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5)

58.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5)

白族是一個有著悠久藝術傳統的民族。***對於民居建築,他們不僅重視其功能和實用性,還高度強調居住環境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近現代白族民居,十分講究外觀和裝飾。從結構的形式、色彩,都精益求精,使之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民居的結構形式上,多建硬山屋頂,檐口山尖用石板挑出,照壁、門樓的頂部大多四角翹起,如禽鳥展翅欲飛,使莊重典雅的白族民居充滿了動感和活力。房屋的立面造型因地勢、功能的不同,使得進深和高度各有不同,但都十分重視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的韻律變化,充滿視覺上的美感。在色彩上,一般的民居建築,大多由青色瓦頂、素土色屋檐和檐下白灰帶水墨裝飾等組成,這三種顏色形成既有調和又有對比的素凈色調,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洱海西岸的民居,還多用當地的青色條石砌牆,青牆青瓦,更添素雅。散布在蒼山洱海之間的白族村寨,青瓦白牆,綠樹繁花,精緻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諧,宛如一幅優美的水墨山水畫。

在民居的各個結構部分,白族人也是精心設計和裝飾,力求精美。如大門、照壁、牆面、門窗、樑柱、天花板、地坪等,都要進行精心裝飾。尤其是正房明間格扇門、大門、照壁等處,更是白族人窮畢生精力展示審美趣的中心位置。白族工匠綜合採用石刻、木雕、泥塑、繪畫、題字、鑲嵌形態各異的大理石等手段,將這些建築結構裝飾得既絢麗多姿,又和諧美觀。正房的明間(即堂屋)處於民居的中心位置,一般裝有六扇格子門,多用楸木、樟木、椿木,採用滿雕彩繪,每一單扇門上部多為鏤空雕,下部為浮雕,雕刻圖案繁複精美,既是藝術精品,又能透氣通風,令人讚歎。

白族民居的照壁除了擋風、反射光線等實用性以外,還具有突出的藝術表現功能。一些白族村寨的村口處,往往建有大型照壁,有的照壁長達20米。一般民居院內的照壁多為「三疊水」式,其頂部輕微凹曲,兩端翹起,猶如鳥翼。槽下或用斗拱,或用二三重小垂花柱子掛坊,額聯部位及兩側邊框用薄磚分出框檔,框中嵌大理石,上有各種彩色或水墨繪畫。壁面正中或有題字,或嵌一塊水墨花大理石。其餘壁面全粉飾白灰、條石勒腳。整面照壁或典雅清新,或繁複富麗,充分體現了白族家庭的審美趣,也使白族更增民族藝術魅力。

白族民居對大門的裝飾更是考究。一般的住宅,在門樓的牆裙之下多採用大塊石料做基礎,中部至門頭用灰磚勾白縫築成,門頭以木材為主,並結合適用木雕、彩繪、泥塑、石刻、鑲嵌等工藝,進行重點裝飾。有條件的家庭,總是儘可能地建造有廈出角式的門頭,並運用一切藝術手段把門樓建成飛檐串角、斗拱重疊、圖案精美的綜合性藝術建築,有的門樓,在寬度不到兩米的大門上,竟架設斗拱六垛六跳之多,並有斜拱襯托,增加宏偉的氣勢。在斗拱的端頭,雕刻龍、鳳、象、草等圖案,在斗拱以下鏤空花枋,在磚砌格框內鑲嵌水墨花的風景大理石,或彩塑翎毛、花卉,或繪人物、山水等等。精緻典雅、美觀大方,富有立體感的白族門樓,鮮明地體現了白族的建築藝術風格。

二、雕刻和雕塑藝術

1。白族木雕藝術

白族木雕源遠流長,技藝精湛,是我國民族雕刻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白族木雕的展可追溯到公元8世紀的南詔時期。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后,逐步形成了獨特精湛的技藝。白族木雕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宮殿、廟宇、園林和民居建築。造詣精深的木匠師傅在白族地區極受尊敬,白族群眾還創作了「木匠提舉」一類故事,讚美技藝高明的木匠大師。此外,白族木雕的題材多是白族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圖案和流傳較廣的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因此白族木雕也成為白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些都是大理白族古老的木雕工藝能代代傳承,至今仍充滿活力的重要原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8.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