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歐洲之父:查理大帝的傳奇與遺產
一、家世及繼位
查理曼,即查理大帝,出生於742年左右,具體地點可能是在今天的比利時赫爾斯塔爾市。他的父親是矮子丕平(PepintheShort),祖父則是著名的查理·馬特(CharlesMartel),後者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成功阻止了阿拉伯帝國對法蘭克的入侵,保衛了基督教文明的安全。
751年,矮子丕平推翻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王,自立為法蘭克國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這個王朝的名字來源於查理曼的祖父查理·馬特。丕平的加冕標誌著法蘭克王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也為查理曼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768年9月24日,矮子丕平在聖德尼去世。按照墨洛溫王朝的傳統,丕平在臨終前將法蘭克王國的土地平分給了兩個兒子:查理曼分得了奧斯特拉西亞、紐斯特里亞和阿基坦北部,而他的弟弟卡洛曼則得到了阿基坦南部、勃艮第、普羅旺斯和塞普提曼西亞。同年10月,查理曼與卡洛曼分別在努瓦永和蘇瓦松加冕為王。
最初,兄弟二人相處還算和睦。然而,這種和平並沒有持續太久。當阿基坦發生起義時,卡洛曼拒絕援助查理曼鎮壓起義,或者是在亂事平息后姍姍來遲。這一事件加劇了兄弟間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兩人的關係日益緊張。
771年,卡洛曼突然去世,年僅29歲的查理曼趁機合併了全部國土,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君主。這一意外變故不僅使查理曼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也為他日後建立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奠定了基礎。
查理曼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個人魅力和文化修養也備受讚譽。據他的傳記作者艾因哈德(Einhard)描述,查理曼身材魁梧,身高接近7英尺,雙目大而有光,鼻子稍長,面色紅潤,表情總是充滿歡愉。儘管查理曼的私生活習慣並不完美,但他對宗教儀式極為虔誠,對教會的傳教事業和學校的建設也非常關心。儘管他從未學會書寫,但他精通日耳曼語和拉丁語,能夠聽懂希臘語,儘管說得不夠流利。查理曼非常欽佩有學問的人,積極鼓勵學術研究,從歐洲各地招攬知名學者到宮廷講學,如英格蘭的阿爾昆(Alcuin)和義大利的保羅副主祭(PaultheDeacon)等。
二、倫巴第征服
查理曼登基之時,法蘭克王國的疆域已經相當廣闊,包括今法國、比利時、瑞士以及荷蘭和德國的許多地區。隨著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軍事和教會貴族迫切需要向外擴張,以掠取更多的土地和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查理曼指揮法蘭克軍隊開始了大規模的連年征戰。
773年,倫巴第王國的末代國王狄西德里烏斯(Desiderius)派兵進攻不聽從自己命令的教皇哈德良一世(PopeAdrianI),甚至進抵羅馬城下。與此同時,查理曼的弟弟卡洛曼的遺孀和兩個兒子已經在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王國避難。查理曼在與自己的倫巴第妻子蒂賽德拉塔(Desiderata)離婚後,消除了與倫巴第的姻親關係,從而沒有了後顧之憂,決意出兵義大利。
774年,查理曼接到教廷的求救后,以援助教皇為名,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倫巴第王國。他採取了分兵奇襲、圍困迫降的戰術,迅速攻佔了倫巴第的多個重要城市。查理曼的軍隊在戰場上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最終攻佔了倫巴第的首都帕維亞(Pavia),俘虜了狄西德里烏斯。查理曼自兼倫巴第國王,徹底控制了倫巴第王國。卡洛曼的遺孀和子女也落入查理曼手中,從此再未露面。
在774年的復活節,查理曼前往羅馬,向教皇重申其父丕平(PepintheShort)於756年所作的諾言,即把義大利中部的土地奉獻給教皇。這一諾言被稱為「丕平獻土」,旨在鞏固教皇在義大利中部的統治地位。作為回報,教皇授予查理曼「羅馬人長老」(PatriciusRomanorum)的稱號。從此,義大利北部與中部便處於查理曼的控制之下。
然而,倫巴第王國的局勢並未完全穩定。776年,狄西德里烏斯的兒子阿德爾契斯(Adelchis)在義大利南部的貝內文托公爵阿雷契斯(ArechisII)的支持下發動了叛亂。查理曼不得不在780年再度出兵義大利,平定了這次叛亂。為了鞏固在義大利的統治,查理曼將貝內文托公國收為附庸,並把自己的5歲兒子丕平(Pepin)立為義大利國王。丕平的加冕不僅象徵著查理曼對義大利的直接控制,也為未來在義大利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在法蘭克王國的西部,查理曼同樣面臨挑戰。阿基坦地區的貴族一直對中央政權持抵制態度,多次發動叛亂。查理曼經過三次戰爭,終於平定了阿基坦貴族的反抗。778年,查理曼立其子路易(LouisthePious)為阿基坦國王,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三、東部擴張
查理曼的東部擴張是其軍事征服中最艱巨和持久的部分,尤其是對薩克森人的征服。薩克森人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和易北河之間,8世紀時仍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信仰原始多神教。為了將薩克森納入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查理曼從772年開始,以傳播基督教為名,多次發起進攻。這場戰爭持續了32年,共進行了18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有時是查理曼親自領兵,有時是派遣貴族領軍進攻。
薩克森人對法蘭克人的侵略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戰爭異常激烈。查理曼在戰爭中採取了極其殘酷的手段,包括大規模屠殺和強制遷徙。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屠殺發生在782年的凡爾登戰役期間,查理曼在一天內處死了4500名薩克森人質。此外,他還強迫1萬戶薩克森人遷居到高盧和弗蘭德等地,以防止他們再次叛亂。儘管付出了巨大代價,查理曼始終未能完全征服薩克森,直到804年,持續十餘年的自由民起義被徹底鎮壓,薩克森才最終歸入查理曼帝國的版圖。
在戰爭過程中,薩克森的社會結構和政治權力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被削弱的薩克森貴族逐漸向查理曼臣服,並以封臣的身份重新獲得土地。然而,薩克森的自由農民對淪為封臣的依附農民感到不滿,於792年發動了起義,反對法蘭克人和已經臣服的薩克森貴族進行的土地兼并。查理曼在803年召開的雷根斯堡會議上,明確將薩克森劃定為法蘭克東部的邊境,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查理曼不僅通過武力征服,還利用基督教會作為鞏固徵服的手段。他在薩克森地區建立了大量的教堂,強迫所有薩克森人信仰基督教,規定對侵犯教堂和教士、不信基督教、不守教規、保留異教習慣者均可處死。各地居民必須給教會提供土地、房屋、勞役,並繳納什一稅。據估計,這些強迫改宗運動導致了多達四分之一的薩克森人被殺害。通過這些措施,查理曼將西歐的封建制度推廣到了薩克森和歐洲中部的廣大地區。
在與薩克森人戰鬥的同時,查理曼還出征德意志南部和法國西南部,以鞏固他對這些地區的控制。787年,查理曼出兵多瑙河上游南岸的巴伐利亞,廢黜了巴伐利亞公爵,將巴伐利亞劃分為數個伯爵區,由他委任的伯爵分別治理。這一舉措不僅加強了對巴伐利亞的控制,還為未來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戰略支持。
為了確保帝國東部邊界地區的安全,查理曼還與居住在易北河東岸的斯拉夫人作戰,使一些部落臣服。從788年到796年,查理曼又與居住在多瑙河中游潘諾尼亞一帶的阿瓦爾人進行了大規模戰爭。阿瓦爾汗國是由亞洲游牧部落柔然人遷往歐洲建立的國家。791年,查理曼被阿瓦爾人支援巴伐利亞起義的行為激怒,親自率軍擊敗了阿瓦爾人的首領查闞,自恩斯河轉戰至拉布河。796年,由義大利丕平率領的法蘭克軍隊攻陷了阿瓦爾人號稱堅不可摧的用土木柵圍成的環形壁壘,奪取了阿瓦爾人長期掠來的大批財富。經過西面法蘭克軍隊與東面保加爾汗國的不斷打擊,阿瓦爾汗國逐漸解體。799年至803年間,阿瓦爾人曾發起反抗法蘭克人統治的起義,但最終以失敗告終。查理曼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潘諾尼亞馬克(「馬克」意為「邊區」),以加強控制。
通過這些軍事行動,查理曼的勢力擴展到了北至波羅的海,南達亞得里亞海,東抵多瑙河平原的廣大地區。基督教的影響力也在這些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
四、伊比利亞戰爭
查理曼不僅在歐洲中部和東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還努力確保他的南部邊疆的安全。777年,查理曼率軍越過比利牛斯山,進攻伊比利亞半島上信奉伊斯蘭教的科爾多瓦哈里發國,目標是直逼薩拉戈薩城下。然而,儘管查理曼的軍隊在初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最終未能攻克薩拉戈薩。由於薩克森人再次起事,查理曼不得不決定退兵回國。
778年8月15日,查理曼在撤退途中遭遇了一場災難。巴斯克人在比利牛斯山的龍塞斯瓦耶斯隘口設下伏擊,襲擊了法蘭克人的後衛部隊。查理曼的侄子(或外甥)羅蘭在這場戰鬥中英勇奮戰,直至陣亡。這一事件後來被編成了著名的史詩《羅蘭之歌》,成為中世紀文學的經典之作,講述了羅蘭的英雄事迹和忠誠精神。
儘管在龍塞斯瓦耶斯隘口遭受了重大損失,查理曼並未放棄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793年,他再次出征,這一次的目標是巴斯克人和科爾多瓦埃米爾希沙木一世。查理曼的軍隊取得了顯著的勝利,將摩爾人趕到了埃布羅河以南。為了鞏固邊疆,查理曼於795年在征服地區建立了西班牙馬克(MarcaHispanica),這是一個重要的邊防區,用於抵禦穆斯林的侵襲。
801年,經過長期的圍困,法蘭克人終於佔領了巴塞羅那,並將其作為西班牙邊防區的首府。巴塞羅那的佔領不僅鞏固了查理曼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還為法蘭克帝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據點,有助於控制整個地區。
除了陸地上的征服,查理曼還加強了海上力量。他的艦隊在地中海打敗了摩爾人,佔領了科西嘉島和撒丁島,進一步擴大了法蘭克帝國的影響力。在大西洋沿岸,查理曼為了制服布列塔尼半島上的布列塔尼人,分別在786年和799年兩次發起遠征,最終兼并了該半島的部分土地。此外,他還控制了弗里西亞,並成功抗擊了諾曼人的侵襲,保護了帝國的北部邊境。
查理曼的軍事征服和政治手腕使他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在他的四十五年統治期間,法蘭克人進行了五十四次出征,成功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他的統一領導之下。查理曼的帝國實際上包括了今天的大部分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和低地地區,以及義大利的一部分和許多邊界地區。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麼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
查理曼的這些軍事勝利不僅擴大了法蘭克王國的疆域,還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後來查理曼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統治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成就,還在行政、司法、軍事制度及經濟生產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極大地推動了歐洲文明的發展。
五、加冕為帝
查理曼的加冕為帝是中世紀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誌著法蘭克王國正式成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本人也成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一稱號賦予了他新的政治和宗教權威。
795年,利奧三世以陰謀手段登上教皇寶座,遭到羅馬一些大貴族的反對。利奧三世派使者向查理曼求救,並把彼得大殿的鑰匙和羅馬城的旗幟呈獻給查理曼,以示臣服與忠誠。查理曼支持利奧三世,幫助他保住了教皇的地位。799年4月,羅馬貴族以利奧三世生活放蕩、品行不端為借口發動政變,將其囚禁。利奧三世僥倖逃離,直奔薩克森前線,向查理曼求援。當時,查理曼正忙於與薩克森人的激戰,暫時無暇抽身。在戰爭稍有轉機后,查理曼立即在800年夏季親自率軍南下,逼迫羅馬貴族釋放利奧三世。
11月,感恩戴德的利奧三世親自出迎數十里,把查理曼接入羅馬城。12月25日聖誕節,查理曼正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長方形大廳中進行彌撒,利奧三世突然把一頂皇冠戴在查理曼的頭上,宣布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一加冕儀式具有深遠的意義,意味著查理曼成為古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被視為奧古斯都·凱撒的合法繼承人。從此,教廷與王廷對西歐形成了教俗雙重統治的體制。
802年,查理曼在亞琛召開的帝國會議上頒布法令,要求所有封臣,無論是世俗的還是教會的,都要以「愷撒之名」(NomenCaesaris)重新對他宣誓效忠。這不僅是對查理曼個人權威的認可,也是對帝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然而,查理曼帝國並非真正的羅馬帝國,而只是其輝煌的延續。首先,兩個帝國所統治的範圍大不相同。查理曼帝國在鼎盛時期也大約只有西羅馬帝國的一半大。查理曼帝國主要控制了比利時、法國、瑞士和義大利北部,而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南部和非洲北部——這些地區曾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都不在查理曼的控制之下。其次,查理曼從血統、外貌和教養來看都不是羅馬人。法蘭克人是一個條頓部落,查理曼的母語是一種古日耳曼方言,雖然他學會了講拉丁語。查理曼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住在歐洲北部,特別是住在德國。他的帝國首都不是羅馬而是亞琛。即使在被加冕為帝之後,查理曼也並未放棄原有的國王頭銜,他的頭銜全稱為「查理·奧古斯都,由上帝加冕之偉大和和平的皇帝,統馭羅馬帝國,同時得上帝之恩寵,為法蘭克人和倫巴第人之國王」。
查理曼的才能和業績並不僅限于軍事征服。他在行政、司法與軍事制度,經濟生產管理體制,教會組織規章,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推行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模式。例如,他頒布了《查理曼法令集》,這是一部涉及各種民事、宗教、公共、國內事務的法令、裁決與指示的彙編,雖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但對當時的社會治理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在繁榮之下,帝國本身潛伏著查理曼個人無法克服的危機。龐大的帝國內存在許多部族和部落,他們的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各地區之間沒有統一的經濟基礎,缺乏必要的經濟文化聯繫。教俗封建領主在帝國擴張過程中,勢力變得空前強大,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也大為鞏固,他們已不再需要強大的王權,反而成為其反對者。查理曼在其統治後期採取了不少措施,與各地封建領主爭奪經濟和政治上的控制權,但在當時自然經濟占絕對優勢的社會條件下,中央政權沒有維護長期統一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力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法國學者喬治·杜比主編的《法國史》指出:「在查理曼統治的最後十三年中,帝國已經走向解體之路:陸地邊疆模糊不清,海疆受到威脅,對巨大疆域的管理無能為力,而更重要的是國家統一觀念的基礎並不牢固。」
六、晚年
查理曼在806年預立遺囑,將帝國平分給三個正統婚生子:查理、丕平(被稱為「義大利丕平」)和虔誠者路易(LouisthePious)。根據他的決定,長子查理獲得帝國北部地區及盧瓦爾河以北的所有高盧領土,次子丕平分得巴伐利亞和阿拉曼尼亞,幼子路易分得高盧南部。然而,這項決定因為查理和丕平分別在810年和811年的去世而被打破,最終虔誠者路易單獨獲得了整個帝國的繼承權。
813年,查理曼在亞琛為路易加冕,正式確立了他的繼承地位。同年冬天,在極端寒冷的天氣下,查理曼堅持外出打獵,結果感染了風寒。據艾因哈德的記載,查理曼死於胸痛和高燒,患上了胸膜炎。最終,查理曼於814年1月28日在亞琛宮中逝世,享年72歲。他被安葬在亞琛大教堂,由其子路易繼承帝位。
查理曼的逝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儘管路易繼承了帝國,但帝國的統一局面並未維持太久。843年,根據《凡爾登和約》(法語:LetraitédeVerdun),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帝國一分為三:禿頭查理(CharlestheBald)統治西法蘭克王國,這是法國的雛形;路易(Louis)統治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基礎;中間的地區則由洛泰爾(Lothair)統治,這部分後來成為義大利的一部分。這一分裂不僅改變了政治格局,還加速了法蘭克人語言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
查理曼逝世半個世紀后,關於他的種種傳說開始在西法蘭克和東法蘭克廣泛流傳。這些傳說使查理曼的形象逐漸神聖化,許多虛構的武功和捏造的神話被歸到他的身上。例如,他被稱作「薩克森人的使徒」、「耶路撒冷聖城的保衛者」等。這些傳說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查理曼的崇敬,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英雄人物的渴望。
到了12世紀,查理曼的形象進一步神聖化,甚至被一些人視為聖徒。1165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根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示意,將查理曼尊稱為「歐洲之父」(PaterEuropae)。