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三節土族研究的相關論著(7)
經濟社會展與文化變遷關於土族經濟社會展方面的研究論文主要有:秦永章的《明清時期土族社會經濟展狀況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翟松天等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民族經濟展戰略綜合研究報告》(《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朱公甲等的《民和民族經濟改革實驗區的調查》(《中國土族》1992年創刊號),席元麟的《互助土族農村經濟生活的調查與思考》(《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吳承義的《土族地區的憂與思——來自互助、大通土鄉的訴說》(《青海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汪春燕的《新時期土族人口與可持續展簡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孟航的《淺析中國土族人口分布格局及其社會展》(《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等,另外還有宋玉龍的《明晰互助展思路》,馬成龍的《加快民和跨越式展》,包福元、焦文明的《立足當地資源展民族經濟——大通地區經濟展現狀與對策》,祁興月的《互助民族地區工業展的幾點意見》等表在《青海日報》《民族經濟與展》《中國土族》《青海民族宗教工作》等省內刊物上。***
關於土族教育方面主要有:青覺的《土族基礎教育事業現狀及對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鮮占海、范彬清的《互助土族自治縣三十年人口狀況分析和今後二十年展趨勢預測》(《社會科學參考》1982年第13期),李友樓的《青海土族老人》(《青海高原老人》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省老齡問題委員會1992年編印)、《互助土族少年兒童記憶特點初探》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女童教育研究調查報告》(載於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青海民族兒童心理展研究》和1994年出版的《青海民族女童教育研究》),白光遠的《互助縣土族群眾教育需求調查》(《民族經濟與社會展》1999年第6期),蔡相德的《在改革和探索中展的土族女童教育》(《中國民族教育》1996年第6期)等。
土族文化變遷方面主要有:高丙中的《文化影響與文化重構》(《社區研究與社區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喬文良的《大通土族文化變遷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馬光星的《土族文化簡論》(《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第6期)、《話說土族的文化資源》(《中國土族》2001年總第9期),胡廷的《土族禮儀文化探析》(《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呂建中的《市場經濟的展和民和三川土鄉商品觀念的轉變》(《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鄂崇榮的《多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變遷——從土族神話傳說看民和土族認同的歷史變遷》(《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桑吉仁謙的《研究土族歷史展土族文化》(《中國土族》2009年第1期)等。
280~289年(晉太康年間)
土族先民吐谷渾部在其領吐谷渾的率領下從慕容鮮卑中分離出來,西遷至今內蒙古陰山一帶。
4世紀初(西晉永嘉末)
吐谷渾部從陰山南下至隴西■罕西北的罕千干原。
337年(東晉咸康三年)
吐谷渾孫葉延以吐谷渾為氏,標誌著吐谷渾政權的初步建立
663年(唐龍朔三年)
吐谷渾全境為吐蕃佔領,最終亡國。
1227年(南宋寶慶三年)
青海東部納入蒙古汗國版圖之內。元朝建立后,相繼有多位蒙古宗王出鎮青海,其所屬的許多蒙古部眾也隨之遷至青海地區,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先後在當地安家落籍,成為新的土著和土族的重要族源之一。
1371年(明洪武四年)
青海東部地區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相繼歸附明朝,明廷授予世官,准其子孫相襲,成為各家土司的始祖。
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