鐫有195字的明英宗誥命制文。是中國現今僅存於世的四件鐵券之一,2003年被列入「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之中。

(二)寺院碑誌

主要有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曾■撰《廣福觀修建記》、弘治二年(1489年)《重修寧番寺記》、弘治十一年(1498年)《敕賜廣福觀夢感記碑》、嘉靖四年(1525年)魯麟撰《敕賜感恩寺碑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敕賜弘化寺碑》、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敕賜佑寧寺碑》等。前四通碑記述了李英、李文及魯麟主持建造和修葺道觀與佛寺之事,後幾通碑記述了明、清朝廷在土族地區允許建立藏傳佛教寺院之事,以及清初羅卜藏丹津事件后朝廷恩准重建藏傳佛教寺廟之事,對於研究明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及土族的宗教信仰等極具參考價值。

(三)建築碑誌

主要有弘治十六年(1503年)李■撰《新修札都水渠記》、嘉靖十六年(1537年)李復初撰《增修巴暖三川堡寨山城記》、嘉靖三十年(1551年)兵備副使范瑟撰《創建定西門碑》等,內容主要是記述土族地區土司或地方官員興修水利、修建城池和軍事堡壘等。

(四)墓誌碑銘

主要有明代的《明故前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會寧伯李公神道碑》《明故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高陽伯李公墓志銘》《追贈特進榮祿大夫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李公神道碑》《明故榮祿大夫靖虜將軍總兵官都督魯公墓志銘》等。在這些碑文中,除了對這些官員的肯定和褒獎之類的溢美之詞外,還有一些有關土族源流等方面的史料。此外,明人金幼孜的《金文靖集》中所輯《會寧伯李公墓志銘》,是考察青海民和東李土司家族族源及先祖世系的珍貴資料。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寺所保存的明萬曆時的《王廷儀碑》,系對明代屯居保安四屯的「屯」王廷儀的「拜祭」碑。該碑碑文殘缺不完整,但部分字樣尚能辨清,著重記述了王廷儀駐防保安堡期間在「撫番」等方面的事迹,對研究青海同仁「五屯」土族歷史、文化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五、家乘譜牒史料

深受漢文化熏陶的土族有用漢文寫家譜的傳統,以作為一部記載自己家族或宗族歷史的冊籍。土族家譜大多保存於民間,其中不少具有較為珍貴的史料價值,從中既可以了解到朝廷對於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優待政策和統治管理政策,又可以看到土族地區土司制度的演變、民族變遷、人口經濟及文化融合等內容。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土族家譜有《李氏宗譜》《李氏家譜》《祁氏家譜》《辛氏宗譜》《趙氏宗譜》《納氏宗譜》《鄧氏宗譜》《重修魯氏家譜》及《魯氏世譜》等。內容一般有譜名、譜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傳記、祠堂、墳塋、家規家訓、恩榮錄、像贊、藝文、字輩派語等。青海民和的李土司後裔李鴻儀先生傾注50年心血編纂的《西夏李氏世譜》,由其子李培業先生整理后,於1998年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行。該譜雖是近代續纂,但其中輯錄了許多明清時纂修的李氏家譜中的內容,特別是輯入了明清時期的一些敕誥、印照、委牌、委札等,是在其他家譜中所不能看到的,是研究土司宗族內部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的重要資料,非常珍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歷史與宗教文獻(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