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生是向善的(2)

22.人生是向善的(2)

四、人性與動物性是一回事嗎。

當然,我們還不得不回到中國春秋時期儒家和法家有關人性善與人性惡的討論中去。我們現,其實在那個時候有關人性善惡的討論,主要是針對人的意識而的。那個時期的弊病在於,對人的認識是籠統的。當我們說人的本性是惡的時候,其實說的是人的**所導致的。人的**有生理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生理層面的如吃、住、行等,而精神層面的主要是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和不斷擴大,人有自我擴張的野心。這都是人的**。有些人說,人的**是人的動物性支配的結果,也有些人說,人的**就是人的動物性。其實,這些觀點都是有偏頗的。一個人在一下生來時,就不但有身體,還有意識。它們確是很難區分開來,生理的意識的總是在相互協作和混同在一起。比如,吃飯本來對於生理來說吃飽就行了,可是,人偏偏要吃好,所謂吃好是指人吃的東西不但具有審美的價值,還具有娛樂的功效,這就是人的意識在參與。今天,我們已經很難再找到純生理的**。實際上,就連動物的身上也很難找到純生理的**。有些動物在食物上的挑剔是眾所周知的。

當然,我們也仍然可以來簡單地分析一下這兩種元素對我們的影響。生理的**實際上是沒有方向的,它在一般況下是中性的,但它在與同類和它類生衝突時便表現出惡來。在這個時候,便是人的另外一種元素起作用了,那就是人的意識,即人的精神道德。人的意識與動物的意識存在差別,這便是人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人之所以產生愛別人和犧牲精神都是因為社會性所決定的。虎不食子也是一種愛,但要讓老虎去愛別的老虎,而把食物讓給別的動物,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強力,而不是看它是否有犧牲精神和仁愛精神。所以,在這一點上就不同了。人可以超越自我的,這是人性之一。人之所以能夠遵守一些道德守則也是人性的表現,而這一點便是人的社會性所決定的。

從上個世紀以來,學術界有一種傾向,就是反抗人的社會性,而要尋找人的原始本性。如弗洛姆等人。能找到什麼呢?就像人類的歷史和生命的歷史一樣,已經幾乎無跡可尋了,即使能找到幾片古老的貝殼,也已不是原始的了,而是後來的生命跡象了。生命在不斷地演化,道德也在不斷地更替。最終能找到的便是性,因為性是道德的起源。中國80年代還有一個文學流派叫尋根文學,尋到的是什麼呢?還不是性嗎?

要否定人的社會性,而肯定人的原始本性,無疑是肯定了人的**,肯定了人的惡性,而把人的善性否定了。這就是近一百年來對人性探討的結果。

但這顯然是對展和變化著的人性的偽證,即這是一個假命題。有沒有永恆不變的人性?這是魯迅先生和梁實秋先生的爭論。很顯然,是沒有的,人性總是要變化的,但這種變化常常是微觀的,是不被常人現的。人們所談的人性只是現階段的歷史性人性,而非全面的歷史的人性。人性的變化是因對人的認識而變化的。我前面講過,在古老的孔子時代,對人的認識與今天對人的認識是不同的。那個時候,有關創世說,有關家庭婚姻學說,有關天道和人道的學說,都是建立在一種「天道」的基礎上。而今天很多人對人性的認識是建立在「人是由動物變來的」這樣一個基礎之上的。怎麼會有永久不變的人性呢?

有一種觀念就是建立在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這樣一基礎上的,他們說,人性就是指人的最初的**,在那個時候人與動物是沒有區別的。其實,這種觀點是說,人與動物是一致的,人性就等於**。所以,在今天這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說,我想要什麼,只要不是過分的東西就應該滿足,甚至過分的,也應該是對的,因為這是人性的表現。這顯然是對**的頌揚。這種觀點是過分地肯定了人的生理**望而導致的。顯然,這種人性確實與動物差不多。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人性其實與我們的觀念有關,即我們有什麼樣的創世說,就有什麼樣的人性的概念。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2.人生是向善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