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德國無策與英國大策略(2)
為建造大海軍以及適應海外擴張,德國還大力修造各類工廠和船塢,擴大北海沿岸的海軍基地,為海軍提供更強的裝備製造能力和艦船維修能力。***如德爾布呂克在其《為什麼德國建造軍艦》一書中所說:「光靠雄心壯志不能造就歷史上的偉大征服行動,世界上任何帝國之所以能夠建立也不僅僅因為對權力的渴望……德國永遠不可能以征服英國為目標,但它應該且必須儘力對英國的行動加以限制。」英國對德國的大海軍計劃已經從擔憂轉變為遏制——1900年後,英國的對外政策重心已經從遏製法國和俄國,逐漸轉為遏制德國,甚至有聯合俄國和法國共同遏制德國的趨向。
但是,德國的大海軍計劃刺激的不僅僅是英國,對法國、俄國而也是令人擔憂的——德國打破了一百年來的均衡,想要恢復平衡,要麼是遏制德國的展,要麼是打敗展起來的德國,如英國歷史學家斯塔布斯所說:「不管如何定義均勢……均勢是將現代歐洲歷史的節串起來的要因素……不管上演什麼戲劇,均勢永遠是節的鑰匙。」
實際上,在均勢思想之下,德國也本有不與英國為敵,甚至結盟的機會,如果這樣,世界歷史將改寫,德國也未必會慘敗——如果是俾斯麥執政,那麼很可能他會利用這一機會與英國結盟,然後趁機展德國海軍,最後再與英國決戰。在20世紀初,英國一直謀求與德國談判並締結盟約,德國也曾有此意向,甚至可以說英德兩國也存在結盟的基礎。
當時,俄國在遠東的擴展勢頭讓英國十分擔憂,其已經將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視為頭號威脅,因此試圖與德國接近,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建議,與德國結成遠東地區性同盟。這時德國也有意將英國拉入三國同盟體系,以便加強德國在歐洲的控制力,壓製法國和俄國。
1898年俄國佔領中國旅順,由此獲得了一個優良的海軍基地,這大大威脅了英國在遠東的海上力量和在華及東南亞的利益。於是,英國向德國提出了建立同盟,但德國認為俄國陷入遠東,對德國是有利的,符合德國在歐洲擴張的利益,所以不打算在遠東幫助英國,甚至將英國聯盟的建議暗中通報給了俄國。1899年,英國再次提出結盟建議。當德皇威廉二世訪問英國時,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就把英德即將締結同盟的消息散布出去,引起世界的矚目,但是德國方面不但沒有響應,反而繼續提出了大海軍建設方案,實則是表明將以英國為敵。此後,英國對德採取了不信任態度。德國希望英國加入德意奧三國同盟自然也遭到英國的反對。1901年,雙方再次談判,英國仍希望建立遠東同盟,但德國也堅持己見,至此,兩國結盟談判失敗。
其實,英德在應對法國和俄國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但是,英國只希望與德國在遠東結成同盟(即地區性同盟),而不願承擔在歐洲的同盟義務;德國希望俄國深陷遠東危機,同時要求英國支持德國對歐洲大陸的控制,兩者在大勢上雖有趨同,但在具體利益上又各有所需,所以結盟談判利益不盡一致。德國實際上也不願意破壞暫時良好的俄德關係,英國也不願看到德國在歐洲坐大;德國又認為英國與俄矛盾深刻,沒有過多選擇,希望乘機迫使英國接受德國在歐洲的地位,同時利用結盟繼續擴大海軍,英國對此十分清楚,當然不會滿足德國。另外,英國結盟的核心條件就是德國削減海軍軍備,畢竟這是涉及英國根本利益的,英國不會在這方面做出讓步,但是,威廉二世拒絕了英國的要求,這最終使得英國站在了法俄一邊。實際上,如果這時威廉二世做出讓步,停止海軍擴張,那麼不但可能與英國結盟,這從大外交上就佔據了優勢——歐洲歷史表明,誰得到英國的支持,誰就能獲得最終勝利——而且還有利於擴張陸軍,將有限的財政用於陸軍軍備改革。事實上,德國在擴軍的同時,外交卻起了反作用,因其狂妄,進行了自我孤立。在1912年德國通過又一個海軍擴張法案后,德國反對這一計劃的人曾說:「以往的海軍法案反而促使英國與法國加強了關係,如果陛下要與提爾皮茨聯手,希望讓英法兩國的那種關係牢不可破的話,那麼,在新艦隊議案的支持下,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達到此目的。」自從德國擴充海軍以來,德國不但喪失了「歐洲外交中心」地位,而且被英國主導,在歐洲形成了反德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