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節族稱族源(3)

3.第一節族稱族源(3)

(二)蒙古說

此說最早由比利時神父德斯邁和蒙塔爾等提出,之後陸續得到許多國內學者的贊同,他們從語、族稱、人口分布、民間傳說、文獻記載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論證。***此說認為,土族是由一部分蒙古人與當地「霍爾人」在長期相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展融合而成的。近年來,也有學者進一步研究后認為,土族是蒙元時期入居青海河湟地區的蒙古人為主,吸收了吐谷渾、漢、藏諸民族成分及其文化因素,於明代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學者提出「土達」說,是蒙古說的另一種觀點。該說認為,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活動於固原、平涼一帶的蒙古土韃反明失敗后西遁,逐漸展成為「土人」——土族。此後,一些學者通過研究指出,明代史籍中所謂的「土達」「土民」「土人」,均系元代蒙古遺裔及明初由塞外歸附的蒙古人,這些被稱為「土達」「土民」「土人」的蒙古遺裔由於長期脫離其民族主體和原居的草原地區,因此在經濟生活、文化風俗以及民族心理諸方面都受到其他民族與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種種變異,造成其固有的蒙古民族特徵的日益淡化乃至消失,其中一部分人逐漸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另一部分則吸收、融會其他民族成分和文化因素而形成新的民族共同體。土族的形成,正是后一種歷史現象的具體體現。

(三)多源混合說

持多源混合說者在1949年前很多,他們認為土族是由蒙古、沙陀、吐谷渾融為一體,但並無系統的論證。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力主此說,認為稱土族為「霍爾」即漢文「胡兒」,包括匈奴速濮(遼、金時期的阻卜)、蒙古、吐渾、沙陀、契丹等,他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漸集結融合成為土族,其中,阻卜和蒙古是主要組成部分。由於多數研究者認為此說牽強附會,所以並未得到學界的認可和重視。

(四)陰山韃靼說

此說認為,土族主要源於陰山韃靼。陰山韃靼出自室韋,唐時居住在大興安嶺、呼倫貝爾一帶。公元8世紀下半葉,因受到契丹的進攻,其中一部分南下至陰山,自號「韃靼」,史書稱之為白韃靼。宋、遼、夏時期,西夏為了進攻■廝■,曾引契丹統治下的山西「萌古」五部進入甘、青地區,遼也徵調陰山白韃靼向西展到了河西走廊。他們在甘、青交界一帶居住時間很長,因而有一部分散布到祁連山以南的浩門河、湟水流域,逐漸展繁衍成土族。此說提出后,即有學者考證指出,所有陰山韃靼在元明時期向西活動的足跡最遠只到河西走廊為止,並未到過河湟地區,故無族源與後裔問題。由於缺乏有力證據,該說也未得到學界認可和重視。

(五)沙陀說

此說在1949年前也頗為流行,其立論的依據主要是民和李土司家譜中始祖為晉王李克用的記載。在今互助、民和土族中有土族是沙陀部李晉王後裔的傳說,《甘肅新通志》《西寧府新志》等地方志書也有土族李土司一支是沙陀後裔的記載。近10多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李土司先世族屬的逐漸明朗,沙陀說已然難以自圓其說,在學術界已無人贊同了。

目前,在土族的族源問題上,學術界已由過去的四五種觀點逐漸趨向兩種觀點,即吐谷渾為族源主體說和蒙古為族源主體說,其中吐谷渾說在本民族精英階層佔有很大比例,蒙古說則更多地得到傳統的農村和民間草根階層的認同。而且,隨著土族歷史文化研究的不斷拓展,本民族的文化精英們對族源研究的熱仍然不減,在研究取向上顯示出越來越強的族源認同傾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土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土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3.第一節族稱族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