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7)

60.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7)

在漫長的歷史展過程中,白族人民在保持自己民族雕刻技法的同時,吸收了內地漢族及其他各民族人民的先進文化和技藝,形成了獨特的木雕藝術風格。***今天的白族木雕,不僅是一種純粹的雕刻技藝,它已經成為白族建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白族審美追求和思想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形式。

2。白族石雕藝術

白族石雕藝術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南詔大理國時代,白族的石雕藝術已經達到一個頂峰。當時流傳下來的眾多石雕作品中,尤以劍川石寶山石窟和大理國時期昆明地藏寺石幢最負盛名。

劍川石寶山窟,又名石鐘山石窟。已現16窟,分佈在石鍾寺、獅子關和沙登村三處。系南詔、大理國,經數百年不斷開鑿而成。內有南詔王者造像、佛教釋迦、觀音、天王等造像以及波斯人造像、白族女性崇拜的女性生殖器神造像。在手法上,除常用圓雕外,還採用高、淺浮雕手法;在形象性格刻畫上,南詔王者氣度莊嚴,衣冠楚楚;菩薩身段秀美,面目慈善;天王力士面目惡煞,形神威嚴。這些石刻造像造型各異,構圖有別,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其雕工細膩飽滿,形象栩栩如生,既有中原的雕刻風格,又保持著白族藝術圓潤渾厚的民族特點。這些石雕,都雕刻在懸崖峭壁上,顯得格外神奇美麗。高度的雕刻技藝,使其獲得了「南天瑰寶」的美譽。

石刻裝飾最為華麗的建築,要數昆明地藏寺石刻經幢。該石幢是大理國(937~1253年)布燮(官名)袁豆光為超度鄯闡侯高觀音之子高明生所造。高8。3米,整體石雕,呈八菱形,共7層。幢基為鼓形,立於兩級高約24厘米和12厘米的八棱石上,並雕有8條盤龍,每兩條為一組,龍相向,戲珠一顆。在基座與第一層之間的界檐上,以漢字直行楷書鐫刻有《造幢經》及《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多篇經文。第一層四大天王像身後,以梵文陰刻有《尊勝陀羅尼經》外,整個幢身層次分明地雕滿佛教密宗佛、菩薩、脅侍、天王、力士、鬼奴及地藏諸神像共300尊。每層界石上或刻文字,或雕小佛,或鑿蓮花、圓珠等。造像身軀最大的天王高達1米多,最小的坐佛則不足3厘米。四大天王不僅體態威武,神也各不相同,嚴肅而不獃滯,衣冠服飾細緻逼真。一眼望去,整座石幢遍體雕刻,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雕刻手法有浮雕、高浮雕、半立體雕多種,雕工精緻,造型勻稱優美,線條流暢細膩,形象惟妙惟肖。我國現有石幢600多座,但造像如此之多,造型如此之美的,僅此一座。石幢的雕刻技藝備受國內外推崇讚譽,實為中國絕無僅有之藝術傑作,代表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石雕藝術的最高成就。方國瑜在《新纂雲南通志》中說:(此幢)「雕刻最精,世人咸為驚異滇中藝術,此其極品也。」

今天的白族民間,石雕技藝仍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展。不僅白族地區村村寨寨都有專門從事石雕的手工藝人,有些地方還形成了專門從事石雕的村寨。

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白族群眾有民歌唱道:甸北調子無盡頭,三庄人擅建轉角樓,秀邑人擅雕石獅子,新華人**五金繡球。這民歌讚頌了鶴慶甸北白族調的豐富和三庄木工、秀邑石匠及新華人五金加工的卓絕工藝。其中的秀邑村,就是一個盛產石匠和專業從事石刻石雕工藝的白族村寨。

早在大理國時期,秀邑的白族先民,就有擅長石刻、石雕的工匠專門從事房屋、廟宇的基礎、柱墩、護欄和石牌坊、石塔、碑石及一些石器具的製造與裝飾。秀邑村傳統的石雕工藝流程有選石、布形、打坯、鑽洞、鏤空、定形、拉刺、修細、磨光、上蠟等20餘道工序,當地人把它稱為20支畫筆。其雕刻工藝,分為平刻、浮雕、圓雕、鏤雕、鑲嵌等門類。秀邑白族石雕形象真實生動,不論是人、獸、鳥、蟲、花、草,都講究依型布圖,造型古樸稚拙,趣盎然;石雕的題材也極為廣泛,並多為現實生活中特有的原型或傳說中的人物、掌故,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在藝術表現上,採用虛實相襯,主客體互托的構圖手法,表現出一種只能意會,不可傳,藏而不露的意境和風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0.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