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命的追問 第五輯(22)
也許這是那時的文學藝術作品對我們成長的影響,我們崇敬那些革命者,他們勇敢堅強、大義凜然、慷慨赴死,像一棵高大的青松永遠挺立在藍天白雲下,讓人感動,讓人流淚,讓人懷念。每當我讀一本什麼書,最後有革命者犧牲了,我就會一連好多天都很難過。我會長時間地想念他,甚至還想給他寫信,我也真的寫過,其實都是寫給自己看的。那是我心中的秘密。今天想來很可笑,我那時的信滿紙都是激昂的文字和朦朧模糊又曖昧的感覺。
也是在十幾歲,我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個人,我對他無限嚮往,甚至還夢見過我站在他的身旁。那個夢境是那麼不可思議,它讓我越過了千山萬水,來到莫斯科,我和他的交談竟然沒有一點語障礙,而事實上,我一點也不懂俄語。有好多年,他都是我的精神之戀,這個人就是俄共(布)和蘇維埃俄國領導人之一,列寧的親密戰友——斯維爾德洛夫。有一次我讀了一本關於蘇聯十月革命的小冊子,其中一頁上是斯維爾德洛夫的肖像,他面容清瘦,神態堅毅,一副夾鼻鏡使他成為我想象中的富有學識的革命者,重要的還是我傾慕他那堅韌的精神。小冊子上介紹說,斯維爾德洛夫十六歲就成為社會民主黨的地下黨員,二十一歲時,他被派往烏拉爾地區工作。列寧這樣評價他——當他還是一個青年時,就全心全意地從事革命了。斯維爾德洛夫因病逝世時只有三十四歲,此前他曾十四次被捕,十二年是在監獄和流放地度過的。
在我心裡,斯維爾德洛夫是活著的,他常常在我的腦海里踱步,偶爾還咳嗽幾聲,有時就伏在桌上不停地寫。這個影子一直跟隨著我。在農村那昏黃的小油燈下,想起他,我就覺得好像看到了未來,我說不清那裡有什麼,但卻有一片朦朧的光芒,有時斯維爾德洛夫就站在那片朦朧中沉默著,我能看見他深沉的目光。我聽見他說,即使我們在這殘酷的鬥爭中只剩下幾個人,即使我的手和腳都被釘上鐐銬,即使他們經常剝奪我的食物和自由呼吸,但是,我想只要我的心還在跳,只要我的血還在狂奔,就決不停止鬥爭……我如饑似渴地讀那些能找到的關於十月革命的書,我似懂非懂,卻十分熱衷,我還喜歡和朋友談論那個年齡不應該感興趣的話題,我給朋友解釋說布爾什維克就是**,而孟什維克就是國民黨。我給他們講叛徒布哈林,還有危險分子托洛茨基,我說的最多的還是斯維爾德洛夫。他已經悄悄成為我尋找自己未來那一位的影子。
精神之戀永遠都是超越現實生活的,在那種境界里沒有世俗的一切,所有故事都按照自己的想象進行,在那裡彼此永遠是和平共處的,沒有任何思想或語的分歧和障礙,虛無的精神之戀填充了我少女時代對愛的嚮往。
當我進入青年時代,另一個人代替了斯維爾德洛夫,他就是羅馬尼亞的小提琴家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這源於我看了一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電影。波隆貝斯庫被稱為傑出的愛國主義音樂家。他也曾在監獄里度過很長時間,最後在貧病交加中死去,時年三十歲。在影片中,波隆貝斯庫譜寫並用小提琴演奏的《敘事曲》深深地打動了我。那時候沒有錄音機,我就一連看了三遍電影,而且用最大的心力記住了《敘事曲》的主旋律。我不會拉小提琴,但那個旋律卻每天迴響在我的心裡,那是只有我自己才能聽見的演奏。每當很困苦的時候,我總會看見波隆貝斯庫站在監獄的鐵窗里,深邃的眼睛凝望著我,他雙手握著鐵欞在對我說什麼,他說的是什麼呢?我一遍遍地猜想,然後心裡就有一種遙遠而縹緲的力量激蕩著,於是我到處尋找有關波隆貝斯庫的一切,我幾乎翻破了《辭海》的音樂分冊,我在小提琴和敘事曲等詞條下劃上紅線,我甚至對五線譜著了迷……
精神之戀衝擊著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那段時間,我絲毫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狀況與他人不同,更不去想自己的病痛,我的致早已超越了世俗對我的看法——殘疾的海迪還會有愛的嚮往嗎?精神之戀是任何局外人都看不見的,那是我心中的美好,也是我不同時期的精神支撐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